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莫空山听雨去,江湖侠骨恐无多
--怀念梁羽生兼谈武侠、象棋缘
新年刚过,地上还铺着一层红的纸屑,街巷里不时传来鞭炮声,空气中散发着火药的硝烟味――人们还沉浸在喜庆的氛围当中。忽然得到一则消息,一代武侠名家梁羽生先生因病去世,终年85岁,鹤化之日是1月22日云云。
一丝悲凉掠过心头,梁老爷子,走了……
说起梁羽生先生,我非亲朋,也非故友,平生更是缘悭一面。梁先生仙逝,自然会有名家们的悼文和挽诗。作为一无名小卒,为什么要写此文?我只想表达自己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一个晚辈,一个象棋同好者的悼亡之情。假如梁先生泉下有知,应当为人间有我们这千千万万的读者而欣慰吧?
八十年代,武侠电视剧风靡一时。记忆当中最早的是《射雕英雄传》,但那时电视还是希罕物,加上年纪太小,所以印象极为模糊,只记得郭靖武功很厉害,梅超风多恐怖等等。再后来,听一些正处在崇拜英雄年龄段的大孩子欢欣鼓舞地奔走相告,说过些天电视上又要演《神雕侠侣》等等。受他们的影响,幼小的心里,也开始仰慕那些飞檐走壁的侠客。
之后,在周围总能看到些武侠的书,如《侠客行》,《风舞九天》《玉娇龙》等。较早看过的是一本《倚天屠龙记》的小人书(也叫连环画),那年头小孩子们似乎每人都有几十本这东西。那本小人书上讲的是金毛狮王谢逊在一个海岛夺屠龙刀的大战场面。虽然那时只有十来岁,但感觉这书名字有股古朴苍劲的气魄在里面,而且故事也很耐看。可是当时就只看了这么一点情节,没了下文。
武侠小说当然也看,如《玉娇龙》,但当时没有看完,只知道最后玉娇龙这位练成绝世武功的侠女是隐居了,还留了个印象,那就是这个侠女总有点忧郁色彩,另外就是她很神秘,像动画片里的佐罗。几年前,李安把这故事搬上银幕,名字改成了《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奖,也捧红了章子怡。
总而言之,那时的武侠启蒙,影响的确是很大的。
这武侠作者,慢慢也就熟悉了。当然了,最崇拜的首推金庸,因为较早看过并且很喜欢的《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出自他的手,而早期就风靡一时的《射雕》《神雕》也同样出自他的手!再后来看的《天龙八部》也是!!乖乖,写这样的两部也就不得了了,何况是这么多呢?
然后,由金庸到古龙,再到梁羽生,这“新派武侠三大家”的作品,一路上溯回去,逐渐都有接触。记得一起上学的不少同学,看书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他们看书的速度很快,往往一天就能看完一本大部头,然后再去借。书都是租的,每天两角钱。难怪看得风卷残云。
我想过这其中的缘故,粗浅点说,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平等的地方,而普通人的力量却又有限,所以,他们从内心里,期盼能有人来主持道义。“侠”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像这样急人所难、不图回报,不就是侠义精神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似乎是最高境界,也相当于后代伟人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但喜欢看武侠书的少年们,恐怕多半是有“武”而无“侠”。就好像看《西游记》,喜欢的是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而不去注重反封建的本质一样。
……
如今的网络上,武侠的影子无处不在。比如弈天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以及对应的地名,如“桃花岛”“大理国”等。网友们取名,与武侠有关的不在少数,如“牧野流星”“凌未风”“乾坤大挪移”“曾阿牛”“老顽童”等。毋庸置疑,这些人都深受武侠的熏陶。
在网络论坛上,我自认为文字代表帖,是《笔花六照――九月两网纷争回顾》,发表于2008年国庆前夕。实质上,是借了梁羽生先生的散文集《笔花六照》的名。梁先生的集子分为六辑,而我的那个帖恰好也是六节论事,所以不揣冒昧,拿来一用。梁先生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那篇文章里有一个引句,叫“莫道萍踪随逝水,永留侠影在心田”,借以评论一个论坛人物。这个联语本身,内行的朋友晓得,正是梁羽生先生所作。“萍踪”与书名及现实中的人名暗合,却又是一奇。
梁先生的武侠巨著,文字功底很深,单看回目的对仗,便可见一斑。例如金庸先生曾谈到“生死茫茫,侠骨柔情埋瀚海;恩仇了了,英雄儿女隐天山”,就非常的欣赏和服膺。
梁先生大学时候,曾夺得过校级冠军,象棋具备不浅功底。《笔花六照》的最后一辑“棋人棋事”里,分围棋和象棋两小节,其中象棋文章共有十三篇,所谈之人,所论之事,年代都较为久远。但里面涉及棋谱的评论,可以看得出梁先生对象棋还是有自己见解的。
近日听说梁先生一则逸事:刚结婚时,报社准许他度假一个月。于是携爱妻同游京城。一天,梁棋瘾上来,找侯玉山等象棋名手切磋未果,却碰到一个好手,两人杀得天昏地黑,夜深返回时,焦急的林萃如早已哭成了泪人儿。那是两人几十年间闹过的唯一一次矛盾。此后,梁意识到自己已成家,凡事不能全顺着性子来,后来便处处替夫人着想。1987年,梁在结婚三十周年时,激流勇退,封笔远遁,也是出于和爱妻共享清闲的考虑。
梁先生晚年,抛却名利,隐居于澳洲一隅,静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与笔下许多隐世的侠客何其相似?
如今,梁先生辞世了,天陨大星,痛何如哉?
说来有愧,他的三十五部武侠作品,我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他的《笔花六照》也同样没有彻底读过。惊闻噩耗后,我想,是该收放心,静读书的时候了。梁先生这位名家,学识渊博,厚积薄发,因而能够笔底生花。我辈后学,却如此浮躁,相形之下,岂不大惭?
夜已深,作悼诗二首以怀梁先生:
一、笔底江湖九重天,
花间诗酒武侠篇。
六十年来沧海事,
照彻青史留人间。
二、永夜沉沉永夜情,
悼罢诸贤泪满襟。
羽化登仙几人够?
生为文杰死亦雄。
2009年1月28日(大年初三)深夜草稿于灯下
2月12日夜修改,2月14日打出
我看过近千部武侠小说,而且只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陈青云、诸葛青云、卧龙生等等,其中金庸的15部、梁羽生的35部全都看过,一部未拉,看的书越多,最后才发现,只有梁羽生的小说才是最好的!武侠小说的好坏,可以说是平淡中才能见功夫!梁羽生的文学功底,是极强的,在其小说里非常尊重女性,而且其35部小说从时间上说基本上都是前后连贯的,人物也时有穿插,故事性强,可读性强!可以说喜欢金庸小说的读者,基本上是武侠迷的新人,而喜欢梁羽生的,往往都是武侠小说的狂热读者。梁的《云海玉弓缘》,给人以极强的震憾力和感染力,其《牧野流星》让人心情舒畅!总体而言,梁的武侠小说感人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非常的光明,而金庸的小说往往都是一种阴天的感觉。
附:《金缕衣》: (梁羽生)
蜗角浮生换。怅年来,车尘马迹,天涯望断。青冢寒鸦啼未了,凄绝此情难浣。更还有幽闺旧伴。死别生离同一恨,梦魂惊,犹似闻低唤。清泪滴,鸳枕畔。
深情负尽长遗怨。此生缘,镜花水月,都成空幻。弹剑狂歌临绝塞,云海苍茫人远。挽冰河洗涤尘丝乱。往者如斯随逝水,后来人应得如心愿。殷勤祝,嘘寒暖。
楼主文笔不错!
梁先生晚年,抛却名利,隐居于澳洲一隅,静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与笔下许多隐世的侠客何其相似?
如今,梁先生辞世了,天陨大星,痛何如哉?
楼主写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