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中国象棋不如国际象棋。作者抓住中国象棋中将帅不能出九宫的“问题”大加发挥,称将帅实为封建帝王云云。对此,我已在《给象棋摘“帽子”》一文中进行了具体分析,这里不赘。
笔者认为,厚此薄彼、妄自菲薄,显然都缺乏积极意义。与其“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急不可耐地发表不负责的、缺乏事实依据的偏见,实不如静下心来从客观上对中外两大棋种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进而得出较为准确、更加切实的认识。事实上,两大棋种各擅胜场,互有短长,难分轩轾。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大棋种的比较,侧重阐述中国象棋不同于国际象棋的妙趣,聊作引玉之砖,并就教于方家之前。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象棋的马有“别腿”之碍,象有“塞眼”之阻,加上将士象都不准过河,不像国际象棋中任何子力都可以满盘走动,这一区别决定了中国象棋的变化肯定不如国际象棋。由于双方的棋子都是16枚,棋盘也都是64格,在同等的条件下,中国象棋有阻碍棋子运行的规定,国际象棋则没有,谁的变化更丰富些呢?结论似乎是明确的,不可动摇的。
然而事情的全貌并非如此。我想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这就是国际象棋的棋子是放在格子里,这意味着每个棋子的活动范围是64格。中国象棋的棋子如果也摆在格子里,同样也是64格。由于中国象棋的棋子是摆在交叉点上,事实上,凡能过河的棋子(每方各有11枚棋子、包括威力最大并且走法不同的6个强子)活动区域就达到90个交叉点。即使扣除河界,使中象的棋盘大小与国际象棋完全一致,棋子的活动区域也达到81个交叉点。中国人的智慧于此可见。同样大小的棋盘,仅仅由于棋子占位的不同,棋盘竟于无形中被扩大了若干倍。稍具数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基本点由64个增加到81个(为便于比较、说理起见,姑且不论中国象棋的棋盘事实上达到90个交叉点),那将增加多少变化!按照那个“格子与大米”的故事算算看,几何级数又增加了17,它在变数上意味着什么?!
这还仅仅是单个棋子在活动范围上获得的大得惊人的发展空间,还不包括车马炮兵诸 兵种协同作战在作战空间骤然增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更加难以计算的丰富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仅此一端,就足以摧毁“中国象棋在变化上不如国际象棋”的幼稚观点。
然而,棋子占格还是占点这一看似无足轻重的区别所带来的意义尚不囿于此。它还折射出中外军事思想的重要区别。如果把两大棋种的子儿比作军队,把棋盘比作地图,那么,中国人用的是专用军事作战地图,西方人用的则是普通民用地图。中国人强调那些纵横繁复的交通线和战略要点,而不在意它是城市还是乡村;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对城市和根据地情有独钟。他们在进攻时强调整体推进,步步为营;防守一方则针锋相对,全力抗争。在很多情况下,作战双方比的不是军事谋略,而更多的是拚实力,耗给养。在这种情况下,实力占优的一方往往最终获胜。西方人把“地”看得很重,二战时期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虽然苏方击败了德方,但付出的惨重代价实为精于韬略的中国军事家所不齿。在这个著名的战役中,我们看到作战的双方执着得近乎可笑:一方不惜任何代价地全力死守,另一方久攻不下,硬是不肯改变战略战术,固执地坚持正面进攻。最后由于战场太多(除了进攻苏联一路外,还有非洲战线和西欧战线),补给线太长,在比拚实力的过程中消耗过大,导致千里大溃败。
类似的战例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曾有过拙劣的表演。上世纪三十年代,啃过几年苏联洋面包的王明坐上了中共总书记的宝座,并从“第三国际”请来了军事顾问奥托·布劳恩。这个拥有一个中国名字(李德)和两个中国老婆(肖月华和李莉莲)的德国人,把西方的军事指挥理论带到了中央苏区。在前四次反“围剿”中,中共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运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等一系列闻所未闻的巧妙战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验证,使蒋介石的国军一次次丢盔弃甲,铩羽而归。当第五次反“围剿”拉开序幕时,李德认为是向中国的土包子展示西方先进军事艺术的时候了,他向王明提出了“以堡垒对堡垒”、“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正宗原版的西方军事思想,结果使红军损失了90%,不得不转向西北,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毛泽东先生终于又回到了军事指挥的领导岗位。事实证明,他是一个高明的棋手,他以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度为棋盘,以区区几万人的微弱力量为棋子,闪展腾挪,巧妙运筹,忽而声东击西,忽而将计就计,忽而“先弃后取”,忽而“带响抽车”,从1934年8月,到1949年9月,一盘棋下了整整15年,不仅赶走了日寇,还一口一口吃掉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大军,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中国和西方军事思想的最大不同,那就是西方军事家认为,实力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哪一方实力强大,他就是必胜者,取胜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但足智多谋、思路开阔的中国人从来不这样看。从七雄争霸到三国演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以弱胜强的精彩战例可谓不胜枚举。中国人认为,谁善谋略,谁会用兵,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棋盘上也得到了反映。所以中国的象棋,棋子占线占点而不占地, 我甚至觉得,当年发明象棋的老祖宗,恐怕连想也没想,就把棋子摆在了一个个交叉点上了,因为在他看来,这几乎是必然的,它们只能放在那里。
和国际象棋比起来,中国象棋减少了兵(卒),增加了双炮。这又是在有限的(棋盘和棋子)条件下增加变化和趣味的重要举措。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是每方16枚棋子,但国际象棋的兵达到8个,中国象棋为5个。只要是粗通中国象棋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国象棋中,这两门大炮给它带来了多少变化,多少进攻和防御的手段及套路,又带来多少由此产生的乐趣。在中国象棋中,从布局上看,就有中炮、士角炮、过宫炮、偏锋炮、鸳鸯炮、左叠炮、龟背炮、巡河炮等多种体系;而仅仅是其中之一的中炮体系中,又派生出五六炮、五七炮、五八炮、五九炮、中炮巡河炮等多种布局分支;从中局战术和攻防手段上看,又有担子炮(敌前担子炮、蟹眼炮)、天地炮、借炮使马、借炮使车、重炮杀、马后炮、炮碾丹砂、炮打闷宫、“双献酒”、“铁门栓”、“丝线牵牛”等一系列妙不可言的精彩手段……减少了两只兵,固然减少了这两只兵本来拥有的变化;但增加了两门炮,这两门炮带来的新变化扣除两兵原有的变化,应该实事求是地说,从绝对值上还是大大增加和丰富了变化。而这种新增的变化不仅仅是炮本身所拥有的,它还进而派生出与其它子力协同作战、相互配合所带来的变化,并且引发了从布局到残局、从战略到战术的巨大变革。是的,它的意义已经不能用变化来包容了,它给棋枰带来的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变革。它使棋枰上进行的这场战争,变得更激烈、更奇诡、更为绰约多姿了。
也许你可以说国际象棋之所以没有“炮”,是因为在它诞生的年代“炮”还没有被发明,这也是国际象棋在出生年月上超过中国象棋的佐证。但我们为什么不看看“炮”带来的丰富变化和巨大魅力呢?为什么不从整体上看看中国象棋从设置到构思、从棋盘到棋子、从战略到战术、从哲理到军事、从攻防转换到强弱倏变……等一系列浑然天成的艺术结合和艺术创造呢?
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棋盘上设有“九宫”。很多人一直以为或者毫无根据地盲目地听从他人的意见,把“九宫”看成是一大弊端。这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妄议。是的,单纯从将(帅)和士(仕)的活动空间来看,“九宫”之设的确给它们带来了明显的局限性。然而,恰恰是有了“九宫”这一别开生面、独辟蹊径的设置,中国象棋才有了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战术攻击手段。稍具棋力的爱好者都知道,在中国象棋里,在一定的条件下,一方可以通过弃子吸引和弃子堵塞的战术手段,使对方将(帅)处于极为不利的地置,最终以一兵或一炮、一马构成妙杀。这在国际象棋里是很难见到的。应当指出,正是由于“九宫”的设置,才会进而产生那样多的以弱胜强的绝妙战例。在中国象棋的排局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子单力薄的一方借助于先行之利和占位之优,以少打多,经过精确而又精妙的系列战术手段,最终达成胜局或和局。可以说,没有在棋盘设置上的“九宫”安排,没有在棋子功能上对将(帅)活动空间的限制,不仅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精妙杀法,也难以形象、生动、具体和艺术地展示中国人特有的灵活多变、会心独远、强调谋略的军事思想。
与中国象棋的将(帅)不同的是,国际象棋的王与后,就是国王与皇后。它们没有九宫,见势不妙,可以流亡。这也是中国象棋中的将、帅只能是主将、主帅的一个反证。中国象棋中的将帅正因为是将帅而不是皇帝,所以他不能临阵脱逃,没有“偏安”的权利。就是死,他也必须死在自己的指挥位置上。
马的“蹩腿”和象的“塞眼”问题,一向被视为中国象棋在设置上不如国际象棋的缺憾,是“多此一举”。笔者以为不然。蹩马腿、塞象眼,看似对马和象的作用和行动自由进行了限制,实为增加难度同时也增加变化和趣味的一步好“棋”。应当指出,这是符合军事与战争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的。试想,在激烈厮杀的战场上,交战的双方怎么会任由对方的兵力纵横驰骋?任何一方的军队怎么可能不受半点约束地纵横驰骋?中国人早在古代就发明了“绊马索”和“钩镰枪”等与“蹩马腿”极为神似的对策。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象棋的设置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也许有人会问:马蹩腿、塞象眼,在限制了马、象行动自由的同时,不是也限制了变化吗?事实正好相反。蹩马腿和塞象眼的规定一出,在棋盘上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马不蹩腿、象未塞住象眼的情况;另一种是被蹩腿和被塞住象眼的情况。本来只有一种情况,现在却变成了两种情况,对垒的双方围绕这一环节又演绎出了新的攻防手段。中国象棋的象不同于国际象棋的象,国际象棋中,象分为白格象和黑格象,两只象之间并无联系,更不可能互相保护。但中国象棋做到了这一点。它一方面让双象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协防,同时又规定可以塞象眼,以破坏这种协防和相互保护。这就从战略战术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在区区一“蹩”和一“塞”之间,象棋艺术的变化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呢?
此外,在中国象棋中,因为有了河界,就产生了前方与后方之分。前后方之分,在军事学上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的意义不只是使中国象棋从表面上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战争,更多的是带来了全盘战略的转变。它不仅符合世情与战理,而且从哲理的高度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新东西。同样是因为有了河界,中国象棋的棋子又有能过河和不能过河之分。实际上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象棋的子力被分为偏重进攻与侧重防守两类,除了双方的将、帅之外,士、象均不得过河,它们的主要职能是防守。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实际情况的。令人惊叹的是,在中国象棋中,偏重进攻的强子在防守时同样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义务;而呆在后方的侧重防守的弱子,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同样起着有效的助攻作用。有时这种助攻甚至是决定性的。
当然,国际象棋也有中国象棋不及的地方。比如,兵如果能够冲到对方底线,可以获得提升,升格为威力最大的后,或除了王以外的其它任何子力。这无疑是有益的措置。它不仅增加了变化,同时也蕴含着“破格提拔优秀人才”的道理。国际象棋中的后,威力最大,不仅可以直走,还可以斜行,比中国象棋的车更为锐利。而且这是一个“女性”角色。中国象棋由于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棋盘上没有女性的位置,更不要说赋予她极大的本领和能力了。
综上所述,热爱中国象棋的朋友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更没有必要自惭形秽。中国象棋的魅力和特色是谁也抹煞不了的。在不少国家,早有国际象棋的大师和特级大师对这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中国象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研究。中国象棋正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接受并认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象棋走向世界”,会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
在不远的将来,“象棋走向世界”,会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
何来优劣之分?
不走向世界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