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大师网 《棋道与社会》之二十
发布时间:2017-6-11 10:51:00
“棋学”与登堂入室
李建新
基于棋道与社会19篇的论述以及在这些论述基础上形成和凝聚的更多的学理支持和专家们的共识,应该有建立一门“棋学”的“理论自信”!
“国粹”一词包涵有丰富的内容。就象棋而言,如果仅仅从它具有的游戏功能、竞技功能、娱乐功能、甚至博彩功能等方面来“考核认证”之后就赋予它“国粹”的“牌照”,无疑是对“国粹”的误读和曲解。
“国粹”应该具有“国”之等级的“大局观”和“实用性”,要能够成为国民普遍接受、喜欢并能够从中受教、收益,同时也能够为统治阶级的治国理政、泰国安明等服务。
细究象棋的“肌体”上所秉赋的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你会发现,象棋的许许多多的法则、规则等是可以应用在生活之中且是具有正确的“指导性”的;由象棋及象棋对弈所衍生出来的诸多的警句、习语等,成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圭臬。有关象棋的哲理和文化的是不胜枚举:如,“兵贵神速,抢先入局”;“弃子争先”;“宁失一马,不失一先”;“临杀勿急,稳中取胜”;“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炮勿轻发”;“臭棋乱飞象”;“无事不支士”;“将忌暴露”;“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棋不悔大丈夫”;“胜败乃兵家常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卒坐宫心,老帅发昏”;“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死子不急吃;棋优不顾家,好比睁眼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下棋最忌随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哲理名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指导性,启发性,规劝性等早已超出了象棋的范畴而成为了公民的一则精神选择。在老百姓看来,这些东西是“好东西”,特别的容易接受而且受用。
在“棋道与社会”的系列论述中,我们已经探究了象棋与社会的诸多关联及相互的作用,这些论述远不是全部,却已经看到了象棋的元素渗透到许多社会领域的事实,“国”之范围的要素具备,“国”之层面的需要具备,“国”之层面的普及推广有可能,国民之受其给养是不争的事实。这就隐隐约约的露出了象棋之为“国粹”之理由的“冰山一角”。
象棋的兵家思想的“路演”,“象棋是社会的稳定器”的论述,不啻是给统治阶级开出了执政良方;如果把“借棋道,新闻天地宽”推而广之到“借棋道、**天地宽”,其中的**可以做随意的替换,那么象棋的功效就更具有普适性了,就更是一种“万金油”,国之粹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然而平心而论,在“琴棋书画”四大艺术,四大“国粹”竞相绽蕊吐艳的情况下,象棋因为没有能够“登堂入室”,在高等学校里占有一席之地,在我们没有完全给出象棋是“国粹”的正解、细解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认为象棋是“国粹”就有点自恋和意淫的味道!
琴棋书画四大艺术发展至今,出现了“流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早已是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专业“配置”,他们把“琴书画”揽入怀中,培养从最初学历开始一直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学历学位的学生,有系统的培养计划、有招生计划、有师资有教材有费用保证等,而且它们也拥有了比较大的市场,社会认可度较高,它们的“国粹”称谓有理有据。
象棋呢?
尽管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开设了象棋课,在进行有关的教学,但毕竟还没有“建制”,是边缘化的角色或者是基于某个领导喜好的“钟点工”,它的学科系统还没有完善起来,“官方”认可的学位培养模式还没有论证出来,正大光明的“象棋学院”还没有“户籍”,这就是象棋之为“国粹”的尴尬。
其实,在“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中,他们的共同点是非常多的,比如:都是要动手的;都是先有技后有艺再有理;都是耕植于民间乐土上的为劳动人民喜欢的艺术;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都是可以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等等。
如此看来,比照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的登堂入室,“象棋学院”大摇大摆地进入高等学校,在文化或者学术的层面赋予象棋以“学”的身份,建立“棋学”,让它登堂入室,不仅应该,而且可能。
关键是象棋中人能够给出“充分且必要”的理由。
一个没有文化的棋手,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前苏联棋手鲍特维尼克是世界冠军,又是一位科技博士;早期的世界冠军拉斯克,是德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曾在著名的剑桥大学、柏林大学担任教授;在英国,利维大师是爱丁堡大学的电脑教授;在荷兰,世界冠军尤威是数学博士;在美国,赫斯蒂大师是一位大学教授;在中国,特级大师王天一、许银川、赵鑫鑫等都在名校就读过。如是,无论从象棋应该得到的“待遇”讲,还是从艺术本身的特质看,或是从全面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层面考虑,象棋进入高等学校,早日“登堂入室”,是所有象棋人应该努力争取并早日实现的“历史伟业”!
(以此文祝贺首届“文化-传播-棋道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上海川沙杯”象棋公开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