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大垌山,源于小学时的一次课外活动,当时正值秋高气爽的重阳,老师说,学校准备搞一次风筝比赛,地点在大垌山。
次日,我们便按老师的指使,带锅、碗、盘等到校舍集合,等待老师头前带路,列队浩浩荡荡开往大垌山,当时还不知大垌山在何处呢。记着老师的嘱咐,我们都留意着当日的活动,准备回去写作文。
大垌山有座古寺,我是过后才知的,据说始建于唐宋期,山色清幽,绿柳环绕,晨钟暮鼓,吸引不少人前来。当年野炊之时,大寺已被焚毁,只听说山坡有个古寺遗址。
山内流水潺潺,泉水由石隙涌溢而出,颇是清幽。看史料记载,大垌山寺庙是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在清朝时就有过多次大规模重建,最近一次被毁据说毁于文革时的兵火。
多年以前,五台山一位主持大师到了大垌山后,竟将自己毕生积蓄,打造玉佛千尊赠予大垌山,有一尊据说是现今亚洲最大的玉佛。
大垌山山前山后都是山岭田园,一年四季景色怡人。田园景色是城里人的梦想,而大垌山净业寺内透出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出世之思,却又是饱受一些纷纷绕绕的人们所向往的一种心灵境界。所以大垌山香火鼎盛。人们想去踏青,也想去寻找一份心的安宁。
几年前到大垌山,一位妇女在山前叉腰一站,车子止步,不禁颇多感慨,寺院扩建了,管理自然加强,心想不管如何变,都还是那纯出天然的大垌山,如果成为个人敛财之处,那就把形象破坏了。
不过我想还不至于如此,除非我们都不再想听那暮鼓晨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