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1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象囈.醬藝

1楼
陳靈輝 发表于:2007/10/3 23:13:00

《為中國象棋把脈》篇目

序一  中國象棋需要現代化  黃民駒

序二  中國象棋的行銷      施德芝

一.  棋的本質(必然之惡)

1.博弈基本功

2.博弈不歸路

3.妾身未明

4.非關生存的競爭

5.造化的俘虜

6.我來自草根

7.難為輸贏定分界

8.與策略性和棋角力

9.倒掉嬰兒

.情繫中華(中國象棋的民族性)

10.老兵不死也不變

11.河界三分闊

12.由「帶子入朝」想起

13.中國象棋的定命觀

14棋風與民風

15.再沒有新大陸了

16.我是這樣踏入棋途的

.野花開遍(中國象棋的草根性)

17.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國粹

18.個性與群性的平衡

19.帝力於我何有哉

20.孤身我獨行

21.入錯行的大師

22.紛亂後的寧定

23.輸得有價值

24.象棋的普及

25.象棋與博彩

.展望未來(待重頭收拾舊山河)

26.向國際化說不

27.為中國象棋招魂

28.觀棋不語真辛苦

29.雲深不知處

30.美麗的簡單

31.等待和氏

32.先從國內做起

後記—待重頭收拾舊山河
2楼
陳靈輝 发表于:2007/10/3 23:14:00

個性與群性的平衡

 

象棋是一個個性與群性結合的世界;圍棋是一個只有群性,而無個性的黑白世界。象棋的棋子都各有軍階,圍棋的棋子除了黑白,還是黑白,全都面目模糊。

要作類比的話,圍棋較接近政治,象棋則較接近軍事。政治方面,帝王最怕的是兵變,「衝冠一怒為紅顏」,「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等因兵變而失國的事,並不罕見,因此,岳飛怎樣的精忠報國,還是要受到猜疑,因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對帝王來說,最好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那就不會有奪權的危機。軍事方面,兵凶戰危,領軍最怕的是軍心渙散,最重要是贏得軍心,「這頭顱,賣與識貨的」,一方懂得收買,一方願意賣命,軍隊才會有得勝的機會。

帝王遠離群眾,黎民百姓,盡皆面目模糊;而將軍則身先士卒,同生死,共患難,榮辱與共。對帝王來說,傷亡的軍兵,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最重要的是國不要亡,皇位得保;對將領來說,戰死沙場的,都是與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同袍。對黎民百姓來說,「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死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父母妻兒的人,那可是切膚之痛!「哀哀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生者何恩?殺之何疚?」戰士的死,不是死於罪疚,是死於他只是面目模糊的蟻民一個。

象棋的整隊兵馬是一個團隊,是一個完整的組織,一開始就有齊各種子力,是由多至少,逐漸消耗;而圍棋則由無到有,由少到多,不斷地擴張。在棋局中,象棋損失的,是一隻隻有獨特功能,少一隻就沒一隻的棋子;而圍棋損失的,都是千篇一律、埋沒在群體裡的棋子,多大的損失,也只不過是一個數字而已。象棋的個體為整體而犧牲,擁有個別特性的同時,亦具有群性;而圍棋的棋子則只有群性而沒有個性。

圍棋棋子的面目模糊,有點「君子遠庖廚」的味道。本來,要吃肉,就得要殺戮,若遠離了庖廚,則既可享受到肉的滋味,又可以不用殺戮,因此,君子要吃肉,都是假手於非君子去做的。然而,「我不殺伯仁,伯仁為我而死」,要吃肉,就是要與殺戮扯上關係。平民百姓不能遠離庖廚,那怎樣去面對殺戮呢?他們就會在殺雞的同時,口中唸唸有辭的說:「扁毛畜牲,不殺不生,不要怪我,只怪老天爺好生」,桌上的佳餚,無論是假手於人,還是親自操刀,始終是要經過殺戮的。

圍棋,培養得天下的胸懷。要得天下,必須高瞻遠觸,抽離於眼前的人與事,不受感情的干擾。然而,孟子卻勸導國君在治國時,要把感情放進去,要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果君子都遠離了庖廚,遠離了戰場的話,那就不需要面對殺戮了,就不須行不忍人之政了。「君子遠庖廚」,就如聖經中彼拉多的洗手,把殺耶穌的罪名,歸究到群眾的身上一樣。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果民眾都是面目模糊的話,他們又怎能貴重得起呢!講大局,就像商業機構以營利的大局為重,裁員時,是不會把感情放進去的,決定裁員的董事局成員,是接觸不到被裁撤的員工的,列出的名單,也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所有被裁的員工,也都只是一群面目模糊的人而已,就跟圍棋的棋子一樣。

人不能離群獨居,處身於人群中,必須合群,才能在社會立足。但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又必然有獨立的個性,個性與群性之間,有先天的衝突,必須把它們協調好,人才能夠身心健康。中國傳統以家族為本位,百行以孝為先,個人往往淹沒在家庭的責任中;移孝作忠,忠君報國,克盡了人子、人臣的責任的同時,往往忘了我是誰。現代強調個性解放,就是對傳統的偏差作出的調整,在著重群性的發展時,也尊重個性。象棋的棋子各有不同的軍階,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走子方法,但行動時,全都以一個目標為本,個性與群性都得到很好的平衡,切合現代個性解放的精神。

3楼
陳靈輝 发表于:2007/10/3 23:16:00

中國象棋中的定命觀

 

中國象棋的規則,不但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階級觀念,還反映了中國人的定命觀。

香港是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地方,多年以來,平均每對夫婦生不到一個孩子。但在2007年,香港的出生率大幅上昇,因為這是數十年難得一遇的金豬年,為人父母的,都很想在這個吉利的年頭生孩子。所謂「落地喊三聲,好醜命生成」,因此,很多香港人打算要剖腹生產時,也先要讓算命先生擇個好的時辰才進產房。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的傳統信念,只要看看書局裡術數的書籍是怎樣的暢銷,各種媒體是怎樣的熱烈談論,就可以知道它是怎樣的深入民心了。香港雖然受了殖民統治百多年,但仍然保留了傳統的定命觀。

作為傳統文化載體之一的中國象棋,亦反映了這種定命觀。棋規中,每個棋種都有它的走子限制,有些限制少一點,有些限制多一點。就像車和兵的分別:只要前面沒有其他棋子的阻礙,車可以在棋盤上任意縱橫;而兵則限制甚多,未過河時只能向前衝,不能橫行也不能後退,過了河可以橫行,但仍然不能後退。此外,還有象不能過河、士和帥不能出九宮、馬有絆馬索、砲要有砲台才能吃子等。各有各的限制,就像術數對人命運的看法一樣。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中,絕少有人五者皆平衡,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一不平衡,某種元素過多,就會對另一種元素有所傷害,因此,人生總難完美。為了彌補先天的欠缺,就有姓名學的出現,意圖在名字中,做一點補救,像缺火的,就用一些與火有關的字來命名;缺水的,就用一些與水有關的字來命名。更進一步的,就在風水上作功夫,希望能藉風水佈局,讓五行盡可能的平衡。但無論後天怎樣的作補救,基本格局的規模已定,是龍是蟲已成定局,問題在到底是飛龍在天,還是龍游淺水而已。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連英雄也不能自由,那麼,還有誰可以自由呢!因此,怎樣積極進取的中國人,都不得不接受「盡人事,聽天命」的說法。秦始皇出巡時威儀穆穆,劉邦看了,只說了句:「大丈夫當如是也。」而項羽則說了句豪言壯語:「彼可取而代之」,這樣的一世英雄,在兵敗時,始終還是信命,嘆了句:「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既然時不我予,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人物,還是難逃烏江自刎的命運。

中國象棋的規則中,處處隱含著這種定命觀;士就只能在九宮之內,不得雷池半步;馬一遇到絆馬索,就只能臨崖勒馬;象田被壓時,象就寸步難行;兵怎樣的轉戰沙場,立了多少汗馬功勞,一路到老也只能是兵而已,休想如國際象棋的兵那樣,可以飛上枝頭變凰凰。

要把中國象棋國際化,其實就是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當我們要把它推出去的時候,也把中國人的定命觀同時推銷出去。這種定命觀,在國際上有市場嗎?在行動前,這是要深思的。
4楼
陳靈輝 发表于:2007/10/3 23:34:00

入錯行的大師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一個頭腦發熱的社會裡,選擇以中國象棋為業的江湖棋人,難免會有入錯行之嘆。因為江湖棋人是社會的邊緣人,跟只看重功名利祿的社會主調格格不入。

中國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國家,孝道最大的展現,是「揚名聲,顯父母」,而金榜提名,則是每個讀書家庭的夢。書讀得好,不但可以報效國家,「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最重要的,是可以讓父母得以彰顯。時代雖然變了,但中國人重孝道的精神並未有變,金榜提名,依然是今日中國人的夢,就像今日的美國夢一樣。

中國的科舉考試是一個公平的制度,讓每個讀書人都有機會踏足權力的階梯,登上社會的最上層。從范進中舉時突然瘋了的故事,可以看到中國人對讀書改造命運執著。「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心態,至今仍然深藏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年香港會考放榜之日,就是狀元誕生之時,在傳媒爭相追訪這些狀元的同時,他們的父母當然也就大得彰顯了。因此,時代雖然變了,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心態,卻絲毫未變。

書讀得好,帶來的好處實在太多了。讀書最重要的功能,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一個社會,總有一些事物是用來一個人的代表身份地位的。美國人以拓荒者的精神,尊崇有創業能力的人,他們以能賺多少錢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因此,他們最崇拜像比爾蓋茨這類白手興家的億萬富豪;歐洲一向以爵位代表一個人的身份,這種貴族的心態,至於仍銘刻在歐洲人的心版裡。中國人以世家來代表身份,然而,世家不是單純靠血脈就能維繫的,它還要憑藉考試的,考不到功名,富而不貴,並不受到多大的敬重。因此,雖然科舉考試取消了近百年,但它還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中國大地重現。只要把書讀好,這世間想要得到的,幾乎都可得到,「一登龍門,聲價十倍」的想法,依然盤旋在今日中國人的腦海中。

中國是一個歷史大國,一向重視歷史的記錄,所謂「人死留名,雁過留聲」,人都怕被時間所淹沒,總希望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縱跡。連平民百姓都希望得到子孫的記念,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人把繼後香燈看得那麼重,其實也帶有期望不朽的成份。士人學者對不朽的要求則更高,不單要受子孫記念,還要受到後世的景仰。希望自己能憑藉讀書而在歷史上不朽。曹丕說過:「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而曹丕之能夠名留千古,也是因為他的文章。

士農工商等行業中,雖然說工字不出頭,「無奸不商」的說法對商人不怎麼尊重,但畢竟在社會上也有一個固定的身份,而江湖藝人則是社會的邊緣人。很不幸的,職業棋手,就是這類邊緣人。除了極少數吃國家俸祿的專業棋手外,絕大部份的職業棋手,都是在江湖賣藝討生活的。專業棋手可以「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而江湖棋人就只能在民間賣藝。傳統中國人向來瞧不起賣藝的人,一向以娼優並稱,在讀書人的心中,怎樣出色的藝人,也不過是戲子一個。時代變了,但中國人對讀書以外的技藝,也還擺脫不了雕蟲小技的看法。

畫家未成名時,會潦倒落泊,但只要稍有名氣,畫作有人願意出個好價錢,畫家就可以告別捱窮的日子了。但對以中國象棋為業的江湖棋人來說,即使出了大名,依然無法擺脫貧窮的命運。就以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為例吧,即使是全港個人錦標賽的冠軍,也只能得到港幣六千元的獎金。香港一般領取綜合援助的四口之家,每個月也可以得到政府近萬元的資助;而一個全港象棋冠軍,卻只得到六千元的獎金。由此可以看到,香港這個中國人的社會,是怎樣看待象棋這門技藝的。

不是棋痴,不會以弈棋為業;沒有才華,也不能以弈棋為業。以棋人的才智,居然選擇了朝不保夕的棋人生涯,可以看到他們對棋是如何的痴迷,對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的熱愛。全世界的中國象棋特級大師總共也不超過40個,而香港就佔2個,國際象棋的高手可以靠獎金過活,而香港的中國象棋特級大師,拿了個年度冠軍,也不過是港幣六千元。試問香港有那一個人可以靠六千元來度過一整年的?就像當日孟嘗君的食客馮驩所說的:「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馮驩有幸,可以得到孟嘗君的賞識,今日的孟嘗君在那裡呢?棋手落泊江湖,是無可奈何的事,賣藝的江湖棋人,有誰會瞧得起呢?傳統文化,就像清風明月,是不值一錢的。

會考考得好,一眾大學爭相撥出數以十萬計的獎學金,去吸引這些尖子去選讀他們的大學。會考狀元意氣風發,象棋狀元斯人獨憔悴。書讀得好,財源滾滾;棋下得好,仍舊阮囊羞澀。

香港的現象,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中國大地,還有不少這些入錯行的象棋大師。這是中國象棋大師的命途,也是中國象棋的命途。時也、命也,為之奈何!
5楼
穷尽棋变 发表于:2007/10/6 11:46:00

是篇好文章!(我只看了目录,正文稍后阅读)

6楼
陳靈輝 发表于:2007/10/10 12:12:00

非關生存的競爭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物種要生存,就要競爭,生存是硬道理,這句話給了競爭一個很好的藉口。然而,人的競爭,真的全是為了生存嗎?象棋告訴我們:不是!熱愛競爭,本來就是人的天性。「與天爭,其樂無窮;與地爭,其樂無窮;與人爭,其樂無窮。」競爭實在讓我們樂在其中。

好鬥,實在不是甚麼一種很體面的天性,因此,我們為它找了許多好的藉口來開脫,生存,只是其中一個最常用的藉口而已。但當生存不能成為藉口時,我們就會竭力找出各種可以搪塞過去的藉口。

象棋是競技遊戲,優勝劣敗,立判高下,輸了就是技不如人,這是赤裸裸的事實,完全沒有迴環的餘地,讓優勝者可以盡情享受擊倒別人的樂趣。以別人的痛苦為樂,這實在不是甚麼光彩的事。為了掩飾這種不光彩的歡樂,我們為下棋找來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藉口,甚麼鍛鍊思考力啦、鍛鍊毅力啦、鍛鍊意志力啦……等等,其實,這些都只是無心插柳下的成果而已。下棋的真正好處是,它可以讓我們好鬥的天性,用到殺傷力較小的地方上去。

隨著電腦科技的一日千里,象棋電腦軟件的水平,已經達到了大師級的程度。若純粹的以棋論棋,與電腦軟件下棋,同樣可以達到鍛鍊思考力、毅力、意志力的目的,同樣可以享受躍馬橫車的樂趣。但是,下棋的人仍然是喜歡找真人來對決。即使親友中找不到下棋的伴兒,也要在線上去找,因此,象棋網站就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無論是面對面的真人對決,還是在線上與素未謀面的人對決,最重要的,是對方是一個「人」,而不是機器。贏了機器,誰會為你喝彩?誰會向你稱臣?真是枉費心力!在空無一人的劇場中,誰會落力演出呢!為掌聲而活,又豈是舞台上的演藝人員而已!不管棋藝的高低,下棋的人都跟運動場上的運動員一樣,同樣的喜歡觀眾,同樣的享受勝者為王的感覺。

在網絡下棋,最難堪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與真人,還是與機器對決。明明是想以棋會友,但卻偏偏有人暗地裡用機器來替代自己,遇到這種情況,踏踏實實下棋的人都會覺得很沒意思。歷屆網絡棋賽中的優勝者,只要一與真人象棋高手對決,他們在網上的強大戰鬥力量,就如清晨的露珠兒,太陽一出來,就消逝得無影無蹤了。這些事績,一直被棋友們爭相轉告,就是因為象棋世界,是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世界,誰會喜歡一台機器當我們的英雄?
7楼
陳靈輝 发表于:2007/10/14 9:42:00

向國際化說不

 

近年,中國象棋界把中國象棋國際化說得震天價響,說的人是這樣的振振有辭,聽的人唯有默言不語。把土生土長的東西帶出國門,揚威異域,是多麼的振奮人心,那一個炎黃子孫敢有異議呢!然而,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在《棋與人生》中,勸諭人們要永遠保持懷疑的心:「思考一個故事為甚麼要被講述的原因,比我們從故事本身得到的要多得多。」在激情之後,口號叫完了之後,是否也應探討一下:推動中國象棋國際化,是理所當然的嗎?

有史以來,中國都是天朝大國,周邊仰慕中華文明的國家,都會派遣使者到來學習。國力強的時候,天威遠播,像唐朝天子就被稱為天可汗,揚威異域。即使被外族入侵,在軍事上一敗塗地,連國都亡了,戰勝者也會慢慢地被同化了。中國文化是大熔爐,即使是戰敗者的身份,到頭來在文化上,還是贏得最後的勝利。

俱往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有著這麼嚴重的文化自卑感,以至連優良的傳統文化,也沒有信心去自我認同。動輒談論國際化,把傳統文化的價值,繫於外國人的認同。中國文化的價值,不需要國際的認可;作為文化載體之一的中國象棋,它的價值,也不需要國際的認可,十三億中國人的認同已經足夠了。把國際化叫得那麼響,只恐怕是因為我們自己對中國象棋不認同、不重視,才會像夜行人吹口哨一樣,去拿國際來壯膽,非得要外國人首肯不可。

有一段著名的禱詞:「上主啊!求你賜我勇氣,讓我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我忍耐,讓我接納我不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讓我能分辨這二者。」作為西方文化載體之一的國際象棋,至今仍未能中國化,中國象棋可以國際化嗎?我們有智慧去判斷嗎?
8楼
陳靈輝 发表于:2007/10/24 8:48:00

先從國內做起

迪士尼樂園剛剛登陸香港的時候,旅遊業對她是充滿期望的,但這個期望逐漸地變成了失望,因為入場的人數遠遠未如預期;即使不斷地促銷,依然吸引不到足夠的旅客的支持。相反,起初沒有人看好的海洋公園,在迪士尼樂園開張後,遊客的數字竟然屢創新高。迪士尼建立的娛樂王國,所向披靡,為甚麼會在香港遭遇滑鐵盧呢?也許,可以從文化層面來解釋。

迪士尼帶到香港來的,不單是一個遊玩的地方,她還把西方的歷史文化帶了進來。一進門就是古老的美國小鎮大街,代表人物也全是西方的。就以白雪公主為例吧,中國一向都是天朝大國,只有作為和平使者的和番公主,何曾出現過一個要外國王子來打救的公主呢?昭君出塞的故事深入民心,文成公主把中華文明帶到塞外的事蹟,一直受人稱道,這才是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的公主形象。要等待外國王子來救援的公主,實在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反觀海洋公園,精采的海豚表演無關精神文明,好玩的機動遊戲是科技的產物,遊客在園內遊玩時,沒有文化的隔閡,可以盡情享樂。

從迪士尼樂園與海洋公園受歡迎程度的不同,可以看到,對於西方的科技,中國人是易於接納的;但在精神文明方面,由於傳統的根深蒂固,中國人並不容易接納。同樣道理,中國的精神文明要植根西方,中國象棋要在西方通行,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與西方,是兩大截然不同的文明,又豈能說融和就融和;頂多也不過是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先展開對話,然後逐步了解而已。

在中國,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北方人喜歡吃麵條,一國之內,就有天差地別的飲食習慣。同樣是下棋,上層社會下圍棋,普羅大眾下中國象棋;下圍棋的瞧不起下象棋的;下象棋的跨不進圍棋的圈子;一國之內,圍棋與象棋,竟然是這樣的涇渭分明。在把中國象棋推向國外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在國內做功夫,看看能不能把它推向上層社會;如果連國內的推動都辦不到的話,還談甚麼國際化呢!

隨著大國復興,仰慕中華文明的外國人多了,對中國象棋有興趣的外國人也逐漸多了。世界象棋聯合會為了讓外國人更易掌握各個棋種,特意設計了一副類似國際象棋的立體棋子,不可謂不用心良苦。誰料那些來下中國象棋的洋人,竟然不願意用這副立體棋子,堅持要用傳統的平面棋子,理由很簡單,他們學中國象棋,就因為它與國際象棋不同。他們在學棋的同時,其實也在學中國文化。下中國象棋,可以讓他們感受一下完全不同的異國風情,那只是生活的點綴品而已,就像南方人偶爾也會下個麵來吃一樣。

中國象棋國際化,實在太遙不可及了,還是踏實地做好國內的推廣工作吧!

9楼
陳靈輝 发表于:2007/10/24 8:57:00

與策略性和棋角力

丈夫下棋完棋回家,妻子問他賽果如何,他這樣的回答:「第一盤我沒贏,第二盤他沒輸,第三盤我要和,他不肯。」

下棋,離不開有輸贏和沒有輸贏這兩種賽果。強弱有別,就分了勝負;勢均力敵,就成了和局。愈是高層次的比賽,就愈容易出現和局,這是棋理之固然;但就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愈是高手,就愈希望看到他們拼個你死我活,這也是人之常情。對主辦象棋比賽的單位來說,怎樣辦個情理俱備,既能顧及棋理,又能滿足觀眾的賽事,就頗考心思了。

和棋的處理,是棋壇近年討論得最熾熱的話題。2007年全國甲組團體賽採用了和棋黑勝的賽制,索性在績分表上消滅了和棋這個事實。和棋這樣的讓人深惡痛絕,主要是因為策略和棋頻密出現的緣故。最經典的例子是在1998年在深圳舉行的全國個人賽中,最末一輪胡榮華對徐天虹,雙方總共只用了三分鐘時間就協議和棋。兩位特級大師不但沒有用盡全力,簡直是完全不用力,對這種態度,頗多棋迷感到不滿,甚至予以道德譴責。

另一個經典的例子,是在發生1990年星加坡的世界賽中。在倒數第二輪的比賽中,國際大師徐耀榮在穩佔上風及時間充裕的情況下,竟然出人意料地主動提和。終於,在最後一輪賽事中,他贏了對手,拿了個世界第六的成績。賽後,他向棋友們解釋他的戰略:若他在倒數第二輪中贏了對手的話,他在最後一輪必會遇到呂欽,而呂欽必須在最後一輪贏了,才能奪得錦標,對著一個志在必得的呂欽,他是凶多吉少了。為了避開呂欽,他來了個策略和棋,以求在下一輪比賽中,與一個較弱的棋手對決。結果,如他所料,最後一輪的對手比呂欽弱多了,讓他可以有一拼的機會。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軍事,又何嘗不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絕少爭戰是可以一舉而攕滅敵軍的,不能攕滅,就要進退有據,不能蠻幹到底,應戰時戰,應退時退,需要時,還會協議停戰。畢竟這世界,不是非贏即輸的,黑白以外,還有一個灰色的緩衝地帶;策略和棋,就是這個緩衝地帶的產物。

棋迷要體諒的是,高層次的棋賽,全都是極度消耗體力的漫長賽事,就像馬拉松賽跑一樣,長跑手不可能每一刻鐘都像100米短跑似的,出盡全力去衝。短跑講的是爆炸力,長跑重視的是策略。體力不是無窮的,怎樣最有效的去運用有限體力,那就要講策略了。長跑手要在初段「留力」,誰會去對他們道德譴責呢?

競技,是以成敗論英雄的。贏得比賽,就是每一個參賽者的目標,所有的作為,都是為這個目標而作的。象棋比賽也一樣,在比賽過程中,棋手無論是以棋力勝,以策略勝,都不是重點所在,重要的是在比賽結束時,人人都會問的那一句:「誰第一?」這就是競技的本質,策略和棋也就成了「必然之惡」。

10楼
cyh398 发表于:2007/10/25 11:30:00
用户已锁定!
共1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140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