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至民国早期颇为走红的象棋名手吴淞亭,从江陵棋坛崛起后,走南闯北,挟技漫游全国,曾产生过较大影响。然而到了三十年代,已届老年的吴淞亭,棋艺从顶峰趋于衰落,生活也在长期的拮据后步入困境,于是不得不回到湖北老家。之后,抗日战争掀起,吴淞亭生活无着,饿毙于街头,连尸体也无人收殓。
(一)在汉口崛起
吴淞亭,湖北省江陵县人,圆型脸庞,身高约1米65。根据他比谢侠逊大8岁推算,吴湘亭当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据吴生前在上海向棋友透露和在杭州向尚春和先生所述,吴出生于小商贩之家,其父以贩卖荆州上特产金漆盆、桶等工艺品为业。
吴少年时曾在蒙馆读过约三年书,对《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书大体都能背出。由于多年私塾生活,吴还写得一手颇为工整的好字。
少年时吴淞亭除读书、习字外,更喜欢弈象棋。因天资聪明,进步很快,10多岁时就成了街道的“棋王”。由于江陵是湖北省长江沿岸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晚清时常有一些江湖棋手在那里摆残局谋生,这对少年吴淞亭产生了两种影响:一是吸引他常去棋摊边看棋,不知不觉提高了棋艺水平;二是触发了他成年后浪迹江湖、以棋为生的意识,并终于走上了这条道路。
吴在当地成为“棋王”后,常挟技去武汉的棋茶馆找人斗棋,在棋艺的不断交流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战胜过沈氏老人等武汉名手,严然是湖北棋坛的一个名将。其时,正届辛亥革命之后,长江中下流的大中城市上海、南京等地的棋艺活动比较活跃,并常通过报纸传来一些弈棋的信息。当时吴已30多岁,正当壮年,棋艺也已成熟,于是挟技远行,去上海弈游。到上海后,他和当时的名手励志英大战十余局,胜负相当,在上海茶馆立住了脚跟。
(二)江南处处有棋声
作为华中的名棋手,吴淞 亭在江南征战的二三十年中,足迹遍及上海、南京、扬州、杭州、广州等地,棋艺风格以运子细密、落子缓慢著称。他弈棋常常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不敢冒风险,这主要与长期的江湖棋人生活,要赖弈棋的彩金维持生活有关。因为他是全国的大名手,为此青壮年时,人们称为“慢国手”。吴在征战各地时,成绩比较突出,和平阳谢侠逊的对局亦不少, 下附吴、谢的一个对局。此局吴以进兵局对谢的金钩炮,如下是第14回合时形势:
…………车9平8 兵一进一炮8平3 马三退五炮3进1 马五进七炮3平1 相七进九车8进6
马七进六马3退1 兵一进一马9退8 相九退七象7进5 炮四平五车2退5 车一进五马8进7
车四进一车8退4 车四平三(吴优,最后获胜)
在扬州时,他多次去张宅攻象棋擂台。一次,吴在攻擂中,连胜先锋杨万源和朱锦堂,但在和主将张锦荣对弈时,局面已发发可危,幸亏天已昏黑,约定明日续弈,晚上又得到刚到扬州的罗天扬的帮助,找到解救之着,保住了再攻擂的机会。
吴也曾多次到杭州弈游,经济好的时候,就去喜雨台,经济差时,找到茶资低廉的小茶店,所以二三十年代吴淞亭在杭州棋界颇有名声。但因吴时运不佳及年老力衰,1934年来杭时,身穿一件破棉袄,腰围一根稻草绳,使一些有身份的人不愿和他弈棋。
(三)自号静弈山人
在长期江湖飘泊中,吴淞亭一般寄宿在单身汉的棋友家,有时新到一个码头,尚无熟悉的棋友,便住五等旅舍。当时宿费虽然低,但客居异乡也有难耐的寂寞。颇有文化的吴淞亭闲时抄录对局,既作为提高棋艺的手段,又消遣旅途的寂寞。尤其在过大年前的几天,人们大都忙于办年货,去茶馆的棋客显著少了,吴就在旅舍取出棋子,演绎平日所下的着法,研究新的棋路。每当孤灯相伴,悄然独处,摆弄棋局,演到新变化时,他就作一评语。吴淞亭的个性比较沉静,颇能安于这种静弈生活,为此他自号静弈山人。
和其他职业棋手相比,吴下子较慢,大半天难下完一局棋,似乎欠缺了一点。但吴利用自己手抄对局且十分工整的优势,当和棋友下过棋后,晚上将对局复出后抄清,次回赠给那位棋友,还夹些评注,使棋友既得益又得到一个惊喜。实践证明此法颇有效。如1933年时,吴常在上海老西门方浜路的华园茶楼候教,他与周德裕、罗天扬是茶楼的“三鼎甲”。一天上海名手徐大庆因赛前练兵,找周德裕弈棋。周因嫌徐下子慢,介绍与吴淞亭弈。这盘棋双方各自展开太极功夫,经过六个小时的角逐,吴终因棋高一着以车双兵胜了徐的车卒士双象。次日吴将对局录出送给徐大庆,徐很是感谢,称赞吴的棋艺风格和这个好办法,以后还常找吴弈棋。
由于这样的对局日积月累,数量不少,他将这些评谱集中起来,订成一本棋谱,又精选二十局,取名为《静弈山人雅谱》,以此分赠友人,希望传之后世。
(四)应胜未胜留酸辛
1936年前后,飘泊江湖已三十多年的吴淞亭,回首自己五十余年的弈棋经历,深感在江湖以棋为生的艰辛。某时吴精力日益衰退,谋生已困难,尤其每临病痛,难耐折磨。倦鸟思归,打算回故乡江陵投亲靠友,摆个小摊头,以度晚年。可是闯荡江湖三十多年,虽然省吃俭用,却一点积蓄也没有。他想求助于较富裕的棋友,可是扬州张毓英已多次帮助过自己,再难出口。吴想到了在香港的曾展鸿。曾虽在香港,但常去广州,且是个富商。还比较慷慨。主意定后,吴就寻机来到广州。
在广州,吴除了弈让子棋外,不敢再找一流高手黄松轩。卢辉、冯敬如等对弈,这和他年轻初出闯荡时已完全不同。
一次,广州棋界名流何衍璩教授要给儿子做满月,为了热闹一下,何邀集当地棋界名人到家做客,因为吴是湖北名手,也在被邀之列。吴生活十分持据,为了体面,向棋友借了长衫出客。在何家谈起棋事,总要有人弈一盘助兴,因吴是生客,且和冯敬如的风格十分接近,于是人们提议吴、冯对局。吴猜得先行,以“三步虎”,后补中炮对冯的反宫马,吴用足了功力,至中局已 占尽上风。但由于连日考虑见曾之事,睡眠不好,精神不继,连打呵欠,出现了好几次应杀而未杀。弈至图形势,一旁观战的石光瑛教授笑着对冯说:泽叔认输好了。但吴因精神不 继,仍未能看出杀着,反而在逃车上寻思“良策”,而走了车六退一,于是冯立即马三进五兑去中炮解了重围。其实如图形势,吴只要炮三进一挡炮,则左边的车马加上中跑,可立即构成杀势。从这里可看出江湖棋手由于经济而影响到棋艺的发挥,是多么辛酸的处境。不过,吴终于在何家见上曾展鸿,并得到他的帮助,终于回到了故乡。
吴得到曾的资助后来到汉口,仍感度日不易。据《吴淞亭轶事》载,1938年武汉沦陷后,吴因贫病交迫,不幸饿死于街头,连尸体也无人收殓。一代棋人落得如此下场,实令人可悲。
据《吴淞亭轶事》载,1938年武汉沦陷后,吴因贫病交迫,不幸饿死于街头,连尸体也无人收殓。一代棋人落得如此下场,实令人可悲。
“江汉三龙”的绰号虽然令人景仰,但一代高手竟落得如此下场,真让人心酸!当“饿死”两个字眼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眼眶是湿润的。无独有偶,冯敬如也是在香港街头惨死的。旧时代竟无寥若星辰的一流高手容身之地!聊以慰籍的是如今的景况与旧时代已有天渊之别。象棋高手可以大展鸿图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所有象棋高手都过得更好、更好!
抗日战争时期,饿毙人比比皆是,非仅仅是棋人,3600万中国死于这次战争,后人不能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