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棋坛一代宗师杨官璘

1楼
弈魂 发表于:2006/1/19 23:51:00

 杨官璘,象棋特级大师,1925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凤岗镇,1956年获首届全国象棋赛冠军,自1956年至1983年共参加了18届全国象棋个人赛,四次获得冠军,13次进入全国前六名,1982年与胡荣华一起获得首批象棋特级大师称号。曾任广东省七届人大常委、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象棋队主教练、广州《象棋》杂志主编。1984年解甲封刀。1987年再度出山,率领广东队获得第六届全运会象棋团体冠军,并应邀赴新加坡参加“健力杯”象棋国际名手赛,夺得冠军,为自己的棋艺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杨官璘取得这些成绩可以说非常艰辛,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著名体育记者陈幸曾写诗赞道:“颠沛流离前半生,尽削群雄攀高峰。双雄逐鹿称瑜亮,一生奋斗壮志酬。”杨官璘本人在1956年首届全国象棋赛夺冠后也咏诗言志:“犹记当年落魄时,千疮百孔有谁知?今朝一发春雷响,十万貔貅解甲衣。”
  的确,杨官璘的成才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奋斗历程。
  他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抗战期间,兵荒马乱,一家生活更加困难,杨官璘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由于父亲多病,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他的身上,他一面帮母亲种田,一面做裁缝,同时还贩卖布匹,尽力挣钱维持生计。凤岗镇棋风盛行,杨官璘的爷爷是个教书的秀才,颇通棋艺,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杨官璘六岁就学会了下象棋,十岁在乡下已无敌手,被称为“乡下棋王”。
  穷则思变,杨官璘为在象棋上取得的小小成绩而高兴,希望能通过下好棋走出一条改变贫穷命运的道路。由于贩卖布匹,他经常往返于广州和香港,同时沿途有机会接触到街头巷尾棋摊艺人所摆设的各种江湖棋局,杨官璘十分喜爱,认真搜集记录,并结合《橘中秘》和《梅花谱》等象棋古谱,进行研究解拆,日积月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杨官璘勤学好问寻找机会向名手请教。首先遇到的是两广名手梁子健,虽然输多胜少,但受益匪浅。1946年春杨官璘在广州海幢寺遇到摆棋摊谋生的梁应燊,梁提出让双马与初进大城市的“乡巴佬”杨官璘对弈。让双马,看似少了两支骑兵部队,但双炮双车出子速度大大加快,江湖艺人往往以此吸引对手博弈,作为挣钱糊口的秘密武器。杨官璘读过《橘中秘》,该书对让单马、让双马均有记载,未经多少回合,杨官璘便大获全胜。梁应燊方知来者实力,从此对杨另眼相待,并建议杨去广州攻打象棋擂台。杨官璘知道这位擂主便是四大天王(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李庆全)之一的卢辉。卢以家传的五七炮布局称雄棋坛,被称为“卢家炮”,曾获广东省象棋比赛第二名。攻打卢的擂台必须有足够的实力,杨为此作了两年准备。1948年,他以单提马向卢的五七炮挑战,终以一胜一和将卢攻下擂台。德高望众的“卢天王”虽然输了棋,却很高兴,称赞杨官璘算度准确,运子灵活,变化多端,前途不可限量。
  杨官璘尽管在广州初战告捷,有了名声,但“凉庭虽好,终非久恋之乡”,杨在广州无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衣食住难以维持,只好打道回乡。在家乡也难以维生,1949年秋天,便带上棋书棋具去了香港,成了江湖艺人。抵港后遇到卢辉的学生李志海,两人在上环合租了一张床,一个白天睡觉,一个晚间睡觉,轮流出去摆棋摊挣钱,常常因为无人问津,只能勒紧裤带挨饿。
  那时“新七省棋王”董文渊正在香港大摆擂台,弈林高手纷纷攻擂,杨官璘也想一试身手,然而董文渊对这位不起眼的乡下人不以为然,要求攻擂先进行“预赛”,即私下对弈一盘。攻者胜或和了,方可攻擂。杨官璘面对这一不公平对待,并不计较,私下对弈了一盘,结果输了,攻擂不成,他并不灰心,从此更加刻苦地钻研。后来经曾益谦介绍加入了香港中国象棋研究会,成为一名会员,在一次会员大赛上,力挫群雄,夺得冠军,结束了在香港棋手名不见经传的历史。
  1950年5月,杨官璘回到广州,凭着高超的棋艺,一扫群雄,独执牛耳,被棋迷称为“魔叔”。
  1951年8月,杨官璘北征上海,这时家境仍然清贫,妻子卖了惟一的金戒指为他作路费。在火车上,他连一顿热饭也舍不得吃,只能啃自己带的干粮。到了上海,他住在一家简陋的客栈。此时,有“华南神龙”之称的广州另一位高手陈松顺也来到上海,二人联手组成华南代表队与代表华东的何顺安、朱剑秋对阵,结果,杨官璘与何顺安四战皆和,打成平手;以三胜一和战胜朱剑秋,从而得到上海棋迷的认可。
  杨官璘和陈松顺正准备载誉南返,却被扬州棋手窦国柱再三留下来,参加上海每年一度的擂台赛。当时擂主是著名的“华东三虎”董文渊、何顺安、朱剑秋。杨先后和华东十多位高手进行了较量,大多数棋手都被他战败,终于有机会挑战董文渊了,共对弈六局,结果杨以一胜三和二负再次败北。
  杨官璘回广州以后,苦练棋艺,力克号称省港澳棋王的袁天成,奠定了在广州棋坛的霸主地位。同时,认真解析对董文渊的六局棋,找来董对其他人的对局,潜心研究,探索制胜之道。1952年,杨官璘再次去上海攻擂,终于如愿以偿,以五胜二负二和的优势战胜董文渊,成为新擂主。董文渊叹道:“看来杨官璘称雄棋坛的时代已经到来。”
  杨官璘凯旋归穗后,声誉剧增,但在广州还有一个陈松顺与之并驰。棋人中分拥陈和拥杨两派,一山难藏两虎,杨、陈的决赛终于不可避免了。1953年6月6日,杨、陈十局赛在岭南文物宫拉开战幕。由于这是广州乃至全国的高等级比赛,每晚观众达数千。结果杨以多胜一局的胜利,最终奠定广州弈林第一人的地位。
  1951年~1956年,杨官璘除北征上海外,还征战武汉、天津、北京,先后战胜谢小然、李义庭、林弈仙、王嘉良等国手。
  1956年,象棋列入体育竞技项目,象棋史上第一次全国象棋个人赛,终于在1956年12月15日至27日举行。来自全国31个大中城市的31名棋手,齐聚北京,一争高下。杨官璘一路冲杀,初赛获小组第一名,复赛又获小组第一名,他和上海何顺安、武汉李义庭、杭州刘忆慈、哈尔滨王嘉良、北京侯玉山一同进入决赛圈,最终杨官璘以三胜(刘忆慈、何顺安、侯玉山)一和(李义庭)一负(王嘉良),积七分的成绩成为第一位全国冠军。
  “象棋史上从未有过全国赛,旧日的棋手只能称雄于一方。近代的杭州张观云,被华东棋手万启有推许为当世第一;甘肃彭述圣号称棋圣,胡兰孙曾说‘当今象棋名手,以彭述圣为第一’。人言人殊,并非定论。周德裕名冠七省,是凭实力打出来的,但华南的黄松轩、李庆全却可与周抗衡。因此,只有在全国赛上夺魁,才是棋科状元。崛起于四五十年代的杨官璘,是象棋史上名冠全国的第一人。” (摘引《中华棋坛掌故》)
  杨官璘大魁天下,内心的激动,可以想像,他曾赋诗在《象棋研究》(1958年第8期)上发表:“犹记当年落魄时,千疮百孔有谁知?今朝一发春雷响,十万貔貅解甲衣。”颇有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作《大风歌》的豪气。《龙吟虎啸》一书在引用此诗时,略作修改,在《“棋坛宗师”杨官璘》一文中,这样写道:“犹记当年落魄时,千疮百孔有谁知?今朝一发春雷响,风风雨雨洗战衣。”《中华棋坛掌故》对此诗尾句的不同作了说明:“杨官璘大魁天下,豪情所至,赋诗道:‘犹记当年落魄时,千疮百孔有谁知?今朝一发春雷响,十万貔貅解战(甲)衣!’这首诗意兴飞扬,情怀激宕。后来他年岁渐长,大概觉得诗意过于豪雄,因而略加修改,末后两句为‘今朝一发春雷响,雨雨风风洗战衣。’改后诗意锋芒内敛,更见沉实了。”
  从此,中国象棋开创了杨官璘时代。
  1956年~1981年的全国象棋个人赛中,杨官璘13次进入前6名,其中四次冠军、三次亚军、三次季军,还为广东队多次夺取全国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并培养了吕钦、刘星、汤卓光、许银川等一批新人,奠定了他在中国象棋史上的重要位置。
  杨官璘从一个衣食艰难、小学都未能毕业的农民,成长为象棋王国中的佼佼者,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他在选定目标以后便勇往直前,任何艰难险阻也无法动摇。
  二是他有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毅力。
  三是他有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
  四是他心胸坦荡无私奉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保留地培养后进,尤其是1985年“五羊杯”象棋冠军赛,他主动让贤,推荐吕钦参赛。二是以《中国象棋谱》第一、二、三集,《弈林新编》《弈苑英华——杨官璘象棋杂谈》《杨官璘象棋研究》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介绍给读者。这些著作是杨官璘数十年研究的心得,很具独创性。
  现选摘几例供读者欣赏:
  一、《弈林新编》中局研究“高左炮局” 
  1、炮二平五 马8进7  2、马二进三 车9平8
  3、车一平二 卒7进1  4、车二进六 马2进3
  5、兵七进一 马7进6  6、马八进七 象3进5
  7、炮八进一 士4进5 8、车二平四 马6退4
  杨认为,黑除马6退4外,还有炮8进2的变化。由此引起双方的变化有七种,第六种变化为:
  8、 车二平四 炮8进2   9、 兵三进一 炮2进2
10、兵三进一 炮2平7  11、马三进四 炮8进3
12、车四退一 炮8平3 13、炮八进四
  红方先手。
  然而笔者在与旁人对弈和网上下棋时,均遇到过黑方不走炮8进3,而走炮8进5!红方车四退一吃马后,屡遭黑方暗算,找不到求胜或保优之道,后来查阅《中国象棋辞典》“高左炮”一节,其中有红方走:
  7、炮八进一 士4进5   8、车二平四 炮8进2
  9、兵三进一 炮2进2  10、兵三进一 炮2平7
  11、马三进四 炮8进5 12、炮五平六
  稳占先手之着,“车四退一”则黑方“车8进7”有攻势。
  但详细变化究竟如何,仍不得而知,最后还是在《杨官璘象棋研究》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中炮高左炮对屏风马
  前10回合与前相同
11、马三进四 炮8进5 12、车四退一 车8进7
13、马四进六 车8平7 14、马七退五 炮7进5
15、马五退三 车7进2 16、车四平二 炮8平6
17、帅五进一 车7退1 18、帅五退一 车7进1
19、帅五进一 车1平2 20、车九平八 车2进4
21、炮八进一 炮6退7 22、炮五平八 车2平1
23、兵九进一 车1进1 24、马六进八 车1进3
25、车八进一 车1平2 26、前炮退三 车7平4
27、后炮平六 炮6退1 28、车二平四 马3退1
29、马八进九 炮6平1 30、炮八平五
  红方优势。
  主要是第19回合,黑方一将一要抽吃,如按国际规则不变算和,而按国内规则应由黑方变,黑方不变作负,红方利用棋规取得优势。
 二、《弈林新编》的中局研究中有“屏风马过河炮局”
  该局的第六节第7回合红方走炮八进四,红方稍占优:

  屏风马过河炮局

  1、炮二平五 马8进7  2、马二进三 车9平8
  3、车一平二 马2进3  4、兵七进一 卒7进1
  5、马八进七 炮2进4  6、马七进六 炮2平7
  7、炮八进四 炮8进4  8、炮八平五 马3进5
  9、马六进五 马7进5 10、炮五进四 车8进3
11、炮五退一 车1平2 12、车九进二 车2进4
13、兵五进一 车8进2 14、仕四进五 炮8进1
15、车九平五 车2平5 16、兵五进一 炮8平5
17、相三进五
  红方稍占优。
  《杨官璘象棋研究》一书中对这一布局作了充实:


  五七炮对屏风马双炮过河
  
  前6回合与前相同。
 7、车九平八 炮8进4   8、炮八平七 车1平2
 9、车八进九 马3退2   10、马六进五 马7进5
11、炮五进四 卒7进1 12、炮七进四 车8进4
13、兵五进一 炮8退1 14、相三进五 马2进3
15、炮七进三 将5进1 16、炮五平七 炮8平5
17、仕四进五 车8进5 18、马三退二 卒9进1
  各有千秋。
  这显然是对《弈林新编》过河炮局第6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
  杨官璘对残局的研究也很有造旨。例如,早在300年前,《桔中秘》就对单车对双马结论是和棋。如果车方士相全,结论又如何?这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虽多士相,但不能过河作战,似乎对胜负关系不大。但杨官璘经过认真研究,发现单车士相全可胜双马,着法如下:

相五进三 将5平4  
  相三进一 将4进1  
  仕五退四 将4退1
  帅五进一 将4进1
  车五退三 将4退1
  车五平六 将4平5
  车六进五 将5平6
  车六平九 将6平5
  车九进二 将5进1
  车九平六 马6进5
  车六退六 马5退6
  车六进二 将5平6
  车六进三 将6退1
  车六平五 马5进4
  帅五平四 马4退6
  车五退三 前马退8
  车五进一 马8退7

  车五平九 将6平5  车九进三 将5进1
  车九退一 将5退1  车九平四 将5平4
  帅四平五 (红胜)

  杨官璘精彩细腻的残棋功夫跃然枰上。
  
  (摘自《象棋大师成才之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23:57:48编辑过]
2楼
小棋 发表于:2006/1/20 0:16:00

3楼
5970 发表于:2006/1/20 0:21: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楼
蝶舞香尘 发表于:2006/1/20 1:18:00
5楼
ytc 发表于:2006/1/21 13:38:00

偶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5/8 14:35:00

最近看到一部写胡荣华的书,30多万字,名为《纵横楚汉》。因想到为什么没人写写杨老令公?杨老本身就是一部大作品呀!只要在采访上多下功夫,几十万字可以写得十分精彩耐读的。广东的作家和棋士,应该当仁不让呀!你们再不写,我可要越俎代庖了!呵呵。

爱戴杨老!祝他健康长寿!他是中国象棋界和海内外棋迷朋友的共同财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langlonger81 发表于:2006/5/8 19:33:00
杨老前辈的残局功夫真是棋坛一绝!
8楼
熊熊 发表于:2006/5/13 19:07:00
支持杨老师,我地既好榜样
共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