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冀中名将——刘殿中

1楼
友谊棋坛 发表于:2006/9/14 16:10:00

冀中名将——刘殿中

“带道”老师

刘殿中的家庭环境在继续发生变化。

殿中10岁那年,父亲给娶了个继母。本来家里穷,继母带来一个弟弟,又生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加上殿中共4个孩子,一家六口,全凭父亲一人井下工作挣工资维持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父亲在井下干的是打风钻工作,飞扬的煤面子吸进肺里,久而久之得了矽肺病,于1959年病休后,一家人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人们的头脑发胀了。砸锅炼钢铁,集体吃食堂,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小小刘殿中也被卷进了苦难之中。1962年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刘殿中是最困难的时候。13岁,是人生烂漫时代的开始,也正是身体发育成长最需要营养的时候。而此时的刘殿中,每月粮食定量23斤,每天平均只有7两多粮食,根本无法填饱肚子,家里人集体吃食堂,谁也无法支援他,肚子整天饿得咕咕叫,夜里只好趴着睡觉。学校离家十多里路,走路时腿也拖不动,身上直冒虚汗。挨饿的滋味不好受啊。为此,殿中老逃学,也没人管。

“学不能上了,不能登着眼让饿死。”初中一年级刚上完,殿中就辍学了。他要设法解决肚子饿的问题。

只要能挣钱买点吃的,13岁的刘殿中什么活都干。为了挣点钱,他给人家拉脚,小小刘殿中拖着辆大排子车满街跑;为了挣点钱,他背上个大篓筐到处捡煤,然后再拿到早市上去卖。星期天,他跑三十多里地回到老家丰南县挖野菜,弄点棒子面掺合在一起做熟了,就是最能好的饭了。这也不能放开肚皮吃,每天早、晚各两碗棒子面野菜粥,只中午吃两个小小的窝窝头。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刘殿中毕竟活下来了。

刘殿中11岁时曾战胜过唐山象棋冠军董国耀,一时轰动了唐山市,对此当地的报纸还写文章对这位“矿工的儿子”宣扬了一番。辍学后,象棋已成为刘殿中的“命根子”,特别是战胜董国耀后,在社会上有了点名气,他更是“嗜棋如命”。但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他下棋的机会就很少很少了。人们命都难保,谁还有那闲情逸致去下棋呢?不过,刘殿中并没有放弃象棋,即使当他为了解决肚子饿的问题,拉着排子车满街跑,背着篓筐到处捡煤的时候,脑子里想得最多的还是象棋,一有空闲时间他总是拿出棋子来摆一摆。

“三年困难时期”渐渐过去,刘殿中一旦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么他的大量时间就又放到象棋上去了。棋艺上,此时的刘殿中已不是泛泛之辈,在唐山他专找各路高手对弈,由此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人要成大器,或者说要干成功一番事业,当他在起步的时候,能有一些位得力的引路人十分必要。刘殿中就遇上了这样一位引路人。

唐山市有一位名落叫刘鹤亭的棋手,虽说棋艺水平并不怎么高,但在棋界的威望却很高,人称唐山的“棋坛伯乐”。

刘鹤亭先生是位老知识分子,资历颇深。他是唐山交通大学的第一批毕业生,长期在中国煤碳设计院工作,后来因患有高血压症而病休。其家境比较富裕,独家住在一个大院,看上去挺阔绰的。家中藏书颇丰,尤其棋书,在北方是数得着的。先生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喜欢逛书摊,凡遇棋书棋谱,必得要购而藏之。他对棋书棋谱的收藏,可以说应有尽有,当时从五十年代往上推算,所问世及出版的棋书棋谱,他几乎都有收藏,有不少是珍贵的古版秘本。先生常说:“书是让人看的。”他不像有的人那样吝啬,藏书不肯示人。他的棋书不但欢迎棋友们的借阅,有时还慷慨赠人。古版本的《竹香斋》和《象棋谱大全》他就赠送给了王嘉良和陈松顺。先生既然是位棋谱收藏家,对象棋也就见多识广,了解得多。解放前,曾在全唐山市的象棋比赛中得过冠军。

“矿王的儿子、11岁的刘殿中战胜全市冠军董国耀”,刘鹤亭先生自从在报上见到这则消息后,就很想见一见刘殿中,却始终没机会谋面。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先生来到了唐山火车站公园,见仨一堆,俩一簇在那里下棋的人不少,看了几盘棋后便信步来到一位个子又瘦又小的少年人身边。少年人好厉害,正调动着自己的车马炮向对方发起了猛烈进攻,逼得对手只有招架之功,若无还手之力,很快便推枰认负。

这位少年人就是刘殿中,经介绍,两人一见如故。殿中称先生为伯父,先生称殿中为小侄。棋友之间的交流首先是手谈,说话间两人便摆盘对垒起来。刘殿中不给“惰面”,第一交手便把伯父杀败了。刘鹤亭益发喜欢刘殿中,自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刘殿中成为刘先生家的座上客,大部分时间泡在那里看棋书棋谱。以往刘殿中多在街头巷尾的棋摊上下棋,没人指导,从来也没接触过棋书,基本上是“野路子”。有了先生这诸多棋书,刘殿中如获至宝,这好比有了良师益友,可以根据这些书进行系统训练,使他的棋路大开,棋艺水平也得到了突飞猛进。殿中本来就喜欢看书,在先生家,他不但看各种棋书,还看了不少其他种类的书,虽然轰学了,但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每当谈到这些,刘殿中总是不胜感慨地说:“先生对我的帮助最大,对我以后的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先生不愧为棋坛伯乐,看准刘殿中是位棋材,他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扶植、培养这株好苗子。他认为,要使刘殿中尽快成为象棋高手,既要多年一些棋书,又要在社会上多跟一些高手交流.为此,一个时期里他把好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刘殿中身上。刘殿中在自己的棋艺生涯中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便充满感激之情地说:“那时候,先生凭借他广泛的社会关系,亲自带着我跑遍唐山市的所有棋社,到处找高手对弈。在这些高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茂荣。”

在北方棋坛上,杨茂荣颇有些名声,他是唐山市的绝对冠军,可以说是第一高手。四十年代的北方棋坛十分活跃,高手如林,人才济济,有“八猛”、“三杰”、“一名家”之说。“八猛”即指徐词海、全海龙、张德魁、那健康、杨茂荣、侯玉山、赵松宽、庞霭庭;“三杰”系指胡震洲、田玉书、赵文宣;“一名家”就是谢小然。杨茂荣是“八猛”中的人物,足见他在北方棋坛上的位置。他的棋路刚强,攻杀勇猛,行棋大刀阔斧,刘殿中的棋风颇受其一定影响。杨茂荣棋艺水平,对唐山的棋也有影响,但从不教人。那时他坐镇棋社,别人要想与他对弈,需交一角钱的茶资费。殿中没有钱交,自然是由刘鹤亭先生来付。不过,他从未付过茶资费,因为殿中与杨茂荣下棋从来没输过。

那时,像杨茂荣这样的棋手与人对弈最讲究“份”。所以他第一次与刘殿中交手坚持让刘双马,结果让刘殿中连赢三盘,茶资费只好由杨茂荣来付。以后两人对弈,杨茂荣让刘殿中一马,也是不开和,直到1964年刘殿中得了河北省亚军,杨茂荣与其对弈还坚持让两先。明明已下不过殿中了,却还要让点什么,不怕输棋,要的是那个“份”。一段时间里殿中经常与杨茂荣下棋,他对殿中也有一定影响。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开始过去,生活条件渐渐好转。随着棋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刘殿中在唐山已少有对手。此时,他只去文化宫下棋,与市里一些一流水平的棋手切磋棋艺。

1963年初,15岁的是刘殿中首次正式参加唐山市的象棋比赛,便力克各路绿林好汉,一举夺得冠军,在唐山市引起了更大的轰动,报纸上又是大加宣扬了一番。这位矿工的儿子好生了得。

刘殿中一旦在当地拔尖后,他要冲出唐山,走向全国了。他夺取唐山市冠军后不久,又参加了河北省的象棋比赛。比赛在天津体育馆摆开战场,每个城市出2人,只天津市有3人参赛。刘殿中先生战胜石家庄市老棋手邓裕如、当时天津第一高手王家元等名将获得亚军。在这次比赛中,刘殿中的胜率虽高,但冠军却让天津的王金豹夺走。刘殿中为什么未能夺取冠军呢?说来也有其原因。当时,天津市的各项棋在河北省皆名列前茅,尤其是象棋的实力更强一些,省冠军一直让天津人把持着。这次比赛,不论是从实力上讲,还是临场发挥。殿中最有希望夺取冠军。但天津参赛人数多,他们“齐心协力保冠军”,致使桂冠与殿中无缘。刘殿中屈居亚军之席,但却把他推到了全国比赛的赛场之中。

1964年的全国棋类个人赛在风景秀丽的杭州举行。参加象棋比赛的是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象棋冠军。赛前,河北省体委给国家体委打了个报告,要求增加一个名额,致使河北省亚军刘殿中也参加了比赛。刘殿中在天津经过半个月的集训,便奔赴赛场,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首轮,殿中战胜江苏高手周顺发,其后又战胜广东陈柏祥、浙江刘忆慈等名将,最后以774和的成绩保本,位居第16名。这个成绩虽然不起眼,但按现在的规定,已达到大师标准了。

就在这次比赛中,赛场上刘殿中与名声显赫的“东北虎”王嘉良相遇,两人下了盘和棋。赛后,王嘉良把刘殿中拉到一旁说了番悄悄话。问道:“你愿不愿意去黑龙江棋队?”刘殿中点了点头答道:“我愿意去。”(待续)

(作者:殷波)

2楼
huhu2003 发表于:2006/9/14 20:06:00
看过!
3楼
wmjwyy 发表于:2007/8/3 15:4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