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
1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0:00
作者:叶滴末梢
1
回顾中国历史的长河,王侯将相比比皆是,在这里我只想用象棋的三十二颗棋子,回忆三十二位我喜欢的历史古人。象棋分为红黑两色,我用红色代表那些生活在统一中国的人们,而黑色则代表的是那些生活在分裂中国的人们。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我只选择了西汉到南宋之间的历史人物。
黑将——宇文邕
黑将,代表着黑方的统帅,纵观分裂的中国时代,最有能力的统帅莫过于北周武帝宇文邕。我们都知道,是隋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可是我们更应该想到,其实是北周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由宇文邕一手缔造,如果不是上天夺去了他的生命,他将和秦皇汉武一样,永远被我们所记忆。
宇文邕,北周太祖宇文泰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北魏政权的分裂,西魏的政权就掌握在宇文泰的手里。宇文泰死的时候,由于自己的长子宇文觉太小,就委托自己的侄子宇文护来扶助他,宇文护先以宇文觉的名义迫使西魏皇帝退位,建立了北周政权,接着就自己独霸朝纲,成为了实际的皇帝,随着宇文觉年龄的长大,兄弟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宇文护居然毒死宇文觉,宇文觉临终立宇文邕为帝。在宇文邕继位之初,宇文护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向北齐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但多以失败告终。宇文邕稍长,他决定夺回权利。一次他对宇文护说自己的母亲最近饮酒很多,他屡次劝阻都不奏效,请宇文护再次劝说,他为宇文护捉刀写了一篇劝母亲少喝酒的文章,请宇文护读,当宇文护读文章的时候,宇文邕用玉规打死了他,于是权利回到了宇文邕手里。(这小子够狠,也不怕把老娘吓坏了;再不就是母子合谋)。权力到手的宇文邕开始了他自己的计划,征讨北齐,当时的北周国力虽然比北齐强(北周和北齐夹黄河为界,每当黄河结冰的时候北齐人都要把冰打碎,作为一种防守的方法),但是在宇文护时代却屡次被北齐击败,一方面是由于宇文护其人只知道争利于内(这种人最该杀),另一方面是由于北齐有一大批名臣勇将,比如段韶,高长恭以及常胜将军槲律光;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英雄,才能和北周的韦孝宽,达奚武,杨忠不相上下,可以说北周北齐势均力敌一般情况下,彼此是很难吞并对方的。但是宇文邕充分利用北齐皇帝高纬多疑的特点,不停的离间北齐君臣,随着段韶病死,高长恭被怀疑也郁郁而死,最后活得最健康的槲律光也被诛杀了,于是北周就放心大胆的进攻了,一路势如破竹,就这样北齐完了。纵观北周和北齐的这场战争,完全是依靠宇文邕的个人能力而决定的啊。此后的北周版图包括了整个北方以及四川,湖北,能与北周抗衡的南陈只龟缩于长江下游和两广的狭小地带(相当于三国时期东吴的版图去掉湖北,湖南地区),为了进一步统一中国,宇文邕又和北方的突厥搞好关系,然后秣马厉兵,只等“王睿楼船下益州”了,可是这个时候,宇文邕病故了。于是北周的随国公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随灭南陈——中国统一了。
2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1:00
2
黑士——典韦、赵云
黑士,代表着黑方的统帅的侍卫。在分裂的中国时代,我喜欢的统帅侍卫是典韦和赵云。(有点不公平,都是三国时代的人,大概是三国演义看多了)
典韦是曹操的侍卫,曹操征讨张绣,张绣投降,曹操过于得意,与张绣的婶娘私通,激怒了张绣,张绣降而复叛,偷袭了曹操,要不是典韦舍命保驾曹操死定了,而典韦自己却战死了。英雄常常是舍己为人的。
赵云是刘备的侍卫,刘备作平原相的时候,赵云作他的主骑(据说就是保卫局长这一类的工作),赵云的成名战是在长坂坡。当时,曹操为了消灭刘备,帅五千骑兵追杀之,而刘备一方带领十万平民缓缓而行,当时他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关羽带领水军一万走水路,自己和平民在一起(我估计当时刘备身边的兵力也不该少于一万,如果并立一战未必是一次大败),结果在长坂坡,曹操追上了刘备,刘备军一战而溃,刘备的两个女儿都被俘虏,而赵云保护着刘备当时唯一的儿子——刘禅突出了重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写了首诗来称赞赵云:“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黑象——诸葛亮、王猛
黑象,代表着黑方的统帅的丞相。在分裂的中国时代,我推崇的名相当数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和东晋十六国时代的王猛。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蜀汉政权的丞相,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被描写成完人,难怪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近似于妖”,而之所以罗氏大力推崇他,一个主要原因是:诸葛亮是个很为老百姓办事的人。由于东汉政权的腐败,人民生活日益穷困,终于在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这次起义给东汉政权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生产力也遭到了一次空前的大破坏。而当时的益州(四川)是少数几个没有遭到黄巾起义影响的地方。作为宗亲的刘焉为了自己的将来打算得到了益州刺史的官职,来到了四川。他死后又把官职传给了他的儿子刘璋。遗憾的是刘氏父子都是庸人,把一个富庶的益州治理的民不聊生,于是刘备乘机占领了四川。诸葛亮随刘备进川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整顿法制,用严刑峻法来管理四川,当时刘备的另一位谋臣法正对诸葛亮的做法很有看法,觉得刘备刚刚取得四川的政权,应该用法宽缓,诸葛亮明确的对他说:刘氏父子之所以治理不好四川就是因为法纪驰废,以至于地方豪强不把法令放在眼里,我行我肃,肆意剥削老百姓,所以四川才民不聊生,我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于是四川大治。这就是诸葛亮为人民爱戴的原因,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詹承袭了他的爵位,每次朝廷发布有利于老百姓的法令,老百姓一定说“这是诸葛侯的建议啊”,老百姓爱屋及乌到了这种程度,据说四川老百姓有戴白色包头巾的风俗,那是给诸葛亮带孝啊。诸葛亮的一生为蜀汉政权奉献的一生,虽然他的军事政策(屡次北伐)颇受争议(我个人认为不北伐也许他自己能活的长些,蜀汉政权也能长些),但他的内政,外交还是十分值得人称道的,诸葛亮可以称得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啊。
王猛是东晋十六国时代前秦政权的丞相,台湾历史学家柏杨称他是唯一一个超过诸葛亮的人。王猛是北海剧县人,自幼好读书,有见识,可是由于西晋政权的混乱,加之少数民族的起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王猛从山东流浪到陕西,在这段流浪生活中,他也见到了一些政要大人物,但他认为他们都不是能够做大事情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的。在他的流浪生活中,最有名的一次活动就是在灞上会见桓温,当时桓温持灭蜀之余勇,北伐前秦,屡战屡胜,王猛劝他趁机渡过灞水,直取长安,将建立不世之功,可是桓温只称赞他有见识,而不采纳他的意见,结果作失良机。后来王猛在前秦权贵吕婆楼、李威的推荐下,见到了当时的前秦东海王符坚,在他的策划下,符坚杀掉了他的堂兄弟——当时的前秦皇帝符生,作了皇帝。符坚做皇帝后,为了安抚汉人的心,自己去掉了皇帝的名号,自称天王,并向东晋政权称臣。他任命王猛很多官职,让他协助自己治理国家,王猛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前秦建立法制,用法制治理那些氐族豪强,这个难度要比诸葛亮治理蜀难,当时前秦是氐人的政权,老一辈的氐族豪强都是开国元勋,而王猛不管这些,他先向符坚说明法制的重要性,取得符坚的支持,然后就大刀阔斧地对国家进行治理,终于使得前秦政权法制化,然后他建议国家,鼓励农耕,废除氐族的奴隶制度,使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他大力推行儒家学说,令当时盛行南北的佛家道家学说在前秦绝迹。在淝水之战后,符坚兵败逃走,没吃没喝,路过一个村庄,他向当地人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向他们要吃的,当地人送来了吃喝,吃饱后,符坚要赏赐这些百姓,老百姓说:“岂有向君父献食而求赏赐的道理”。这一点就足可以说明儒家思想已经在老百姓的心中扎根,而汉族老百姓已经把符坚这位氐族的皇帝当作了自己的“君父”,这都是王猛的功劳啊。随着前秦国力的增强,王猛把他的目光投向了国外,当时北方有强国前燕,南方有东晋,而前秦的实力是无法和他们相比的,但是王猛很善于把握时机(这和诸葛亮的“志大而不见机,好兵而无权”形成鲜明对比),他先趁东晋北伐的机会,打着援助前燕的名义,坐山观虎斗,等东晋败退下来的时候,狠狠地打了他一下,打的东晋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已经失去作战能力,然后以前燕不遵守求援时候的许诺为理由,大举伐燕。此时的燕国政治一片混乱,宗族内部互相倾扎,把当时前燕政权里最有见识能力的慕容垂排挤出政权,慕容垂没办法,只好到前秦谋求发展,前燕政权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空壳子,终于在前秦军队摧枯拉朽的攻势下瓦解,北方统一了。接下来的目标是东晋了,可是桓温死了,桓温的弟弟是并不像桓温那么专权,东晋的政权在谢氏和桓氏两家扶助下,相对稳定,伐晋的机会失去了。更可怕的是,常年的劳累夺走了王猛的健康,一代英豪积劳而终。临终时他苦苦劝说符坚不要伐晋,一定要小心鲜卑慕容氏和羌族的姚氏反攻倒算,可惜符坚没有听,两件事情都应验了,才有了淝水之败和五将山之难。后人崔浩曾经说,王猛是符坚的管仲啊,我看管仲也比不上王猛。
3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1:00
3
黑车——陈庆之、岳飞
车、马、炮、卒都是象棋中的进攻武器,所以他们都是在分裂的中国时代,我推崇的名将。
陈庆之,南北朝时代的梁国人。他出身贫寒,小时候做过梁武帝萧衍的棋童,专门持候主人下棋(主人下棋的时候给端茶送水什么的),萧衍的棋瘾很大,常常通宵下棋,别的棋童支持不住都睡着,只有陈庆之能够随叫随到,于是萧衍对他宠爱有加,等作了皇帝,也封陈庆之一个官职。如果陈庆之没有什么作为的话,他只能被划入幸佞一族了,可是机会来了。
由于北魏政权太后专权,导致内乱,北魏的北海王元颢向梁投降,萧衍认为收复中原的机会来了,封元颢为魏王,由陈庆之护送去接收北魏的地盘。天底下有种人,他们的官职与智商成反比,萧衍就是这类人。北魏内乱,是个好机会,可以北伐,根本用不着扶一个元颢,这纯粹是一种火中取栗地行为。令我更奇怪的是这次北伐梁国只派出了万余人马,一点统一中国的样子都没有,大概是萧衍佛经念多了,有点不太正常。可是陈庆之就是用这区区万余人马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系列奇迹。梁军一入魏境就遇到了七万魏军,分扎九座营寨进行防御,结果梁军一日之内连夺三座营寨,吓得魏军不敢再战,弃寨而走。梁军一路攻下许多城池,魏人震惊于是集结三十万大军要消灭陈庆之,当时陈庆之率领他的部队只有七千正在攻打由七万魏军防守的荥阳,诸将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慌张,陈庆之说,我们攻城略地,杀人无数,一旦被敌人抓住一定会死的,如果想活的话,唯一出路就是攻克荥阳,凭城死战。于是,将士们奋力攻城,一举攻克了荥阳。接下来迎战三十万魏军,梁军先是死守,然后陈庆之趁敌人不备率领三千士兵迂回到敌后,从敌人背后发起进攻,三十万魏军一战而溃。从此陈庆之的名声大振,由于他的部队都穿白色的衣服,所以魏境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随着梁军不断的胜利,人数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这点士兵既要打仗又要占领地盘,很明显是不够用的,于是陈庆之向朝廷请求援兵,而元颢正在考虑如何消灭陈庆之,独占胜利果实,使自己成为中原的皇帝。当他听说陈庆之在请兵,立刻也上了一份表章,大致意思是说:北方已经基本被搞定,不用增兵,于是萧衍就不再添兵了。由于梁军兵力不足,给魏军喘息的机会,于是魏军向梁军的主要聚集地洛阳发动新一轮进攻。陈庆之和元颢分头防御,陈庆之一侧是坚如磐石,魏军屡败,而元颢一侧基本属于豆腐渣工程,屡战屡败,最后魏军从元颢一侧突破,合围陈庆之军,陈庆之只好被迫撤退,且战且走,最后由于人少,部队打光了,陈庆之本人化装成和尚,逃回梁国,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又全回到魏国手里,成了一场黄粱梦。
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不在前方的指战人员,而在于最高决策层的昏庸。在如此昏聩的最高决策指导下,能取得克城三十二,败敌四十七的战果实在是陈庆之一个人的功劳阿。我记得《尉缭子》里有一句话“提十万兵天下莫敢当者谁,桓公也;提七万兵天下莫敢当者谁,吴子也;提三万兵天下莫敢当者谁,孙子也”,而陈庆之是“提七千兵天下莫敢当者”啊。
岳飞,南宋人,小时候和周侗学武,以擅长骑射闻名。长大后参军,靠作战勇敢担任了一名下级军官。有一次,他率领一百名骑兵训练,正好遇到了了一千多金兵,士兵们都想逃回营寨,岳飞说如果我们这样逃走,一定会被敌人追上杀死的,于是他带头向金兵进攻,杀死了金兵的统领取得了胜利。岳飞的英勇表现,受到了上级宗泽的赏识,他找岳飞谈论了一次,认为古代的名将也比不过岳飞,只是他喜欢野战,而不懂的阵法,于是亲自教授岳飞布阵的方法,使岳飞得到全面发展。一次叛军王善来进攻汴京(据说往山有五十万人,我对这个数字很怀疑),当时宋军人少,主将很慌张,只有岳飞说,敌人虽然人多,但都是些乌合之众,我愿意做前锋打败他们,于是他自己左手持弓,右手持矛冲入敌阵,把叛军杀得大败。后来宗泽病死,他的继任者杜充是个胆小如鼠的家伙,一听说金兵来了,就逃跑,每每都是岳飞殿后,才使军队没有受太大的损失,可是失去的土地就很难收回了。
长年的战争和一系列的军功使岳飞逐渐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鉴于金兵的攻势,朝廷把岳飞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湖北。金兵为了便于进攻,由伪齐政权的将军李成攻占了襄樊一带的六郡,朝廷不敢开战,岳飞上表说,丢失的六个郡都是对防守有利的地区,宋军占领这里,进可以收复中原,退可以防守长江,为了防守长江,宋高宗同意收复六郡,但不允许越过原来的边界。于是岳飞出兵,一战攻克x州(州名忘记了),迫使伪齐方面号称“万人敌”的将军京超自杀,李成大惊,亲自率军在襄阳一带迎战岳飞,可惜这小子太笨,部队依山列阵,他在平原列步兵,在山崖上列骑兵,岳飞看了敌阵大笑,他说李成不懂得兵法,这样的将领即使有十万大军也不会胜利。立即命王贵带领步兵,持长枪上山攻击敌骑兵,结果李成的骑兵不是被杀就是被挤下山崖;命牛皋带领骑兵冲入敌步兵阵列,把敌步兵杀得精光,李成仅以身免,岳飞继续进攻,一直把边境推致大别山脉(防止金兵的骑兵冲击平原的宋军)建立起巩固的北方防线。
岳飞收复湖北之后,朝廷下令调他去洞庭湖攻打那里的杨么起义军。当时的杨么起义军的实力很强,尤其是水军,装备甚至超过了官军,在官军中,最擅长水战的是韩世忠部,而岳飞的部队多是西北人,擅长步战,可朝廷却偏偏要他们去和杨么作战,有的将士不想去,岳飞说:作战不拘泥于擅长不擅长,都是为了朝廷出力,有什么可以分辩的,于是带兵到湖南。他先对起义军进行招抚,劝说他们投降一起抗金,许多起义军将领受到岳飞的感召,主动投降,就在双方的战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北方的金兵又向南进犯,朝廷下诏,命岳飞回湖北防守,当时的丞相张浚亲自到岳飞的军营去颁旨,岳飞说,请丞相给我八天的时间,我就可以剿灭杨么,那时在回湖北也来得及,于是岳飞进兵,八日擒杨么,张浚惊奇的不得了。然后岳飞回到湖北,又一次击败金兵。
南宋绍兴十年,金兵起兵五十万,分五路攻打南宋,宋军分路防守,金兵统帅兀术认为宋军中最难对付的是岳飞,不如先诱岳飞深入,然后合力围歼,从而从心理上击垮宋军。因此,岳飞部进展的很顺利,先攻克颖昌(许昌),然后向洛阳方向发展,在郾城与金兵主力决战。为了消灭岳飞军,兀术动用了他的精锐骑兵——拐子马,三匹马连在一起,人披铁甲,马覆兽皮,普通的武器是很难伤害到这些骑兵的,岳飞命令他的部队,全拿扎麻刀(一种长柄刀),专砍马腿。三匹马有一匹马受伤,另两匹就不能动了,于是把拐子马杀得精光,金兵大败了一阵。可是金兵不甘心失败,再次集结部队和岳飞军交战,结果又败。金兵两次失败而不撤退,岳飞说,金兵一定又分兵攻打颖昌,于是派他的儿子岳云为前锋,回救颖昌,果然如岳飞所料,两军又在颖昌交战,结果金兵又败,兀术彻底失望了,他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北方的起义军在岳飞的号召下,响应抗金,金兵四处受敌,士气低落,大批士兵逃跑(我估计应该是金兵中的汉族士兵逃跑),连金方的大将韩常也主动向岳飞写信表示愿意投降,形势一片大好,就在这个时候,宋高宗下金牌招岳飞回军,所有的功勋在一夜间灰飞烟灭。
陈庆之和岳飞都是军事天才,同时他们也是一言一行都遵守着封建社会礼仪道德的君子,无论是事业还是为人都是后人值得学习的典范。他们生活在国家分裂的时代,以他们的力量本可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可是由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剥夺了他们彻底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大概也算是人世间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吧。
4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2:00
4
黑马——邓艾、王镇恶
和黑车一样,黑马也是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之所以被排在马的位置上,是因为他们的功劳略逊于黑车。
邓艾,三国时代魏国人,少年时家贫,为人放牛,可他每每见到名山大川都喜欢指点哪里可以伏兵,哪里可以屯粮,世人都笑话他,只有司马懿认为他是个人才,努力培养。并把他安排在西部边疆与蜀汉的姜维作战,邓艾常有胜纪,使姜维无所作为。到了司马昭执政时期,魏国开始大举伐蜀。具体安排是:邓艾一军攻沓中,牵制那里的姜维;钟会率主力经阳平关,取剑阁;为了防止意外,壅州刺史诸葛绪占领阴平桥,切断沓中与剑阁的联系。姜维发现魏国的战略意图之后,立即做出反应,由于阳平关守将蒋舒降魏,姜维立即向剑阁移动,当他到达阴平桥的时候,诸葛绪已经先他而至,姜维谎称袭击壅州,诱诸葛绪回军,从而一举占领阴平桥,顺利退守剑阁。面对剑阁天险,钟会一筹莫展,邓艾提出,要走阴平小路绕开姜维,钟会对此不以为然。邓艾率领自己的部队,开山为路,经过四十天,行七百里,终于到达目的地江油城,当时部队已经疲惫不堪,邓艾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是一鼓作气,拿下江油,靠江油城里的储备补充自己,继而向成都进军。成都方面无奈,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詹领兵抵抗,诸葛詹的副将黄崇说:邓艾老将知兵,与他对阵很难取胜,不如快速进军,凭险防守,时间久了,邓艾部队的后勤保障出现问题就可以不战而胜。可是诸葛詹不听结果兵败国亡。
邓艾立下大功,遭人妒嫉,钟会谎称邓艾谋反,命他的监军卫瓘去逮捕了邓艾,并把他押往洛阳,这时,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下,开始谋反(标准的贼喊捉贼),可惜泄密被杀,邓艾的部将打算去救邓艾,而卫瓘为了自己却命令因作战不利被邓艾处罚过的部下田续杀死邓艾,一代名将因功被害啊。
王镇恶,东晋十六国时代晋朝人,其祖父就是王猛(有关王猛请看象棋的故事2),因为他是五月初五出生的,家里人认为不吉利,想把他过继给本家无子的人,只有王猛说,孟尝君也是五月初五生的,也没见什么不吉利,恐怕以后我们家要靠这个孩子光大呢。于是亲自给他起名镇恶。王镇恶十岁的时候,前秦国乱,他随一个叔叔到了晋。长大后靠他自己的学问见识,作了一个小吏,有一次宋武帝刘裕以长官的身份到他所在的县视察,认为他很有能力,后来知道他是王猛的孙子,刘裕说真是将门有将啊,于是把他留在身边。
后来,晋荆州刺史刘x(名字忘记了),企图叛乱,要求让他的弟弟代替他的位子,王镇恶对刘裕说这是一个平叛的机会,机不可失。于是刘裕命他为统领平叛。当时叛军在长江上游,官军都是坐船逆流而上,王镇恶说,坐船速度慢,容易泄密,命士兵从陆路赶往荆州,等到叛军突然发现了这支部队的时候,官军已经距离荆州很近了,为了进一步迷惑叛军,王镇恶命令士兵对叛军说我们是刘x(荆州刺史的弟弟)的部队,主将在后面,结果官军顺利的进入荆州,直到官军入城,刘x才发现不对,可是一切都晚了。此后,刘裕为了加强自己的威信,开始北伐,先灭掉了南燕,又准备进攻后秦,当时,后秦是个大国,国力较强,刘裕北伐也是小心翼翼。晋军以王镇恶、檀道济为先锋,攻克虎牢关,后秦军西撤,刘裕为了稳妥,不许王檀进军,王镇恶以为现在后秦军新败,军心不定,正是进攻的机会,如果等刘裕的主力到达,后秦军已经从容做好防守准备了。于是自己带领部队,一路西进,直达潼关,潼关的守军见王镇恶的部队人少,立即出关迎战,结果被晋军杀败,晋军随即占领潼关。刘裕的主力在潼关与王镇恶会师,此时后秦军在从潼关到长安路上设下层层关卡,晋军在想通过是很难的,王镇恶提出,走水路,从渭河逆流而上直到长安。晋军达到长安后,王镇恶命令士兵只带武器和三天的粮食,其他的东西全放在船上,然后砍断绳索,把船放走,他对士兵说:前面是长安,攻克它我们就名标青史,建功立业,否则我们将成为他乡野鬼,士兵们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拼死力战终于攻克长安,后秦灭亡。
和邓艾一样,王镇恶也遭人嫉妒,刘裕占领长安后,只把自己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留下镇守,由王镇恶、沈田子等人扶助,刘裕走后,北方的夏和北魏对晋军进攻,由于各个将领之间不协调,晋军屡败,而沈田子认为是王镇恶故意不努力作战,于是矫命杀死王镇恶,自己带刘义真退回晋朝,此时的刘裕一心想着夺取司马氏的江山,他什么都不在乎了,只追封了王镇恶一个官职而已。
邓艾和王镇恶都是从布衣出身靠自己的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嫉贤妒能的主公,当他们可以被利用的时候,他们的价值才被展现,当他们的价值展现的过于充分的时候就遭到了横祸,如果不是陈庆之最终北伐失败,恐怕他也不会得到善终,这大概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吧。
5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2:00
5
黑炮——吴璘、刘黑闼
炮是象棋中最具现代气息的武器,古语云:炮者,抛也。最早的炮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官渡之战,曹操曾经用霹雳车打败袁绍,这霹雳车就是中国第一代炮——靠机械力量发射的投掷性武器。随着火药的出现,炮才从机械发射时代进入到火药发射时代。古人论兵,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我原来打算选择以兵技巧见长的武将作为炮,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所以两名炮一个以兵技巧见长,另一个则是我喜欢的另类人物(如刘黑闼)。
吴璘,南宋人,他的成名作品是三叠阵。三叠阵是吴璘与其兄吴玠经过多年作战经验总结而成。吴玠曾经指出金兵有四大特点:坚忍(长时间保持旺盛的战斗力)、骑兵、弓箭(精准的箭法)、重甲,这四个特点是由于女真人长期的野外生活造成的,如果宋军要想取胜,必须克制住对方的这四个特点,所以他提出了“驻队弓”,马上的弓箭射程较站在地上的弓箭射程近,吴玠用强弓硬弩来保持与敌人的距离,从而防止了敌骑兵对宋军的致命冲击。吴璘在其兄的经验上进一步提高,他把长枪兵列在阵前,长枪兵后是弓箭兵,弓箭兵后是神力弓(一种射程极远的弓)兵,为敌人在距我五百步到二百步之间设置了一条死亡地带(骑兵的弓箭一般只能射二百步),从而改变了宋步兵无法与金骑兵抗衡的局面。
南宋绍兴十年,金大举攻宋,一路由金将呼珊、迪鲁布统领五万人马,打算经陕南进入四川,吴璘带兵二万八千迎战,第一次使用了三叠阵。当时,金兵先到达作战地点,依山立寨,吴璘为了麻痹敌人,故意下战书,约期决战。他先正面派遣少量兵力向金兵挑战,金兵欺宋军人少,立即出战,忽略了背后,然后他命令一部分兵力,从小路绕到敌后,抢先占领制高点,从敌人后面进攻,而正面大部队采用三叠阵,将敌人至于腹背受敌进退维谷的境地,金兵大败,被杀六百,降万余,这都是三叠阵的功劳啊。
刘黑闼是随末唐初人。他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失败者,是一个项羽式的人物。我喜欢他是因为它才能出众,可惜生不逢时站错了队伍,所以才声明不显。
刘黑闼年轻的时候,由于世道混乱,他做了强盗,与窦建德关系友好,后来在王世充部下,但是他根本看不起王世充,每每王世充下达命令,他都偷偷的取笑命令的含混,荒谬。后来窦建德与唐军作战获胜,生擒唐将徐世绩(读ji,即徐茂公,左边是成绩的绩去掉绞丝,右边是个力,我记得念ji,请朋友们指正),并以其父的生命相威胁,迫使徐世绩投降,徐为了表示自己真心投降,主动替窦氏攻打王世充,遂生擒刘黑闼,刘黑闼正式成为了窦建德的部下,并被封为汉东公。后来窦建德在虎牢关被李世民所擒,被杀身死,他建立的夏国也灭亡了,这个时候刘黑闼的机会来了。
由于唐军的俘虏政策不好,唐军士兵常常逮捕窦氏的旧臣,强迫他们交出大量的金钱,于是窦氏旧臣高雅贤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对其他人说,我们跟着窦王大半辈子,都是百战余生之人,能活到现在已经是占了上天的便宜,怎么可以受那些士卒小人的气呢,我们不如起来反抗,事情成了算是为窦王报仇,不成就算我们追随窦王而去。众人都说好,于是歃血为盟,在选头领的时候卜卦,卦上显示要请一个姓刘的人坐头领,事情才能成功,于是众人推刘黑闼为头领。刘黑闼起兵反唐,一时间响应者云集,刘黑闼先把战略进攻的方向定为北方,兵进幽州。幽州在现在的北京一带,其南是窦建德的地盘,其北是突厥,幽州由当地人已经降唐的罗艺镇守,窦建德几次攻打幽州都不成功,而此次刘黑闼领兵攻幽州势如破竹,一战攻克幽州生擒罗艺的部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刘黑闼爱其才,不忍杀,后来二将逃归唐。然后刘黑闼挥兵向南,直指洺州,洺州守将徐世绩带兵迎战,结果大败,徐世绩尽以身免,洺州失守,窦建德的旧部纷纷起兵,尽两个月就恢复了窦建德原有的地盘。唐廷不得不对刘黑闼重视起来。唐廷先派遣罗艺带兵恢复幽州借机吸引刘黑闼的主力,刘果然上当,带兵北上,而唐军主力在李世民的带领下直攻洺州。洺州附近小城洺水守将见唐军势大主动投降,李世民命先锋将军王君廓领兵一千四百人入洺水协助防守,可惜李世民小看了刘黑闼,刘黑闼发现唐军意图后立即回军,在李世民的主力到达之前合围洺水,为了接应王君廓,李世民拼命进攻,而刘军死战,唐军几次进攻失败竟无计可施,而刘军用地道攻洺水,王君廓危在旦夕,此时唐将罗士信挺身而出,愿意代替王君廓守城,于是罗士信带兵二百,强行突入,王君廓引本部兵,冲出,罗士信入城(我一直怀疑原计划是罗士信突入接应王君廓,而王君廓只顾自己,丢弃罗士信,罗士信被迫入城),几天后城陷,罗士信被擒遭杀。李世民和刘黑闼在洺水对峙,毫无进展。但是唐军毕竟人多,李世民一路被阻,而罗艺一路发展迅速,刘黑闼被迫与李世民决战,结果兵败,逃到了突厥。转年刘黑闼再次由突厥起兵,再次大败罗艺,进入窦建德旧地,唐军以淮阳王李道玄、大将史万宝带兵征讨,结果李道玄战死,唐军又败,仅十日,刘黑闼又一次恢复窦建德旧地。唐廷派齐王李元吉统兵征讨,也只是与刘黑闼对峙,后来,太子李建成出马,在魏征的建议下,善待俘虏降兵才将刘黑闼擒杀。
隋末唐初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李世民常常作为英雄中的英雄被人所称道,然而面对刘黑闼竟毫无作为,足见刘黑闼之才能不弱于李世民。刘黑闼用兵,常常自己深入敌境,察看对方的虚实,因势用兵,其做法与李世民极其相似,如果在虎牢关窦军统帅是刘黑闼而不是窦建德,恐怕胜负未可知啊。李世民在晚年和李靖谈论兵法人物的时候曾经说过,唐军的有三人可以称为大将独当一面,他们是徐世绩、李道宗、薛万彻,而这三个人有两个是刘黑闼的手下败将,看来刘黑闼的能力应该和李世民,李靖处在同一水平上啊。
6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3:00
6
黑卒——张辽、姚苌、沈田子、李嗣源、毕再遇
象棋中卒有五个,是象棋中数目最多的棋子。五枚棋子来源于周代的五兵,周代士兵常用的有五种长兵器,作战时候五种兵器配合使用,所以周代军队最基本的单位叫做伍,五人为一伍,每人的武器都不同。因此象棋中的卒(红色叫兵)为五个。我选择的五个黑卒都是在某一次战役中有出色表现的人。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本姓聂,因为杀人外逃才改名换姓,三国时代魏国大将。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并向四川方向发展,曹操为了争夺西部的土地,也向陇西汉中地区发展,当时曹操强,刘备弱,为了分化曹操的注意力,刘备请孙权出兵,攻打曹操在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合肥,孙权欣然接受,于是合肥之战开始了。有的书中记载,孙权攻打合肥,出兵十万,这个数据大概有些水分。但回想赤壁大战,周瑜才用了三万兵,此次合肥之战可以说孙权是全力以赴了。而曹操方面,在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北走,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人领兵七千共守合肥,这三个人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而曹操留下他们三个,足见对合肥的重视。面对孙权的重兵,乐进、李典主张死守待援,而张辽不同意,他说孙权势大,我军军心不稳很难死守,不如先战而后御。三人正争论时,曹操的亲笔信到了,命令三人先战后御,张辽正确。为了鼓舞士气,张辽亲自挑选了八百精兵,由他率领出战,孙权军没有想到张辽会出击,竟被张辽杀了个措手不及,张辽手持长戟高呼入阵,孙权军挡者披靡,幸亏孙权的亲兵用长戟防御,才使张辽不至于冲入中军与孙权直接交锋,张辽见孙权已经摆好了防守阵型,不宜再战,就立即冲出了敌阵,这时有一部分曹军士兵被围在阵中,他们见张辽突围而走,都高喊:将军要丢弃我们吗?张辽闻声转身入阵,将其救出,如是者三,此一战彻底摧毁了孙权军的士气,此后孙权军连续围攻合肥一个多月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这都是因为孙权军惧怕张辽的威风啊。
由于连攻合肥不克,孙权被迫撤兵,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疲惫不堪的曹操军竟在张辽的指挥下,在逍遥津打了他一个伏击。当时,孙权指挥部队撤退,他自己亲自殿后,当部队大部分撤退到江南的时候,张辽突然带兵杀到,幸亏大将凌统率领自己的三百亲兵拼死阻击张辽,才使孙权逃走。曹操军拆掉了逍遥津的桥,把留在江北的孙权军全部杀光,从此江南的小孩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夜里啼哭,孙权再也不敢对合肥有非分之想。
姚苌,十六国时代后秦王。淝水大战之后,前秦帝国危机四起,鲜卑的慕容家族重新建立起燕政权,而羌族的首领姚苌也借机独立,占领了前秦帝国的后院——陇西,不久又擒杀了前秦天王符坚。符坚的儿子符登继位在关中与姚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这时,姚苌的根据地陇西发生了叛乱,前有符登后有叛军怎么办?姚苌决定:平叛。有人说:符登实力强,距离我们六十里,随时会对我们发动进攻,而叛军实力弱,距离我们六百里,短时间内还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不如不平叛。姚苌说:符登思维迟缓,当他知道我去平叛,然后再制定出新的对我们的作战计划,那时候我已经胜利归来了。于是姚苌率精兵一千六百人去平叛。当姚苌到达陇西之后,并不急着与叛军作战,而是深沟高垒,叛军听说姚苌来了,纷纷向他的驻地集结,面对越来越多的叛军,将士们都很紧张,而姚苌每次听到敌人增兵都面有喜色。等叛军全部集结完毕,双方开战,一战消灭了叛军的首领盖揭飞,迫降另一首领雷恶地。庆功宴上,姚苌得意地说:以千人破敌三万真是人生一大快事。将士们问,为什么要等敌人全部集结后才开战呢?姚苌说:陇西险远,叛军部队派系众多,一处一处征讨一年也不能完成,所以我先把敌人全部吸引到这里,敌人虽然众多,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就成了乌合之众,所以我能一战胜之啊。《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曾指出,用兵作战最难的事情是变迂为直化害为利,姚苌的这次作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啊。
沈田子,南北朝时代宋国人,也可以算东晋十六国时代的晋国人,因为他经历了晋亡宋立。晋末,由于权臣争势,国政混乱,大将刘裕靠自己的才能消灭了权臣,实现了自己独揽朝政的目的,继而企图自立为帝,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要对外进行战争,用武功来增加自己的拥护度,于是,他开始北伐,消灭了小国南燕,然后,进攻后秦,沈田子就是在对后秦的战争中显示了他的才能。当时按计划主力部队由王镇恶、檀道济指挥,先进攻洛阳,然后向西进攻潼关,而沈田子的任务是带领一支一千人的小部队作为偏师吸引一部分后秦军,以缓和主力部队的压力。但是,沈田子这支部队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超额完成了任务,他吸引的不是一部分后秦军,而是后秦军的主力,本来这是一支新招募的部队,按后秦方面的计划是要把他们派到洛阳前线去的,可这时他们发现自己国境内有这么一支晋军,怎能置之不理?况且,前线后秦军屡战屡败,正是需要胜利鼓舞士气的时候,于是乎,后秦主力全部集结达数万之众(具体几万不详),向这一千人杀来了。晋军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惧怕,沈田子对他的士兵说:我们现在深入敌境千里,要么拼死一战,死中求活,要么就成他乡野鬼。士兵无路可退,只好死战。由于长年内乱,晋国战事不断,这一千晋军都是百战余生之徒,而后秦军人数虽多,但大部分是新兵,没有经过训练,战斗结果出人意料,晋军胜利,斩首万级,从此后秦再也没有什么象样的抵抗了。
李嗣源,五代时期后唐明宗。他本是胡人,年轻的时候是后唐武帝李克用的侍卫,因为作战勇敢被赐名李嗣源。到了后唐庄宗接替其父作晋王时,他已经成为后唐方面的主要将领了。李克用临死的时候留给了庄宗李存勖三支箭,一支让他收复河北,因为割据河北的刘守光是靠李克用的支持才占据了河北,之后他却背信弃义,反叛了李克用,向他的敌人朱温投降;一支让他消灭朱温;一支让他消灭契丹,契丹原来与李克用是盟友,后来支持朱温,给李克用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三件事情最容易做的当然是收复河北,李存勖继位不久,就利用刘守光与朱温闹矛盾的机会,消灭了他,然后又与朱温的老盟友——王镕联合,与朱温大战,这时意外发生了。由于李存勖任命的卢龙节度使周德威疏忽大意,致使契丹军三十万大举南下,经临渝关(山海关)直攻幽州,周德威仓促应战,兵败,幽州被围,危在旦夕,李存勖闻报大惊,如果幽州失守,后唐军将前有朱温的后梁军,后有契丹军,形势十分危急,这时李嗣源挺身而出,愿意带兵解救幽州。于是李存勖命令以李嗣源作前队,李存审为中队,阎宝为后队,三将共统兵七万集结于易州,伺机北上。李嗣源说:契丹军多骑兵,我军多步兵,如果在平原地区相遇,只要契丹军将我军的辎重掠走,我军就不战而败了,所以我军应该避开平原地区而走山路,于是后唐军出易州向北走山路,然后再折向东救援幽州,正如李嗣源所料,一路上后唐军屡屡遭到契丹骑兵的骚扰,由于山地作战,骑兵无法发挥它的优势,所以契丹军都无功而返。虽然辎重保住了,但是契丹军在山谷中重重设防,阻滞后唐军,李嗣源对士兵们说:如今在山谷中作战,就像两只老鼠争夺巢穴,勇者胜,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率军死战,才使得后唐军突出重围,当他们达到谷口的时候,他们发现更多的契丹军守在谷口,严阵以待,这时李嗣源把头盔摔在地上,用契丹语高喊:你们这些契丹人无故犯我边境,晋王(指李存勖,当时他还自称是唐朝的晋王)已经带兵百万,杀向你们的老巢,要灭掉你们的种族。说完就冲向敌阵亲手斩杀了一名契丹的酋长,契丹人被李嗣源的话骗住了,又看到后唐军各个拼死作战,更加恐惧,当晚就撤走了。后唐军与契丹的作战中第一次取得了一个胜利,通过此次作战,契丹军也看到了后唐军的实力,再也不敢轻易南犯,从而为后唐军解决了后顾之忧。
几年后,后梁后唐大战,由于后梁决策层的失误,使后唐军消灭了后梁最善战的部队——王彦章部,生擒王彦章。庄宗大喜,摆酒庆贺,认为后梁已经没有作战能力了。这时李嗣源说:现在后梁军的主力段凝部还在与我们对峙,如果梁帝知道王彦章部失败,一定会令段凝回军死守汴梁,那么战争就要旷日持久的打下去了,如今不如一劳永逸,立即带兵急进快速攻取汴梁生擒梁帝,那么段凝就不战而降了,庄宗深以为然,于是李嗣源立即带兵急进二百里到达曹州,曹州守将措不及防只好投降,此时士兵抱怨疲劳,希望能休息一下,李嗣源说如果再急行二百里就可以到达汴梁了,明日我们在梁帝的皇宫里休息不是更好吗?于是继续行军,梁帝听说后唐军至,惊慌不知所措,只好自杀,梁灭亡,这都是李嗣源用兵神速的战果啊。
毕再遇,南宋人。由于主战势力抬头,宋廷开始北伐,作为宋军先锋,毕再遇受命攻打泗洲。为了提高战役的突然性,部队出发之后,毕再遇要求部队急进,提前到达泗洲,并在泗洲的西城(泗州有东西两城)摆开进攻的姿态,泗洲的金兵仓促应战,全部集结于西城,而毕再遇自己亲率一支敢死队,从东城爬上城头,他把他的战旗挂上了城头,高喊:毕再遇在此,中原的老百姓不要为金兵卖命了,金兵中的汉族士兵立即投降,泗洲城破。朝廷赐给毕再遇一个刺史的官职,以表彰他的战绩,毕再遇说如果攻克一州就被封为刺史,那么收复中原八十一州又将给什么官职呢?于是推辞,没有受。这一仗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拉开了宋军大举北伐的序幕。然后不久,由于朝廷腐败,宋军在宿州打败,被迫撤退,而毕再遇奉命攻打徐州,诸军皆南行,而他独北进,有人劝他也撤军,他说:我奉命攻打徐州,怎么能无令撤退呢?前方兵败又如何,胜败兵家常事,我既然领命,就是失败也要死在徐州城北,不死城南。于是继续进军,当部队到达灵璧的时候,他接到了后撤的命令,但是他考虑到灵璧是各路部队南撤的必经之路,于是命令部队在灵璧进行防御,当各路宋军撤退之后,金兵也追至灵璧,毕再遇亲自率领几百名骑兵对金兵迎头痛击,金兵听说毕再遇在此防守,都面有惧色,无人敢先进攻。毕再遇估计各部队已经走远,就命令烧毁灵璧城,一时烟雾满天,金兵不知毕再遇要做什么,只好就地防守,等烟雾散尽,他们才发现,毕再遇部也安全撤走。整次北伐,只有毕再遇部能始终保持胜利,不受损失,这都是毕再遇善于用兵的结果啊
7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3:00
7
红兵——李广(孙李陵)、马援、史万岁、薛仁贵、杨业
李广,西汉陇西成纪人。年轻的时候以良家子的身份作了郎官,常随汉文帝打猎,敢于与凶猛的野兽搏斗而闻名,汉文帝曾经感慨的对李广说:你生不逢时啊,如果你能生活在汉高祖那个时代,你一定能封王拜侯的(“万户侯何足道哉”)。后来到了汉景帝的时候,他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了七国叛乱,深受当时的梁孝王的宠爱,而正是因为梁孝王的宠爱使他莫名其妙的卷入政治漩涡,平叛结束后,他被派往边地作太守,开始了与匈奴作战。匈奴人一向以骑射著称,而李广的骑射更胜一筹,所以李广在那里,匈奴人都不敢去骚扰,他们称李广为“飞将军”。到了汉武帝的时代,汉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作战,而此时却是李广不走运的时候。先是汉军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诱敌作战,李广也参与其中,此次诱敌把匈奴的单于也骗来了,可惜百密一疏,匈奴军一路顺利,连一个汉军士兵都没有看到,这种反常现象引起匈奴人的警觉,马上退走,李广失去了一次立功的机会。其后某年,汉军以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四将军各率万人出境作战,结果此次作战,汉军损失惨重,李广遇到匈奴军主力,全军覆没,自己被擒,后来侥幸逃脱;公孙敖折兵七千;公孙贺没有遇到匈奴兵,这杀了十几个人缴获了一批牛羊;只有卫青杀敌千人,因此李广被罢官,而卫青平步青云了。
由于边事紧张,李广被重新任命为官。为了配合大将军卫青的主力,李广奉命从右北平出发,率四千骑兵骚扰匈奴,另派博望侯张骞率一万骑兵作他的后援,结果在途中李广的四千骑兵与匈奴左贤王的四万主力骑兵遭遇。于是双方开战,为了鼓舞士气,李广命令自己的小儿子李敢率领几十名骑兵直冲匈奴的大阵,一路杀出重围,然后又从阵后杀入归队,几十人在匈奴阵中如入无人之境,李敢高呼“匈奴易与而”,使得慌乱的汉军得到了稳定,遂结成圆阵与匈奴人开战。双方都以弓箭为主,互相射杀,一时间箭失如雨,汉军士兵各个吓得面无人色,此时李广跃马出阵专门射杀指挥进攻的匈奴主将,从而减缓了敌人的攻势,士兵再次得以安定。由于张骞走错了路,没有与李广联系上,所以李广自己独立支撑,与匈奴兵苦战一昼夜,使十倍于己的敌人没有得到任何便宜,当张骞到达的时候,匈奴兵已经疲惫不堪,不敢再战,立即撤退,而李广的部队也损失过半,无力再战,按律:张骞撤职,李广虽然杀敌有功,但损失太大,功过相抵。李广又一次丧失了封侯的机会。
后来,汉武帝又一次对匈奴作战,李广力请出战,汉武帝认为他年纪大了,不同意,后来勉强同意,但又悄悄叮嘱大将军卫青,要他照顾李广。于是卫青命李广部为偏师,以自己的好友公孙敖为主力前锋,向敌进攻,由于天气下雾,李广走错了路,当他到达作战地点的时候,战斗结束了。按律李广又要受到处罚,李广说部队没有按时达到是我主将的责任,与其他人无关,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不想再受刀笔文吏的羞辱,于是自杀。一代名将带着一生未被封侯的遗憾而死。后人感慨“卫青不败依天性,李广难封原数奇”,连李广自己也认为是因为自己曾经杀死了八百名投降的羌人而遭到的报应。
也正是这次作战,以大校身份跟随霍去病的李敢因功被封为关内侯(只有食邑没有封国的侯),李家终于有人封侯了。当李敢知道了父亲的死因,把怨恨全部发在了卫青身上,企图刺杀卫青,但不成,卫青也觉得愧对李广,没有张扬此事,可是他的外甥霍去病对此愤愤不平,终于寻机杀掉了李敢。
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有祖父之风,投笔从戎,要光大李氏门庭。他亲自训练了五千能征善战的勇士,请求派他对匈奴作战,汉武帝同意,命令他作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后卫部队,李广利和卫青一样是因为外戚的缘故而被封官,但他却没有卫青那样的军事才能,李陵耻于和这种人为伍,请求自己独立作战,没有战马步行也成,汉武帝为他的胆气所动,同意他的要求,并命令伏波将军路博德作他的后援部队,当时李陵只是个小小的都尉,却要指挥堂堂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以次为耻,上书列举出各种理由表示不便出兵,汉武帝以为是李陵不想出兵,于是强令李陵出兵,李陵出塞后,作为后援的路博德竟然按兵不动。
李陵入敌境千里与三万匈奴骑兵遭遇,李陵利用地形以山为两翼,使自己没有后顾之忧,然后奋力向前,把三万匈奴骑兵打得大败(胜过了李广)。获胜后,李陵知道匈奴人一定要报复,所以率领部队迅速撤退,果然,匈奴重新集结八万众,再次向李陵进攻。李陵且战且退,与敌人周旋,随着距离边境越来越近,匈奴人就越认为,李陵部是汉军的一支诱敌部队,企图把匈奴主力聚而歼之。可是这时,李陵部队的一个军尉管敢叛变了,他把部队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敌人,匈奴人放心了,开始更大规模的进攻,双方殊死搏斗,惨烈空前,李陵部一日之内竟射出十万只箭(平均每人射二十箭),士兵大部分受伤,竟然到了一处受伤的继续作战,两处受伤的扶着辎重车走,三处受伤的才可以上车休息。当部队撤退到距离边境一百里的地方,部队箭尽援绝,只能各自突围,只有百余名士兵夺得敌人的战马逃回,其余全部战死,李陵被迫投降,而李陵部以五千之人竟在十六倍于己的敌人面前歼敌万余,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战果,虽败犹荣。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一怒之下,杀了李陵全家,并把为李陵辩白的司马迁处以宫刑,从此李氏一门一蹶不振。
道家有一种忌讳,忌三代为将,秦朝的王翦灭掉了楚国,其子王贲也是战功赫赫,到了其孙王离一战就被项羽杀掉,陆逊、陆抗也是才能出众,可是陆抗的几个儿子全部死在战场上,从李广到李陵也三代了,竟也走不出这个怪圈,真是怪事情啊。我小时候读《史记》最喜欢读《李将军列传》常常责怪汉文帝为什么了解李广而不提拔他,如今明白了,汉文帝无非是要以法治国啊,有才能的人也不能无功受禄,这是古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啊。丘吉尔曾经说过:民主不是一个好的制度,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比他更好的制度,同样法制也不是个好制度,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比他更好的制度。
8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3:00
8
马援,东汉人。据记载,马这个姓氏是来源于战国时代赵国的马服君——赵奢,其后人以马为姓,马援的祖辈都做过西汉的大官,他的哥哥也在新莽政权做太守一类的官员。小时候的马援并不引人注意,他有一个同乡叫朱勃,年纪和马援相仿,十几岁就能写出不错的文章,而此时的马援才识字,马援感到很羞愧,他的哥哥安慰他,说朱勃是小聪明,只能如此,你大器晚成,一定能超过他,后来果然应验。
成年的马援显示出了出众的才能,他为了躲避战乱到了凉州,深受凉州的统治者隗嚣的器重,后来他作为隗嚣的使臣拜见了当时最大的两个割据集团的首领——刘秀和公孙述,回来后,他对隗嚣说,公孙述一点周公吐哺的样子都没有,只不过是个井底之蛙,而刘秀宽宏大度,大概和汉高祖差不多,每天仔细的处理政务,亲近儒者,还不喜欢喝酒,隗嚣听了说这么说好像刘秀比汉高祖还英明啊,于是向刘秀投降。马援作为他的使者长期住在洛阳,后来隗嚣受人挑拨叛汉,马援屡次写信劝谏,他都不听,于是马援随从刘秀征讨凉州。刘秀的大将们对凉州一无所知,不知道从哪里进攻,于是马援用米堆积成山川的样子,向他们说明凉州的地形,从而一举平定了叛乱。后来西北的羌族人作乱,由于马援熟悉西北的情况朝廷任命他为陇西太守,马援率领四千汉军与羌人作战,羌人占据险要地区,企图阻止马援部西进,马援留一部分部队正面牵制敌人,主力由当地汉人作向导,迂回到敌后,两面夹击,大破羌兵,羌兵退守,继续顽抗,马援又一次利用小路偷袭羌人营寨,彻底消灭了这支叛军。第二年,羌人又一次叛乱,鉴于以前的失败,他们不敢与马援交战,一味死守,马援则切断了羌人的水源,羌人被迫投降,从此西北羌人视马援如神,再也不敢叛乱了。此后,南方的交址叛乱,朝廷征讨不利,马援主动请战,一举消灭叛军,并向越人居住地区发展,彻底把越人居住地改为汉式的郡县,而且再一次把海南岛划入中国版图,如今的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处还有两尊铜像,分别是西汉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纪念他们的功勋。由于马援的赫赫战功,被光武帝封为新息侯,马援接到封侯的诏书说,这都是将士们拼杀的功劳啊,于是犒赏全军。回到洛阳后,同僚前来庆贺,其中有一位是他最好的朋友,马援不高兴的对他说,我现在是要听忠告的时候,而不是来听庆贺的。他的朋友笑着说,那你有什么想法啊,马援说西汉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朝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才受封几百户,而我这点功劳就被封了一个大县,我要加倍的报效朝廷啊,大丈夫生在世上,应该建功立业,战死疆场,用马皮掴着尸体下葬那才是幸事,我听说北方边疆不安宁,我打算清朝廷派我去北方啊,我的好友说我就知道你要这么做,所以我只来贺喜,什么都不说。
马援六十二岁的时候,西南的五溪蛮叛乱,杀死了前去平叛的汉将刘尚,朝廷震动,马援再一次请缨,光武帝刘秀觉得马援老了,不同意,马援披甲上马向光武帝展示了他的威风,于是刘秀同意马援再次出征。首战告捷,汉军计划进攻叛军的老巢,进攻路线有两条,一条旱路平坦但是距离远,一条水路要逆水进攻,距离近但比较危险。副将耿况主张走旱路,马援主张走水路力求速战,结果水路进攻不顺利,汉军受阻,只能把河岸两边的石壁凿出洞穴,来做士兵的营房,以便与叛军对峙。由于水土不服,马援身染重病,可他每每还与士兵们一起作战。可是耿况因为怨恨马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偷偷写信给他的哥哥耿弇(因平定山东的张步也获得了封侯的爵位)指责马援贻误战机,导致部队进攻受阻,耿弇上书给刘秀,刘秀震怒,命中郎将梁松去考察情况,梁松是马援的晚辈,因为是驸马而权倾朝野,有一次他去马援家看望马援,马援以长辈接见晚辈的礼仪接待了他,有人认为不妥,马援说,我和梁松的父亲是朋友,我自然要用对待晚辈的礼仪接见他。于是梁松记恨在心,这次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他一到军中就对马援横加指责,马援气病交加死在营中。以前嫉妒马援的小人们群起而诬陷之,刘秀一怒之下收回了马援新息侯的印绶。只有朱勃大胆上书为马援辩白,后来刘秀怒气稍减,仔细核实了马援的所谓罪名,这是才发现都是些子虚乌有的东西,至于平叛的问题,由于马援奋力作战,叛军遭到歼灭性打击,于是内部的温和分子杀掉了死硬派,向汉军投降,正巧朝廷派了一名大臣去马援的部队作监察工作,于是他就谎称有诏准许招降叛军,于是叛乱被平定了。
纵观马援的一生,其行军作战之法不过是充分利用地形之利对敌人进行迂回夹击。但是由于常常是在敌人境内作战,地形之利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有利因素。比如邓艾采用偷渡阴平的战法就是一个利用地形之利获胜的例子,但是如果在途中遭到截击,那么就会全军覆没的,所以诸葛亮不采用魏延出兵子午谷的计划。这就是马援可以利用地利平定羌兵,而被五溪蛮阻击的原因啊。
马援一生功勋卓著,而到死时却被收回了印绶,实在令人心寒。这都是刘秀昏聩,朝臣倾扎的结果啊。后人常常把刘秀和刘邦比较,说刘邦是个老粗流氓,而刘秀是个正人君子,刘秀胜过刘邦。而我却不以为然,后赵主石勒曾经说过,如果遇到汉高祖他愿意北面事之,与韩彭同列,如果遇到刘秀则要与之并驱争天下了。刘邦虽然是个老粗,但是他任人唯贤、宽宏大度(杀彭越而用栾布,戮韩信而释蒯通,这都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从谏如流(白登山大败而加封刘敬),可是刘秀则不然,在他当政的时候有大臣因直谏而被杀,有大臣因为不迷信而被贬,哪里有开国皇帝的气魄,更像自创自毁的萧衍,他能再次统一中国真是天幸,正所谓英雄不在遂使竖子成名啊。马援曾经说公孙述像个木偶,其实刘秀也是个木偶,一个用儒学控制用棺材木作出来的木偶,只不过是庸人无知看不出来而已。
9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4:00
9
史万岁,隋朝京兆人,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人,以勇气闻名,曾经做过上大将军,因某事牵连而被贬,发配到敦煌作了一名戍卒,后来隋军与突厥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史万岁终于有了机会。某年,隋军与突厥大战,西路隋军在大总管窦荣定的率领下,经敦煌出塞作战,史万岁乘机拜见了窦荣定,请求在军中效力并得到允许。隋军出塞不久就与突厥的阿波可汗的部队相遇,窦荣定派使者对阿波可汗说,连年征战,白白牺牲士兵的生命,不如我们双方各派一名勇士决斗,以定胜负。阿波可汗说好,遂派一人出战,隋军方面则派史万岁出战,二马交锋,突厥骑士随即落马,突厥全军皆惊,一定要知道这个勇士是谁,对曰史万岁,从此史万岁一战成名。
隋灭陈后,西部的少数民族经常叛乱,史万岁奉命西征,他带领两千人,西行千里,由于交通不便,无法与中央取得联系,人们都以为他战死了,后来他把胜利的捷报系在木鹅上,放在水里,顺水流到了长安,才被人所知,史万岁一路西进,到达牂柯郡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在西洱河边见到了当年诸葛亮立下的南征记功碑。班师后,隋与突厥再次发生战争,隋军兵分两路,一路以晋王杨广为主将,杨素为副将;一路以汉王杨谅为主将,史万岁为副将,实际上的部队指挥权在副将手里,主将只是摆摆样子,史万岁部出塞后,与突厥的达头可汗相遇,达头可汗派出间谍打探隋军的指挥官,听说是史万岁吓得不战而逃,史万岁率军穷追,斩杀了数千名敌人。
史万岁其人,恃才放旷,功劳显赫而遭到同僚的妒嫉,一心作战,不迎合汉王杨谅这样的公子哥,麻烦来了,获胜班师后,杨谅在隋文帝面前说,我险些被史万岁杀了,隋文帝心中不悦,后来在杨素等人的谗言下,终于隋文帝发怒了,杖杀了史万岁,一代名将陨于杖下。
薛仁贵,唐朝山西龙门人。唐太宗年间,唐与高丽为了辽东的问题发生大规模战争,太宗皇帝御驾亲征,双方在安市(好像是这里,我记不清了)发生大战,薛仁贵着奇服,大呼入阵,所向披靡,吸引了太宗皇帝的眼球,虽然这次与高丽作战没有消灭高丽政权,太宗皇帝却高兴的说,这次战争的收获是发现了一名青年将领薛仁贵啊。随后薛仁贵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唐高宗时,西部的铁勒部叛乱,薛仁贵奉旨征讨,与铁勒部在天山脚下相遇,铁勒部自恃骑射无敌,选派出十几名骑射高手,向唐军挑战,薛仁贵跃马出阵,连射三箭,三名铁勒骑士应弦落马,铁勒人震惊了,于是向薛仁贵投降,薛仁贵考虑到铁勒人很可能是诈降,就把部落中的青壮年全部活埋,班师后,高宗皇帝对他这一杀降行为极度不满,没有给他任何封赏,但是唐军中却流传下了一首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这比任何封赏都荣耀啊。
杀降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自古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事情,李广自认为因为杀降而没有获得封侯,薛仁贵同样也遭到了报应。此后不久,唐与吐蕃发生战争,唐军以薛仁贵为主帅,某人(名字忘记了)为副将,征讨吐蕃。唐军初战大胜,为了进一步打击吐蕃的有生力量,薛仁贵决定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带着干粮急进,寻机突袭吐蕃主力,命某人率领大部队到某地与他会合,他反复强调,大部队多是步兵和辎重,如果在平原地区与吐蕃骑兵遭遇那就完了,部队一定要快速达到某地,该地区是山地,部队要找一个两山夹一沟的地带,以山作依托,保护部队两翼,以车杖在沟的前后立寨,部队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可问题偏偏出在某人身上,他资格比薛仁贵老,官阶与薛仁贵平等,这次出征居然作了副将,他心中不满,所以故意违反军令,率领部队缓缓前进,果然不出薛仁贵所料,吐蕃军发现了唐军的这个破绽,立即以二十万骑兵与薛仁贵的部队周旋,另派二十万骑兵突袭辎重部队,辎重步兵在平原与吐蕃骑兵遭遇顿时土崩瓦解,吐蕃借得胜余威,四十万部队合围薛仁贵部,唐军大败。这是唐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败,朝廷震怒,把薛仁贵和某人削职发配。若干年后,西突厥阿史那氏叛乱,唐军乏将,再次启用薛仁贵,突厥人听说后,先是震惊,然后认为这是个假消息,要求在阵前见薛仁贵一面,如果薛仁贵真的为主将,他们愿意立即投降,于是薛仁贵与敌会面,突厥人投降。
杨业,北宋人。他姓杨,原名已经无法考证了,年轻的时候在当时的割据势力北汉政权做官,由于英勇善战深受北汉王刘崇的喜爱,于是赐名刘继业,刘崇的儿子叫刘继元,而赐他名字为刘继业表示有一种螟蛉义子的意思,在五代十国赐名,收义子是一种常见的奖励方式,是一种非常荣耀的事情。杨业这个人,对刘氏很忠诚,而在民族统一问题上却有他独到的见解。当时,后周政权代替了后汉政权,后汉政权的残余力量组建了北汉政权,为了能报仇,北汉政权向北方的辽国称臣纳贡,全力向南对付后周,后周被北宋政权取代之后,北汉政权仍然采取这一政策,与北宋连年战争,严重的阻碍了北宋的统一进程,这是杨业极力主张与北宋和平统一,全力对付北方的辽国,可惜没有人理睬。随着南方各个割据势力的消灭,北宋军兵锋北指,北汉危险了。面对国内的一片惶恐,最希望和平的人站了出来,宋军来了,只有一个字——打,打胜了才有本钱与人讲和。其实在杨业的心理最希望北汉政权也走吴越钱氏的路,和平统一,让刘继元得到一个空头的大官衔以及数不清的钱财,与国与刘氏都是最好的结果,可是造化弄人,偏偏要同室操戈。战争初期宋军发展的非常顺利,尤其是宋将郭进成功的阻击了以辽将耶律沙为主将的辽国增援部队,宋军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全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在内无斗志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杨业指挥着他的部队苦苦支撑,宋军围攻太原数月毫无进展,面对师老兵疲的现状,第一次指挥大战的宋太宗不甘心失败,依靠间谍战终于摧毁了刘继元的心理防线,刘继元主动投降。正当宋太宗洋洋得意的准备入城受降的时候,城头上唯有杨业独立支持,欲以死报国,最后还是刘继元亲自劝降杨业才哭着向宋军投降。刘氏政权完了,杨业奉旨改姓复姓杨,而保留了刘氏赐给他的“业”字。
由于杨业在北汉时代就屡屡对敢于入北汉境骚扰的辽军给予坚决打击,所以宋太宗派他作为雁门关的守将。自石敬唐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华北平原成了辽军任意驰骋猎场,雁门关成为了北宋政权唯一的北方门户,其战略意义无以附加。辽军为了攻宋,由大将耶律斜珍率兵十万,攻打雁门关。当时杨业手中只有五千宋军,兵力悬殊,军心浮动。杨业对辽军不以为然,雁门关前只有一条路,跟本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来十万辽兵其实与来五千辽兵效果是一样的。所以杨业把部队一分为二,一半守关,另一半由他率领走小路迂回到敌后,向辽军的辎重部队发起猛攻,辽军措不及防,队伍大乱,宋军焚毁了辽军辎重,斩杀辽将萧出李,辽军大败,从此称杨业为“杨无敌”。
后来,宋军第二次伐辽,兵分两路,东路以曹彬为主将,米信为副将,直攻幽州;西路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雁门关攻占雁门关以北诸州然后向东与东路军合围幽州。本来这个作战计划就被认为不切合实际,而真正作战的时候,辽军在耶律休哥的率领下集中兵力对付东路宋军,他一面阻击宋军,一面以骑兵部队屡屡袭击宋军的辎重部队,宋军缺粮,只好退军就食,结果在后退途中被辽军击溃。东路军溃败,西路军只好撤退,按照杨业的计划,宋军选择险要的地方进行节节防守,保护投降的老百姓撤退,可是监军王冼不知道抽了什么风,一定要与辽军作战,还讥笑杨业怕死,作为主将的潘美竟然默认王冼的这一举动,杨业无奈,只好出战,他对潘美说,如果要我出战,你一定要在陈家谷留下部队接应我,否则我就要全军覆没了。起初,潘美确实在陈家谷安排了接应部队,可是由于长时间的没有得到杨业的消息,王冼认为辽军退走了,竟然率领他的部队去寻找辽军作战(不如说争功),潘美手头的部队也不多,不敢独立支撑,也退走了。王冼部出击后才听说杨业部作战不利,吓得全军溃退,等杨业部退到陈家谷时,竟没有一个宋兵接应,急得杨业抚胸大哭,说看来只有一死来报答皇上了。由于担心死后还要受到冤枉,杨业掩护他随军出征的长子杨延昭突围,自己和小儿子杨延玉拼力作战,最后杨延玉战死,杨业被擒,辽国希望杨业投降他英勇不屈,绝食而死。杨延昭回国之后把当时的情况向上汇报,太宗震怒,把潘美降级,王冼发配,并把杨业的儿子们都授予官职,以示表彰。
李广、马援、史万岁、薛仁贵、杨业都是勇敢忠义的君子,他们靠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同时也遭到竖目小人的妒嫉,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
10楼
移花接木 发表于:2006/10/28 16:34:00
10
红炮——马隆、刘仁轨
马隆,西晋人,他成名的作品是扁箱车。西晋初年,凉州的鲜卑人秃发树机能率领他的部落叛晋,成为了晋政权的一大心病。晋武帝司马炎常常为此事叹息,认为没有良将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时马隆上书,请求率兵三千平叛。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之上议论四起,都说马隆少不更事,大言欺君,此时的司马炎如同要死的病人遇到了郎中,哪里多想,立即同意了马隆的要求,于是马隆选出了三千五百名精兵,并给他们配备最好的武器,一路西进。为了防止鲜卑的骑兵,马隆设计了一种具有很强防护能力的战车——扁箱车,士兵全藏身车中,一旦遇敌,远用箭近用矛而鲜卑的骑兵无法伤害到车中的晋军,最终叛乱被平定。
刘仁轨,唐朝人。我之所以选择刘仁轨是喜欢他奉法利国。刘仁轨最初的时候作了某县的一名县尉,当时本县有一名退职的果毅骑士(大概就是唐太宗的亲兵),凭借着他与皇帝的亲近关系横行不法,根本不把当地的地方官放在眼里,前任官员对他只有听之任之,可到了刘仁轨上任,毫不客气的拘捕了他,这名退职果毅不但不认罪,反而在公堂上辱骂刘仁轨,刘仁轨忍无可忍,当堂将其杖杀。这名果毅的亲属找到了皇帝唐太宗,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于是刘仁轨被大理寺逮捕入京。他的申辩词极其简单,该犯人横行不法证据确凿,并且当众辱骂朝廷命官,所以将其乱棒打死。唐太宗看了他的申辩词也是怒不可遏,一定要治刘仁轨的罪,这时魏征对唐太宗说,陛下还记得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吗?因为隋朝吏弱民强,大户不法而官吏不能治理,虽然有法而法得不到执行,如同没有法一样,所以亡国。唐太宗猛然顿悟了,释放了刘仁轨。
刘仁轨依法治理百姓,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是也得罪了一些官僚。到了唐高宗时代,刘仁轨升任刺史,奉旨组织部队渡海东征高丽。部队在渡海时遇到了大风,淹死了许多士兵,渡海失败。朝廷追究责任,有人借机诬蔑他,想至其于死地。负责收捕刘仁轨的官员偷偷对刘仁轨说,你是不是在朝廷里面有仇人啊,你还是想想办法吧。刘仁轨说:我东征失败,辜负了圣上的期望,理应受到惩罚,我怎么可以为了自己的安危而推卸责任呢。到了大理寺,他的仇人们都主张杀掉他,高宗皇帝也几乎要接受这个建议,但是有的大臣认为,东征失败是遇到天灾,不是刘仁轨的失误,如果这样杀掉他,以后其他人一定会顾忌类似事件而不敢东征,于是改判革职,以老百姓的身份随军东征。不久,唐将苏定方渡海占领了百济,留部将刘仁愿镇守百济,为主力提供后勤保证,他率领主力攻打高丽。唐军主力离开后,百济的残余势力向占领百济的唐军进攻,朝廷派王文度率军渡海支援刘仁愿,可不巧渡海后王文度死了,只好改用刘仁轨,刘仁轨听到消息高兴的说:这是上天要我富贵起来啊。于是刘仁轨率领唐军在新罗军的配合下,大破百济。不久,唐军围攻平壤不下,决定撤军,刘仁轨也接到了撤军的命令,他上书说:平定高丽从太宗皇帝时就有这个想法,可是当时我们只从北面进攻,效果并不好,这次先占领百济,然后南北夹攻高丽战果斐然,如果我们撤军,百济就会死灰复燃,为以后平定高丽考虑,我们应该在百济驻军,为下次征高丽做好准备,否则我们就前功尽弃,劳而无功了。朝廷同意,留下七千唐军守百济。百济王听说唐军要撤退十分得意,刘仁轨认为这正是进攻的机会,于是率领唐军,突袭了百济军,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唐军主力撤退后,百济从日本请来了援军,向留守百济的唐军进攻。刘仁轨与日军大战,四战四胜,烧毁日军战船四百艘,海水被日军的血水染红。百济的残部纷纷投降。其中有一名降将叫做黑齿常之,为了表示他投降的诚意,主动要求攻打高丽的一个据点,请唐军给一些粮草,由于黑齿常之曾经向苏定方投降,后来又反叛,很多人认为不要答应他的要求,而刘仁轨认为,他之所以降而复叛是因为当时唐军的俘虏政策不对,他要以诚相待,遂答应了他的要求,黑齿常之果然击败了高丽军,此后真心投降,后来被派到了西方与吐蕃作战,屡立战功,成了一位名将。战争过后,百济残破,刘仁轨充分发挥了他的治国才能把百济治理的井井有条,老百姓也逐步接受了唐军的占领。当时镇守百济的主官是刘仁愿,后来他回国述职的时候,高宗皇帝大大的嘉奖了他治理百济有方,刘仁愿说,我是一个武官,根本不会治理百姓,百济有今天全是刘仁轨的功劳啊。大臣们借机对高宗皇帝说,刘仁轨是个受过处罚的官员而他还忠心为国,刘仁愿面对奖赏而不贪功两人都是君子啊,这真是大唐的福气。
刘仁愿走后,刘仁轨全权负责百济事务,他再次上书说,现在百济的驻军身心疲惫,战斗力锐减,请朝廷选派新兵。同时他说,如今的士兵之所以士气不高,是因为国家对他们的奖励抚恤远不如太宗皇帝的时候。太宗皇帝征高丽,很多百姓主动参军,还有的自己带着武器随军效力,那是因为有了战功立即得到奖励,全家都感到荣耀,即使战死,也会得到优厚的抚恤,子女也可以继承父亲的官爵。而今有了战功也得不到奖励,即使得到奖励回到乡里也会受到大户高官的盘剥,反不如得不到奖励。所以百姓听到征兵就四处逃跑,或者干脆自残来躲避兵役,常此下去国家就无法得到正常的兵员了。他还说,现在的士兵衣服都已经破旧不堪了,现在还可以应付,但是到了秋凉的时候士兵就要受冻了。我曾经问过士兵为什么不多带衣服,士兵说征兵时许诺,一年后回家,所以没有多带,如今已经将近两年,所以才会这样。国家许诺的事情得不到兑现,国家的威信扫地,也就没有人肯为国家出力了。我说出这些话反映的都是实情,希望皇上能够接受我这些逆耳的忠言。奏折一上,高宗震动,立即派刘仁愿率领新兵换防。刘仁愿到达后,打算立即让刘仁轨率领部队回国,刘仁轨说不可以,现在新兵刚到,人地两生,很容易遭到袭击,现在应该把新老兵混编在一起,协作防守几个月,那时新兵熟悉了环境才可以撤走老兵。刘仁愿说,上次你我上书请求在百济驻军,朝廷里就有人说我们要自立为王,如今你违背圣旨,岂不是更要受人怀疑和指责吗?刘仁轨说,大丈夫做事要苟利国家,怎么能因为个人的得失而不顾及国家利益呢?于是照他说的去做,百济平安的实现了新老兵换防,后来唐军能够顺利的平定高丽,都是刘仁轨的功劳。
等到了刘仁轨晚年,武后称帝,每次接见刘仁轨的时候一定要赐座的,这都是因为他苟利国家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朝野的心啊。
共2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