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至少有一千年历史,历来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遗憾的是至今仍未真正走向世界。围棋是三国鼎立、世界关注,国象是多国争雄、广泛普及,均已走向世界,乐观地推测,今后还可能争得奥运会正式项目席位。而象棋,虽号称世界上有2亿人在玩,但绝大多数是姓“中”的;虽也举办了一些国际赛事,但远没围棋、国象热闹;虽有几十个国家参赛,但中国队鹤立鸡群的格局长期未改,不少海外参赛者还是中国出口,赛场门庭冷落,世界反响不大。简言之,象棋表面上已走向世界,实则与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尚有很大差距。笔者就此谈些管见。
象棋对于国人是易学难精,容易普及,但洋人要真正学会它,恐怕已不易,更遑论精通!不说它暗藏的玄机是多么深不可测,光说洋人要认识棋子、棋谱、规则、术语、棋评就困难重重,至少要学会一些中文常识(不是记住棋子上的几个汉字就行),因为有些语言翻译成外文后往往会失去民族文化精髓。比如学习象棋三十六计,因每个计谋都含有一个中国古代军事掌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要洋人逐一了解、每课必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要洋人效仿,则可能是东施效颦。再如,国人可以记住“中炮过河车七路马平炮对车”之类大量繁冗的开局名称,但把它翻译成洋文后,洋人可能就摸不着头脑,像看见“魑魅魍魉”之类的汉字而摇头叹息一样。何况象棋文化的翻译推介工作也因象棋发展的世界大环境长期看淡等原因而步履姗姗。事实表明,与汉文化有渊源关系或接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和发展象棋就比较快。这是“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之故。越南之所以这么多人下象棋,与中越文化同源息息相关。比如,越南人对汉字向来并不陌生。10世纪中叶建立封建国家之后,越南历代封建帝王均提倡使用汉字,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侵越之前,汉字都是越南正式文字。因而,“中国化”程度颇高的越南人,比别国人更爱玩象棋,就不足为奇了。假如多几个像越南这样的国家,也搞三国或多国擂台赛,象棋一定会在世界上红火起来。可惜迄今这样的国家只有一个,其余多数国家对中国象棋恐怕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因之一,象棋对于多数洋人,始终是曲高和寡。
在这种情况下,象棋一方面要保留民族特色,这是其生存的根基,另一方面又要让更多的洋人喜爱它,这是其发展的需要,其实这种对立是很难统一的。虽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虽说象棋无疑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瑰宝,因为它是我们的国粹,弥补了世界文化艺术的一个空白,虽说我们也可以自豪地把这朵“民族文化艺术的奇葩”拿到“世界文化艺术花卉博览会”上显耀……但是,“金丝碧眼”们即使能够认可它,也不等于会发自内心喜爱它,即使会啧啧称赞,也不见得愿意动手培植这种“花”。正如洋人称赞中国书法不等于愿意下苦功学习汉字并且去描摹颜、柳的字体或研究老毛的狂草,爱听中国二胡不等于愿意买一把回家练习阿炳的曲子,爱看中国京剧不等于愿做 “花旦”一样。可见,这种称赞更多只是停留在对一种文化艺术的接受和欣赏层面,真正动手学棋玩棋的恐怕比我们期待的要少得多。
棋类项目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是融科学、文化、艺术、竞技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世人选择其中任何一样,都可达到这一目的,不可能都做“双枪将”、“三枪将”。它们谁能在世界舞台捷足先登,除了其自身魅力,还要抓住良好的历史机遇,这其实也是一种竞争。围棋、国象已在世界上走得很远,尤其是与象棋走法极为相似的国象在世界多国先入为主的客观事实,使象棋真正走向世界面临着更大挑战。上世纪的围棋,开始是日本一枝独秀,后来中、韩崛起,一发不可收,这不仅因为围棋只是黑白世界而更容易被各国人接受,也是围棋抓住了历史机遇的结果(通过频繁举办擂台赛等各种新颖赛事及其高额奖金,激发了世人的激情)。而起源于印度的国象,虽然是上世纪初才真正传入我国,50年代后才在我国推广起来,但它在世界各国早就玩开了。国象英文“Chess”本身也只是棋的意思。可以说,在世界各国人眼里,国象才是他们的象棋。至于象棋,虽然在我国根深蒂固,但要在上述这种态势下打入别的棋类在世界的“领地”,恐怕难乎其难,正如“中山装”难于在长期流行西装的国家畅销一样(虽然我国有无数产品在海外畅销,但它们不仅具备了中国特色,而且具备了时代特征和洋人普遍接受的特征)。
诚然,近二、三十年来,象棋推广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国际赛事和组织机构、推广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全球象棋人口总体在增长。但是,象棋在全球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远不及围棋、国象。何以言之?不说别的, 只要看看国际赛场就可见一斑了。围棋、国象新人辈出,“神童”如星星闪耀,让世界瞩目。而象棋呢?各国参赛者多为老面孔,甚至是多朝元老,见不到几个娃娃,即便长青春痘的也不多;大部分是黄皮肤黑眼睛的,见不到几个金丝碧眼高鼻梁的。推广工作搞了如此漫长的时期,却还是这个惨淡的景况。长此下去,海外象棋高手将后继乏人。
从上述困难可见,象棋要真正走向世界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个普通棋迷,我本人对此只是持谨慎乐观态度而已,没有寄予很大的期望(当然,口号我也会跟着喊)。要实现象棋在世界上的更大发展,应从多方面努力。一是在保留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这不是盲目迎合世界,而是赋予其新时代特征。可能有的朋友一听说要进行象棋改革就会提出:“那还是象棋吗?这棋还怎么下?”之类的疑问。其实,自古以来象棋也是在改革创新中走过来的。无论作为体育项目还是文化艺术项目,都不应当万古不变,而应当在改革中求发展。乒乓球由原来的小球改为大球,还不是照样玩?说不定以后还可能加大球台、球拍呢!古代书法是写繁体字,现代书法是繁简体结合起来写,其民族文化精髓均未改变,而且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至于象棋如何改革,那就需要论证和尝试了。我还是认为应把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二是对象棋基本知识的推介应最大限度地做到简单明了,让普通洋人群体能够读懂,更广阔地开垦象棋文化的荒地。三是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加强推广与交流。组织机构和推广机构除了要设法组织更多的国际赛事,还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更多的民间象棋活动,甚至可与其他各种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一方面,推广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要抓落实。由于在奥运战略思维影响下,象棋目前还没有被国家列为重点体育项目加以开发,推广象棋只不过是长期的、务虚的工作,因此,官方给予的重视程度也是有限的。虽然也间或派出一些棋手到国外讲学,但往往只是蜻蜓点水,人员数量、讲学时间、活动范围、推广质量(因语言等障碍)都难于保证,说句难听的话,可能有人出国转了一圈却没和几个洋人打过交道,住的还是华人宾馆,吃的还是中国饭菜,见的还是海外华人。这样的推广工作是苍白无力的。如果能够派出更多的、适合做推广工作的人出国讲棋(真正的讲学而不是去转一圈而已),景况就大不一样了。另一方面,要让象棋真正走向世界,还得让世界走向中国,更多地了解和接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了解和接受象棋,通过星火燎原,照亮一大片。因此,除了要“走出去”播种,还要“请进来”取种。曹薰铉在日本学成围棋,回国后开创了韩国围棋新气象,被称为韩国的“围棋皇帝”,这就是生动的事例。假如能引入更多的海外棋手到中国参加棋赛(还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甚至规定参加联赛的每个队必须有一名海外棋手参赛,让更多的海外象棋手在中国赛场得到磨练,象棋世界化进程就会加快。
真知灼见,很受启发。记得十年前在省棋院见过一种立体的中国象棋,是北京某厂生产的。就单个造型来说,还是很有意思。但体态臃肿,看着不太舒服。一些专业人士对此都有同感。如果把现在的象棋背面,加印洋人能看懂的图案,可能较有利于象棋的国际化。第二,恐怕要改变象棋的记谱方法,参考国际象棋的坐标法,不知妥否?第三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多翻译一些象棋书籍,语种也要多一些才好。我个人感觉,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要强大起来。你强大了,好多外国人就会对中国文化等感兴趣。这十来年,中国因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虽然还远不到强国的地步,但不少国家和过去相比,对中国的兴趣已经明显增强,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明显增多。好多年轻人选择到中国来学这个学那个。从这个趋势看,如果假以时日,前景还是会越来越好的。
感谢楼主发此佳帖!严重支持!
真知灼见,很受启发。记得十年前在省棋院见过一种立体的中国象棋,是北京某厂生产的。就单个造型来说,还是很有意思。但体态臃肿,看着不太舒服。一些专业人士对此都有同感。如果把现在的象棋背面,加印洋人能看懂的图案,可能较有利于象棋的国际化。第二,恐怕要改变象棋的记谱方法,参考国际象棋的坐标法,不知妥否?第三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多翻译一些象棋书籍,语种也要多一些才好。我个人感觉,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要强大起来。你强大了,好多外国人就会对中国文化等感兴趣。这十来年,中国因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虽然还远不到强国的地步,但不少国家和过去相比,对中国的兴趣已经明显增强,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明显增多。好多年轻人选择到中国来学这个学那个。从这个趋势看,如果假以时日,前景还是会越来越好的。
感谢楼主发此佳帖!严重支持!
中象记谱法改革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有人提出以棋子拼音首字记法炮2平5(c2c5),坐标法是22-25.以上记谱法可知由拼音首字记谱发容易看懂.
中国象棋在中国的根基都不深,???!!!谈何走向世界?看一下象棋的消费市场,冷清清得,让人心痛!号称有一亿人民的体育运动,???!!!中国的人民没钱,消费不起!
篮球,电游,卡通,....少年的.足球,台球,旅游,成年的.那一项消费不比象棋多得多!这是事实!
大家为何对象棋不感冒!
推广工作为何不去学校占领一席之地!
学校需要象棋提高学生的素质,象棋需要学生的支持!根深才能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