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象棋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有中国、印度、阿拉伯和波斯之说。而中国关于象棋的起源多是古代传说,比如北宋晁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这里提出象棋就起源与黄帝时代。但也有传说认为,象棋是舜发明的。说是舜弟弟象很坏,好几次想害死舜。后来舜把他幽禁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了象棋给他做文娱活动。象棋的“象”字,就代表舜的弟弟。但这种说法已经证明是不可信的。但不管怎样,关于我国的象棋起源都基本停留在传说上,并没有许多古物和文献作佐证,而印度却有考据。所以象棋源于印度更让人信服。
象棋和围棋比起来,象棋更简单和更容易上手,虽然两者一盘下来都可以是几个小时,但象棋的格子比围棋少得多,而且象棋的子是越下越小,围棋则在三百六十一个格子内越下越多。再加上象棋比围棋相对容易携带,象棋似乎在平民中更容易被接受。
当然,我说象棋比围棋普及也只是以我所生活在广东一带为范围的,在其他地方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金庸在他的专栏《三剑楼随笔》里有一篇《围棋杂谈》,里面就说到江浙一带就十分流行下围棋,他说“每一家比较大的茶倌里总有人在下棋,中学、大学的学生宿舍中经常有一堆堆的人围着看棋,就像这里的人看象棋一般。”
不同地域流行不同的棋类运动,这不知与各自地域文化有没有关系,但象棋在广东蔚然成风地开展却是我从小就印象很深刻的。在广州的街头、公园的亭子或者石头桌子、生活小区的大树底,下象棋的人随处可见,那些经常在大树底下棋的人通常一下就是一天。在我住的大院里面,就有不少象棋的爱好者,这些人多数是退休的长者,当然也有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他们整天就围在大院里的一棵榕树下对弈,虽然他们只是业余,但对弈的态度却是很专业的,一盘棋下来他们还会复盘,研究刚才的局势,有时更会为一步棋而争论激烈。
广东一带象棋普及,所以也就名手辈出,而人才之盛似乎也是全国之冠,象棋特级大师也一代接着一代,早一点年代如最著名的杨官磷,近一点的就有耳熟能详的吕钦、许银川、庄玉腾。而这些大师级的专业棋手也会经常在公众场合摆开棋局和民间的高手和业余爱好者对弈,或者是车轮战,广州的文化公园以前就经常有这些活动。
我对象棋了解不深,下的也不好,可以说,我的水平只是限于会下棋,知道一些象棋术语和一些基本的阵势,而至于下每一步棋的意义我是毫无头绪的。比如车一进二以后为什么要走车一平四或者是车一平六,我不知道,我是看见电视上是这样下的,棋谱是这样写的,于是我就教条地这样下了。我下每一步棋通常只能想到下一两步我要怎样,但接下来几步会出现什么状况就不知道了,又或者是下了这一步后其他棋子有没有危险也不会考虑,所以经常是我下的每一步棋子对方都会猜到我的目的,但对方的用意我却总是猜不到。
尽管自己下棋下得很差,但兴趣还是有的,或许是和女友一起后慢慢的耳濡目染吧。女友小时候师从吕钦和庄玉腾的老师,说起来这两位大师还是她的师兄,中学和小学曾经多次获得过省市运动会的象棋冠军,直到现在也有时参加比赛。我下棋基本没赢过,原因就在不懂下棋的理由,前几天和一位高中同学对弈,两盘下来都是输,于是我叫她帮我解释每一步的作用。第三盘,虽说我下的棋,但严格来讲却是女友帮我下的,因为我走的每一步都要她解释这步棋子有什么作用,为什么相三进五比相七进五好,她都解释的明明白白。有句话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女友的解释下,我起码明白我下的这一步对局势有什么影响。下棋过程能经过名师的指点,思维自然也就豁然开朗,最低程度不会当不知道下什么的时候就胡乱下一步。
下棋是智力和思维的运动,因为自己从小就没有什么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而从小理科都特差,所以下棋的思维就不慎密,经常会下出较为弱智的棋。对于下棋,我只能当一个看客,要真的对弈,那只有出丑的份儿了,除非下棋的时候身后有个冠军参谋。
女友小时候师从吕钦和庄玉腾的老师,说起来这两位大师还是她的师兄,中学和小学曾经多次获得过省市运动会的象棋冠军,直到现在也有时参加比赛。
女友是边位
是不是广东女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