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用确切的词汇来形容于幼华。左手托着下巴,右手的中指因为常年吸烟被熏得焦黄,他可以在棋桌前对着一盘棋静静地坐上几个小时,他甚至十几分钟才轻轻地用手指拈动一颗棋子,平静的手指间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他各种近乎玩命般的凶悍招术,常常令一些大师们头痛不已,屡屡受挫,而有时又因过于冒进,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对此,于幼华感慨:“直接的拼杀总给我带来快乐,无论输赢,都是一样痛快淋漓,这就是我追逐的象棋真谛。”
搏杀棋盘半生的于幼华经历颇多,四次转折,改变了于幼华的命运:
第一次转折———村口棋摊改变了一个孩子兴趣
1975年,于幼华去农场工作,之后三年,再也没有接触过象棋。如果不是象棋搭桥架梁,于幼华便会是另一种人生。而1978年的几次棋场得意则成就一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1978年,浙江省举行十大象棋高手选拔赛。因为之前的名气,于幼华也接到了邀请。“那次比赛是要选出四名选手代表浙江参加全国象棋团体赛,所以全省所有高手都参加这次比赛。”虽然三年没摸棋子了,于幼华的棋路和棋局还是出类拔萃,加上比赛时临场发挥十分出色,他以第二名的成绩从几十名高手中脱颖而出,并在随后的全国比赛中只输一盘,为浙江队立下汗马功劳。
接着,他又在全国个人赛中取得第七名。随后,浙江组建专业象棋队,于幼华进了省队。从此,他开始了梦寐以求的职业棋手生涯。
如今已经46岁的于幼华回忆起1978年那几次比赛,大为感慨:“如果在浙江比输了,又或者在全国赛中表现不好,中国棋坛上也不会有于幼华的名字了。我可能会顶父亲的职,继续在农场干一辈子!”在专业队潜心修炼几年后,于幼华的棋艺进步飞快。1981年在温州举行的全国象棋个人赛中,20岁的于幼华一路过关斩将,跻身前六名。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比赛中,于幼华没有一盘和棋。《羊城日报》记者还送他“拼命三郎”的绰号。1982年,于幼华因为四次杀进全国前六,被授予首批国家象棋大师称号。
紧接着“三角杯”技压群雄,“金菱第二次转折———高手赛胜出走上职业棋手路
杯”稳坐冠军宝座,“美乐杯”再次称王,1986年摘走第二届“七星杯”邀请赛的桂冠……
1987至1993年于幼华又三次杀进全国前六。1993年,于幼华经历了事业上第一个挫折──专业队解散了。
何去何从?“那时我30岁,还年轻,可以选择其它职业。可是,象棋成了我的生活,实在扔不下它。”最后,于幼华选择了火车头体协队,到杭州铁路分局工作,一边下棋一边工作。
作为半专业棋手,于幼华仍然保持对象棋的激情,积极备战全国团体赛。1995年,于幼华坐镇一台,打败柳大华、赵国荣等众多好手,再次捧杯。1997年第八届亚洲城市名手赛,于幼华代表中国队出征,以5胜2和的成绩战胜12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棋手捧走冠军奖杯。1998年,于幼华无可争议地成为特级大师。
在象棋上的卓越成就却弥补不了他对浙江象棋队的怀念。2005年,在多方沟通和努力下,于幼华义无返顾地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浙江省象棋队。而在同时,湖南象棋队也向于幼华伸出第三次转折———棋队解散仍痴情楚河汉界
橄榄枝。
因为湖南队是刚组建的一支队伍,需要像于幼华这样的特级大师助阵。“如果去湖南,在经济和其它待遇上肯定会好些。但是我舍弃不了浙江,我对这里有着最深厚的感情。能留在浙江队,我愿意乡土放弃很多。”于幼华一番肺腑之言中,流露出他深厚的乡土情结。赵国荣、吕钦、李来群等都是和于幼华同代的棋手,可这些80代中只剩下他孤单的身影。
征战棋场几十载,于幼华无疑疲倦了。虽然他的棋技没有消减,当年的“拼命三郎”多了几分谨慎,少了几分凶悍。于幼华老了?不是。由于工作、家庭样样都得顾及,于幼华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象棋当中。
于幼华的儿子16岁了,奇怪的是他的儿子没有子承父业,而是选择了篮球运动。“儿子很高, 1米98。当年教他下过棋,他不喜欢。篮球是他自己选择的,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话虽如此,作为父母还是要操心子女的未来。“因为常年在外比赛,儿子从小就放在他外婆那里,当初对他照顾得太少了,如今想为他做些什么来弥补。”于幼华对儿子惟有歉意。
于幼华亏欠的不仅是家庭,还有自己的身体。如今,他看不清楚电脑屏幕上的字。常年吸烟对身体的伤害也很大,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时间坐着,患上一些职业病。
今年的全国象棋联赛,于幼华发挥并不出色。对此他表示,自己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主要是象棋外的事情太多,状态没有调整好。“如果有一天,我觉得自己努力了,却下不过对手,我会选择退役。但是,现在我还没有这种感觉。只要我状态调整好了,还是一员战无不胜的虎将。”这个古董级人物将会继续叱咤在楚河汉界间,他的棋依旧会让任何人都很头疼。
http://www.zjsports.com/show_hdr.php?xname=KFFQEV0&dname=CTK2GV0&xpos=505(本报记者 江耘)
于特师战绩比起吕钦,赵国荣等逊一筹.但他为象棋留下很多的攻杀名局,给棋迷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幼华的棋,酣畅淋漓,真是好看!古人说:“汉书佐酒”。于幼华的棋要配上一斤老白干,边喝边看,更过瘾!
记得十年前,季本涵老师和我在一次闲聊时说过,“胡荣华当年预测过能拿全国冠军的人,包括李来群、吕钦、赵国荣、徐天红等,几乎都应验了。独有于幼华是个例外。”五年后的2002年全国个人赛,于幼华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拿到了全国冠军。我个人理解,棋上他早就达到了冠军的水准,主要是心理上和运气上,还有些欠缺。我最喜欢的女棋手张国凤也是这样。十多年前和李国勋老师就谈起过她。李老师也讲,在他的几个女弟子,张国凤是他最看好的,但夺冠却最晚。我记得张国凤在拿冠军之前,好几次等级分排名第一。恐怕也是心理和运气,要差一些。但现在好了,他们已经相当成熟了。祝愿他们不断进步,再创佳绩!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