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围棋界有一句名言———人若20岁之前不能成为国手,终生无望———可见棋牌之艺本是天才者的事业。北京四中1957届初中校友刘文哲是公认的“三棋一牌”(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桥牌)专家,15岁即成为北京市象棋比赛少年组冠军,一生荣获国际象棋中国特级大师、国际大师、中国象棋大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两次夺得国际象棋全国冠军,亦足可称之是天才了吧(当然文哲先生自己是不肯承认的)。但天才的最初起步,却是在胡同口大槐树下的棋摊上。
刘文哲1940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大连,1951年随父举家迁京,就读于西什库小学。受书香门第的家庭影响,四五岁时的小文哲即能与父亲纹枰对弈了;到了上小学时,家内已不能满足他的求战欲望,开始走上街头寻觅对手;来到北京,也是天缘凑巧,胡同口大槐树下的棋迷掌柜常以一副硕大无朋的象棋,当街摆擂挑战市井英豪,让11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刘文哲找到了一展身手的战场,日日放学后于此与人捉对厮杀,横扫胡同群雄,好不快哉。时至今日,50余年过去,刘文哲仍十分怀念那一段快乐时光,认为正是这马路棋摊、市井文化,培育出他最初的敢于战斗、进取向上的奋斗精神和荣誉感,这一无形的精神力量影响了他的一生。虽然那时下棋不过出于少年人的兴趣,谈不上什么追求,但谁又敢说兴趣不是养育天才的摇篮呢?
1954年,刘文哲考入北京四中。名校名师,优越的教育环境,刘铁岭、屈大同等校领导激情洋溢的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讲演,史会仁老师每周一次的时事讲座,张升老师所做的学术报告,以及那充满情趣的木工课、电工课等,一切都使他眼界大开,受益匪浅。他拼命读书,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到周谷城的《形式逻辑》及美学专著等,无一不读,精圈细点(别忘了他此时只是个初中学生);他大胆参加高中的数学竞赛,获得纪念奖;他参加学校合唱团,每天都要早早赶到学校练习弹钢琴;当然他更不会放弃报名参加全市少年儿童象棋比赛,并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冠军……四中给了他太多太多的忘不了,但最使他终身难忘的,还是四中保护培育学生个性特长的宽松环境;他的特长是下棋,故上体育课可以不跑圈;他晚上参加比赛到深夜,则白天即可享受迟到乃至上课睡觉的“特权”。真不知现在还有哪所学校能对学生特长给予如此照顾,也就意味着不知有多少学生的“天才”被扼杀在“教育”之中。所以如果说刘文哲是个天才,那么是四中的教育环境为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是它把15岁的刘文哲推上了冠军宝座;是它让当时的象棋界名人张德魁、侯玉山、谢小然看到了少年刘文哲的实力并收他为徒;是它让北京棋艺研究社发现刘文哲的潜能并使他成为一名职业棋手。
1961年,刘文哲高中毕业并考上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同年北京棋艺研究社特邀他来社工作,先是让他改下围棋,他很快就在围棋上取得突破;后来又让他改作国际象棋专业队员,作为北京第一拨儿下国际象棋的人,他没有老师,但凭着下中国象棋和围棋所锻炼出来的思维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他很快又在国际象棋领域取得了非凡成绩。1965年,在充满政治火药味的中苏国际象棋对抗赛中,棋龄只有一年多的刘文哲初试锋芒,便一举击败原苏联国际特级大师克罗基乌斯,成为第一个战胜国际特级大师的中国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也许上帝把太多的天赋给了刘文哲,因而也必然要他经受太多的挫折与磨难。正当刘文哲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文革”袭来,一夜之间地覆天翻。他的家被抄,父亲被赶回老家,三弟刘文直(余同班学友,四中65届高材生)被迫害致死;他所钟爱的国际象棋被当作“封资修”被砸烂,棋队被解散;他本人也被下放国棉一厂,当了一名细纱保养工;沉重的体力劳动,加之营养不足,身心交瘁,使他身患肝炎病休在家,每月只有25.5元的劳保工资,还要养活老母和弟弟……磨难,长达10年的沉重磨难,他不但被剥夺了下棋的权力,而且终日要为一家老小的温饱奔波劳碌,但是他的心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国际象棋。在如此艰难困苦中,他经常是怀揣两个干馒头,身着破衣烂衫,出入北京图书馆查阅棋谱,翻译资料,累计抄译资料达百余万字,所整理的资料卡片堆满高高5层书架和床底两只大木箱。磨难从来就是锤炼天才的熔炉,其愈重愈深,所积蓄的爆发力也愈大愈烈。
乌云散尽,文哲复出,巨大的力量终于爆发出来。1978年,刘文哲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运动会,对阵荷兰国际大师唐纳,他突发奇兵,“弃后杀王”,仅20个回合即将对方杀了个落花流水,震惊了国际棋坛,因为在他之前,即使是世界冠军也从未有过30步内战胜国际特级大师的纪录。1979年至1980年,刘文哲与队友梁金荣先后在南斯拉夫和马耳他参加比赛夺得国际大师标准系列分,最后一战竟仅用7分钟即战胜意大利选手万发,从而成为我国第一批荣获国际大师称号的人,其照片也被登在《新体育》杂志封面。但在取得赫赫战绩的同时,刘文哲也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年近不惑的他,主要任务已不是亲自夺取世界冠军,而是要以自己所积累的理论和经验去培养更多的少年天才,确保中国的国际象棋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光大。因此他逐渐把个人努力方向转向理论研究和培养教练员队伍。1986年,刘文哲出任国家队总教练,一直干到2001年。15年中他不辱使命,带出了一支斗志旺盛、气势逼人、纪律严明、战功卓著的运动员队伍,并由弟子们完成了他引为遗憾的未酬志愿。1991年,谢军首获世界冠军并于此后连连夺冠;1998年,中国女队首获团体冠军并多次蝉联。培养天才,也许就是天才命中注定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吧。
古往今来,有少年天才之名者屡见不鲜,终其身而被人视为天才者却不多见,原因就在未能留下证明自己是天才的证据。证据何在?古之君子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然立德靠人格,立功凭机遇,惟立言却非有天赋不可,因而也只有立言方能成为天才的证明。而能证明刘文哲是天才的,也正是他洋洋40余万言的宏篇大作《国际象棋中国学派》。50年前,原苏联的世界冠军博特温尼克出版了《国标象棋苏联学派》一书。向世界宣告苏联学派的诞生,以至长达半个世纪无人敢向该学派提出挑战。刘文哲却偏偏不信这个邪,在他看来,国际象棋的故乡必然是在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国际象棋的思想必然来源于古老的《易经》,国际象棋那黑白两色无疑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其64格也无疑是与64卦相对应。而在实战实践中,中国棋手只要能以“中国象棋的思维”去下国际象棋,大多能胜来如行云流水(国内名家几乎清一色为下中国象棋出身)。因此中国人不必迷信什么苏联学派,中国人应当树立自己的东西。其实早从1968年起,刘文哲即已思考“中国象棋思维的国际象棋下法”,开始了他开宗立义的艰辛历程,积30余年理论研究与实战经验积累,终以《国际象棋中国学派》一书石破天惊,在世界国际象棋界掀起轩然大波。限于篇幅及专业特点,本文无法全面介绍该书的思想理念,但刘文哲敢于“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探索精神及为中国学派扬名立万的豪迈气慨,足以为我四中学子学习楷模。
2001年,刘文哲从国际象棋国家队总教练任上退休。功也罢,过也罢,叱咤风云也罢,逆境挫折也罢,一切都已成为过眼烟云。虽然往事并不如烟,但对刘文哲而言却已无动于“中”。刘文哲坦言自己退休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压力,也不想给自己增加压力。他想得开,所以身体不错;他知足,拿着国家给的专家津贴,享受国家给的专家医疗待遇,一切该给的国家都给了,所以知足常乐;他有自己的爱好,玩电脑,读书(以军事、哲学著作为主),欣赏音乐、歌剧,所以生活并不枯躁;他有事做,三棋一牌,科研、办教练训练班、大学授课等,所以还没工夫去体验“失落”……。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受到刘文哲身上那一份特有的恬淡、宁静、自在、达观,正如东坡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我想,这也许就是天才的真正本色。
刘文哲小传
刘文哲,著名大师“双枪将”。1941年出生,北京人。师从北京名宿谢小然。1956年获全国八大城市青年学生赛第二台冠军。1957年北京市象棋赛获亚军。1962年以全省踅绩获北京市象棋赛甲组冠军,并代表北京参加全国赛获第6名。1963年起改弈国际象棋。1978、1980、1982年三次获全国冠军。1985年获象棋大师称号。1982年获国际象棋国际大师称号。1988年晋升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现为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总教练。
现任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总教练,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副主席兼技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棋院副院长。国际象棋中国学派奠基人,国家级教练。
1940年10月7日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大连市。1961年入北京棋艺研究社任国际象棋教练员,历任北京棋队队员、北京棋院教练员。l980年成为我国首获国际大师称号的棋手,1980年和1982年两次获得国际象棋全国冠军。1986年起任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总教练至今。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国际象棋中国特级大师和国际大师以及中国象棋大师等称号,国内公认的三棋一牌专家。
主要贡献:
创建了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国际象棋队自力更生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高水平棋手,1998年他训练指导的中国女队获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冠军,2000年卫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