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封建文化的差异
害虫一条 |
国际象棋是全世界人民最喜爱的游戏之一,而中国象棋也在中国人民心中牢牢扎下了根。有一句意大利的谚语是这样说的:下国际象棋时,哪怕房子着火,也没空去救。其吸引力可见一斑。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起源,众说纷纭,难以考证。但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都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完善,逐步发展,最终达到顶峰的。它全息地映射着封建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由于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国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国际象棋的内蕴则体现着宗教笼罩下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
象棋被称为不流血的战争,而战争的本质就是追逐利益。将人民追逐利益的欲望与野心紧锁在棋盘上,加强统治罗网,这是统治阶级发展象棋的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不谋而合。
君王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基石。象棋艺术的灵魂就是杀死对方的君王。但细微的区别是,中国象棋的王称“帅(将)”,是忌讳“犯上”的缘故;国际象棋却没有此类顾忌。
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也没有强大的战斗能力,但有“士、象”誓死保卫,“帅(将)”始终扮演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角色,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王至上的写照。国际象棋唯有“王车移位”的特别关照,“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以御驾亲征,对“王”的保护则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这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和迁徙有关。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面对面,可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可隐见血亲复仇的烙印。但在对君王的特殊保护这一点上,中西方却又是不谋而合。
封建时代的中国,后宫不得涉政,牝鸡焉能司晨。故中国象棋没有“后”这种棋子;国际象棋则不然,“王”的旁边是仅低于王的,强大的“后”,“后”是最灵活、最有力、活动范围最大、威胁最强的棋子,相当与中国象棋的“车”。与中国的武则天、慈禧的昙花一现相比,西方女子当时已经是统治阶级的重要参与者了。英国的伊丽莎白,俄国的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是足以与汉武帝、唐太宗相提并论的人物。
中国象棋的“士”是宫廷卫士,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象”是文臣,系本土安危,不得离开半步。如此庞大的护卫部队一方面削弱了攻击的力量,另一方面却增强了防御体系,即使前线战士全部马革裹尸,或许也可以死守求和,折射出中国君王传统的求稳怕乱,安于本土的心理,以及儒家中庸的思想。国际象棋没有特别制定防守部队,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格象、白格象。象能满盘飞舞,但黑格象永远无法涉足白格,白格象也无法侵入黑格,暗示着东正教、天主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以及双方的互不干预。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兵(卒)”都只能步步向前,不能后退,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味。可见当时中西方都鼓励士兵作战忘却生死,勇往直前。不同的是,中国象棋虽有“过河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永远无法摆脱一只“卒”的命运,隐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而国际象棋的“兵”走到对方底线可升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这展现了西方准则——鼓励个人奋斗,用自己的努力去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窥见西方封建社会以“君权神授”为中心的精神统治罗网。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是终究不能为王的。因为王权是上帝赐予的。
象棋法度“森严”,中国象棋尤为突出,区区十六个子有五个不能过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线,“马”有拐脚之制约,纵是千里马一旦受制也难以纵横驰骋,表现着压抑个性的封建体制。国际象棋没有对棋子的过多约束,反射着西方豪迈不羁、自由奔放的个人发展理念。
由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种种异同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的统治罗网,是十分坚固的,势力是十分强大的。但中国的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做的比西方的统治者,显然是好的多。只是因为这样,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才没有像中国一样受到过多的压抑;西方的资本主义,才得以茁壮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统治,才得以最终确立;西方的经济发展才得以超越中国。国际象棋在西方列强扩张的同时,也得以广泛传播。这也许就是当今国际象棋风靡全球,而中国象棋迟迟难以跨出国门的缘由吧。
好。解释的很好。我来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