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2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推荐]学期要领

1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1:27

有关提高残局水平全局问题的提出(二)

 

二、“飞象局”示意

“飞象局”的战略特点在于以执先地位并不轻动干戈,而是把有关攻守极为重要的中线补厚,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种布置,大有通于道家所谓“退一步”的哲学思想,使得执后方在决定的方针上有茫然不知所从之感。

“飞象局”可以选用的局面很多,由于执先搭起中象的骨架,对于“屏风马”“单提马”“反宫马”“缠角马”“担子炮”“巡河炮”等,都可以适应攻守情况,举重若轻地作出接近理想的布置。大体上说来,对挺三、七兵可以配合“平炮射兵”布置“缠角马”;对“当头炮”可以配合“过河炮”、“巡河炮”布置“屏风马”;对“屏风马”可以布置“单提马”;对“过宫炮”和“金钩炮”可以布置“担子炮”及早出直车或横车等等。

还有应当提出的是,由于飞象避基本上排除了“当头炮”的布置,马所担任的攻守任务,比在其它局面里较为曲折繁重,而车、炮的活动有许多地方都在协助、调整、加强马的战斗力,这是喜欢用马学习用马的棋手应当在飞象局的细微处予以深切体会的。

三、“反宫马局”示意

用“反宫马”来抵制当头炮取得有效的成果是现代象棋布局新成就之一。第一,双马正出增加了中线上的防守力量;第二,“士角炮”的布置可以进窥对方的士角限制炮方左马的正出,从而冲淡了炮方的火力,并可以随时还置“当头炮”堵截急进中兵的攻势。

就对付“当头炮”来说,“反宫马”较之单提马中线具有厚势,较之“屏风马”多有还架“当头炮”的运用。较之以炮还炮的“顺手炮”、“列手炮”等则富有弹性,以执后的“士相局”来应付“当头炮”,于攻于守,“反宫马”可能是较为最全面的最理想的。

“反宫马”的缺点是没有受到炮的掩护的左马易于遭到压制(现场临局多飞左相,正是为了补充这一缺点);因平“士角炮”延缓了出车的度数,缺乏了车炮的配合;横车只能占据右肋,少了左肋的机会。因此,“反宫马”的长处,唯在于抵制“当头炮”有其特殊效用。如果用来对付其它局面,也缺乏针对性。而今后“反宫马”的发展,似乎应着眼于如何克服这些缺点,使之同样也适应于其它局面。就这一点而论,“反宫马”的水平尚远远没有成熟。

四、“单提马局”示意

“单提马局”是以一马正出一马屯边作为骨架而组成的布局。如系执先,当以“仙人指路”起手,先为正马敞开出路来;因为一马屯边处于静态,最好这匹马不要再受到压制,才利于攻守。着法过程大体是:兵三进一、卒3进1,马二进三、马2进3,马八进九至此“单提马局”已基本形成。接下去马8进7,相三进五、卒1进1(原书印为卒3进1,恐有误),炮八平六、车1平2,士四进五至此“单提马局”的布置完整出现,试从士相说起,它是连环结形了,以此为基点,可以看到,士守着左炮,左炮守着右马,右马守着中兵和边兵,边马守着七兵,中相又守着挺起的三兵,全部子力成一片,左右均衡,配合密切,实为其它布局所少有。关于中局的战斗,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之下,这种布置寄托于右炮和双车担任,好处是这三个子力的活动毫不影响它的基本阵形的稳定。而“单提马”的战略是并不希望出奇制胜,建立赫赫之功;只要求形势不要落后,最注意的是在兵卒上面保全自己,消灭对方,哪怕只偏个把兵,甚至于重要兵种占的位置好一点,都已满足。然后揽辔徐行,期待残局中争取胜利。

但是,“单提马局”这种从容不迫的风格,如果执后拿来对付当头炮,就得适应情况改变方针。因为“单提马局”的中线由于一马孤守,中线比较虚弱,而“当头炮”直冲中兵,夹马盘头,正击中“单提马”的要害。对此单提马方面自然也不得不拿出看家的本领来拼个你死我活一较高低。这一场惊涛骇浪的对峙中,双方着法的基本表现是1. 炮二平五 马2进3 2. 马二进三 马8进9 3. 车一平二 车9进1 4. 兵七进一 炮8平7这又称为“横车单提马”,拟制各局,即以此为中心,除了如上的补充外,关于这一方面一再顾赘及。

(@飞相局、反宫马局、单提马局例局下载@)[计7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2:15

关于残局的战略决定和应有的在准备工作,绝不能等待残局已经开始――-那已经迟了――而应当在在中局及时部署(甚至有些布局如“单提马局”,开始即立足于到残局制胜的),这正是所谓的“全局观点”,那么,为了有利于提高残局水平的学习,于此,我们提出有关残局的局面(即布局)问题,想来不是无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象棋布局大体上可以分为二类,一是“当头炮局”,二是“士相局”。

“士相局”以相搭中宫为标志,“单提马”、“屏风马”、“反宫马”、 “缠角马”、“担子炮”、“过宫炮”、“金钩炮”等属之。为了适应提高残局水平的要求,我们认为“士相局”较之“炮局”更为重要。

还有,以上论述各点是着重于学习残局而言的,并不能据此认为“当头炮局”不如“士相局”,客观地说,二者应当是互有短长的。在实战中,尽可以针对现场,尤其是对手的不同灵活运用。

一、“仙人指路”示意

“仙人指路”(兵三进一)的起手所以受到重视为人们所乐于使用,因为它具有如下优点:

(一)为己方的马开道,便于前进,同时对方的马就要受到压制难以展足,畅己制人,一着两用。

(二)三兵[或七兵]向前挺进一步,恰当相口的位置受到保护。静则屹立无恙,屏障河防;动则伺隙抢渡,转换阵容。

(三)“过河炮”藉三兵的挺起加强封势,“巡河炮”藉三兵的挺起搭架子,支援双马的盘旋进退。

(四)有三兵作前卫,便于马、炮的藏锋敛锷,蓄力待发。

(五)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选用各种布局。不像“当头炮”起手妨碍了“飞象局”,“起马局”起手妨碍了“担子炮”,边马起手防碍了“屏风马”等等。

(六)挺三兵后,继之以马二进三,虽只走了两步,而这个前兵后马的配合却是各式较重要的布局骨架。有此骨架,走马八进九即成“单提马局”,走马八进七即成为“屏风马局”,走炮八平五即成为快马“当头炮局”,走“炮八平四”即成为“过宫炮局”,走炮八进二或炮二进二即成为“巡河炮局”,而都只走一着便形成了各种布局的正格,这是其它起手所没有的。

由于三兵的起手具有这样多的优点,所以被赐以“仙人指路”的佳名,可以说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著者(贾自称)认为,虽然“仙人指路”的起手可以适应于各种局面,但从挺起的三兵和三路马的前后连带关系,以及飞起中相对三兵的掩护关系来讲,本质上最适宜于布置的还是“士相局”。应当在充保全三兵的前提之下发挥“马”的作用才是“仙人指路”的正格。

3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2:47

例胜例和的定形定式,乃残局最基本的环节,成为棋手们所要必须掌握的不可或缺的知识。

同样的子力,由于“形”的不同,定胜定和往往走向反面成为变形变式而变质。学习的程序上则是必须对这些“变形变式”有所了解,才能对“正形正式”有深刻的认识,至于临局使用正形正式更是各有用途,不利执一废一,这又怎样能简单了事呢?更进一步讲,各项“定形、定式”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运用上相互之间都具有内在关联,当选择某种“定形定式”促其实现时,把有关的各项“定形定式”都考虑在内,从而又快又准地作出决定,才不至于滞守一隅,发生方向性的错误。这是从全局观点出发,要求对“定形、定式”的认识水平,更不是一般常手所易于办到的了。

熟悉这些定形、定式,不仅是由于它们是判别胜负的定盘星,有助于在结束战斗时权衡得失,心中有数,而且在熟练作为残局核心的将(帅)、士、象(相)、卒(兵)等兵种的性能和配合上也是必须通过的重要步骤。

对于这些定形、定式,首先必须熟记自不待言,但不能仅以机械的熟记为己足,必须对子力相等“形”也类似而胜和则异的差距所在,明了其所以然,而这些差距往往关系到兵卒士相所占的位置和方向以及数量对比的几微强弱之间、 毫厘千里,看似平淡,实则是残局战术上最吃紧的地方,必须悉心体会,绝不可轻易放过。然后再结合名手对局,玩其在尾盘战斗中,对兵卒的推进是如何的持重,对士、相的调整是如何的周密,对将帅的进退转移是如何的当机运筹,不失机宜,而兵种的取舍,点线的争夺所呈现的的战术技巧,如果细加分析,不难看出几乎无不与“例胜例和的定形定式”有关,会之于心应之于手,方好进入残局三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以断言,虽然不能说懂得“例胜例和定形定式”就算善于残局,但是不懂得例胜例和的“定形定式”则绝难以下好残局。

古人所谓“观海有术,必观其澜”,即澜而进窥全潮,举一反三,其在读者。

先从杀着说起

“杀着”是直接擒拿将(帅)的手法,杀着的策划成功就叫胜局,杀着的解除成功就叫和局。而所谓解除杀着的主要方法,唯在于以杀还杀,也就是说以杀着制伏杀着,使对方有所顾忌,才易于造成和局的条件,化干戈为玉帛。“弱国无外交”,一味地单纯防卫只有屈受城下之盟的。纵然和了也多是侥幸。

杀着而外,尚有其它各种手法,(但是)战术上必须首先对之(杀着、杀形)熟练掌握。

杀着上惯用的手法有以单照而奏效的,称为“照杀”,单照是最简单不过的,并且多系各种杀法的最后一击,不必作讨论,又有以禁控而奏效的称为“困杀”或“禁杀”,有以紧逼而奏效的,称为“催杀”,它们各有特点,而临局中大多是互为补充交替使用。而幽绝奇冷决定全局的关键之着,往往就产生在这些手法的转换处,学者更要深入体会,不可轻易放过。关于这几种杀法的交替使用,有手法的转换处须要注意的是必须先算清前一种手法已成强弩之末,势难奏效;又多要在冷处着眼,深入分析,及时改变手法,自能别开生面。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连杀困杀催杀等,是用连照禁控、催逼等手法而实现的,但是这些手法的用途并不仅限于擒王,只是对擒王有其特殊的作用而已。在其它方面有如或用作解杀还杀、或用作谋子、或用作转换局面等等,这些手法都是临局中惯用的技巧。

次谈和局

谋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屈服型的,一味委曲求全准备挨打,希图幸免于败的和法;另一种是力战型的,寓反击于防守,使敌对方有所顾忌,不敢放手发动进攻的和法。临局采取的方针当然是后一种。前一种实在是出于不得已的不得已,不仅是和的太吃力,而且是大多数难以达成和局的。

对各种杀法的灵活掌握,准确运用,是谋和所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在劣势条件下),要具有耐心韧性、谨慎从事,对于一些解救往往要引而不发蓄势待用,跃马牧兵不却不前,既不能无谓地消耗兵力,又要及时牵住对方,较之处于优势地位运用这些杀法其难度要大得多。

势优取胜易,势劣谋和难。

描绘苦心处,须当口诀看。

进入残局,不管是失子或失先,一至失子失先兼而有之的劣势出现,绝不如在中局中那样悬殊显眼。

残局难以快速决战的性质,(决定了)劣势方面多了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机会,大有利于谋和。更重要的是,士、相在直接擒拿将帅上虽无能为力,但到最后决定胜负阶段――残局中对保卫将帅所表现的特殊作用,尚多有为车、马、炮、兵等所不及。

由于士、相在残局中具有特殊保卫将帅的效益,纵然一时处于失子失先的劣势,而尚有士、相作为后备力量,可起代偿子力和缓解攻势的作用,只要能适当地寓攻于守,以进为退,因势为用,见机而作,胜虽难必,败则未也,谋和的可能性仍然是很大的。象棋的易于保持不改纪录,其重要原因即在于此。

由于象棋的胜负是以能否擒王来决定的,基于以上的论点,在残局阶段中子力虽略有欠缺,或一时失掉不大的先手,临不应当在心理上过早地背上败局的包袱,而是要持之以镇定,具有坚韧性地战斗下去,只要子力人数量和子力彼此关系所表现的“形”能起到支持牵制对方的攻势作用,从而尽可能避免将帅被擒的危险,就有希望达成谋和目的的,因而也就产生了多种态样的和局方式。列举如次:

(一)正和――如单车士相全对单车士象全,单炮、相对单马、士等等;

(二)官和――守和。如士相全对单车,单相对单马等。

(三)正官和――排局中的和局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四)一将一闲和。(解释举例略,下同)

(五)互闲和。

(六)互打将和。

(七)长拦和。

(八)长兑和。

(九)长跟和。

(十)不变作和(特指各有顾忌的局势下――竹剑注)

(十一)控禁和――-用控禁的手法,削弱对方的进攻力量,以至于无力进攻达成和局。

定式选例贯解

一、车、炮、士胜车双象(请到《会珍阁棋谱库》处下载。)

二、马、兵对士象。(请参阅陈廉庸著《马兵专集》)

三、炮、兵与士象。(请参阅陈廉庸著《炮卒专集》,可到《会珍阁棋谱库》处下载。)

四、车兵对士象。

五、车、马、兵对车、士象。

六、马、炮对马士象。

七、车马对车双相(如条件允许,《会珍阁》将来拟另推出之,因其篇幅较大,《象棋残局新论》中所列已有64局之多,故推出恐非易事,欢迎棋友贡献之!!竹剑飘香致意)――刘剑青大师及其子刘健的研究成果。(请棋友关注该书的出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3:40

三、和局――和形

排局的每一个和局就是一个“和形”――大多是较复杂的“和形”。

学习排局的“和形”实际上等于以不同的方式,复习了“杀形”,且有利于提高对“形”的认识和运用,较之“杀形”仅立脚于牵就胜方,更值得用力去学习 。

另外,排局的和局,一般都关系到例胜例和的定式,加多了学习内容,也是杀局中所少有的。

(贾老原著中有《形例一》至《形例十四》,现仅举其一。但若能举一反三,不难融会贯通其余。其它各组棋局亦基本上选自《竹香斋象戏谱》,请棋友们自行研究。――竹剑飘香致意)

形例一:《竹香斋·隔席传杯》、《竹香斋·平沙落雁》、《竹香斋·小车马》、《竹香斋·月下调琴》、《竹香斋·小鸳鸯》(请点击下载,解压后观看)

以上各局,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1、各局者属于双车、马集中在一边具有攻势的形。所谓形的规格,形的规律性是基本上一致的。

2、双方都是以杀形作为手段,希望以此达到制胜或保持不败的目的。

3、各局的着法步调,往往更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尤其是从算路遥远处作实现例和定式的打算,辨析毫厘,避重就轻,更是学习“组形”的最好范例。

4、针对不同情况,形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并且同一形可用于和局也可用于胜局。

根据以上各点,我们从排局中引伸学习“形”的方法是:应当比较分析,从异中求同掌握一个形的中心环节;又须同中辨异,从不同的布置中体会一个形的灵活运用。这样运形而不滞于形,能够结合不同情况发挥同一类型的“形”的作用,把“形”才算学到手,而排局在这一点上对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启示。

四、小结

一、我们认为每一个排局就是一个组成的“形”,每个排局所具有的着法就是一个“形”的展开。它对有关子力辐辏于攻防目标的配合和先后次序以及运用的杀手、解手,形象是突出的,要求是严格的,步法是技巧而灵活的,是学习“形”的绝好资料。

二、我们把近似的排局归结为各种类型,为了经过同异比较,使学者从同处掌握“形”的中心环节,从异处学到“形”的灵活运用。

三、排局的杀局是和局的基础,同样可以说杀形是和形的基础。学习排局的次序,应当是先杀局而后和局。因此,演习和局正等于杀局的复习,同时,较之杀局,例胜例和的定式也易于出现。

四、我们论究排局是为了指出排局和“形”的关系。希望通过排局的研究能有益于获得“组形”、“展形”、“限形”、“捣形”的本领。

五、因此本章的重点是在于指出如何学习排局,亦即学习排局的方法。所列各型既远未包举无遗,每局着法也没有穷尽变化。循此途径,学者可就个人需要的角度出发,另行区分归类,扩大对“形”的研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4:56

标题: 有关从全局中残局理论体系的实例说明
赛事: 全国棋类比赛
日期: 1956年
地点: 银川
红方: 杨官璘
黑方: 胡荣华
结果: 红方胜
评论: 贾题韬
作者: CCCCHESS
----------------------------------------------------

现在举1956年在银川举行的全国棋类赛中杨官璘和胡荣华的一局为例,再作较全面而具体的说明。

1. 炮二平五 马2进3 2. 马二进三 马8进7
3. 车一平二 车9平8 4. 兵三进一 卒3进1
5. 马八进九 象3进5 6. 炮八进四 …………

至此,形成五八炮对屏风马的布局。

6. ………… 卒7进1 7. 兵三进一 象5进7
8. 炮八平七 车1平2 9. 车九平八 炮2进4

胡伸炮封车兼带牵制杨右马的行动。杨如车二进四巡河,胡即炮8平9邀兑,杨不利。此下即入中局。

10. 兵七进一 …………

好手。为了抢先升车河头,诱兵渡河,先与后取;既使胡来不及平炮兑车,又摆脱了胡右炮封势。

10. ………… 卒3进1 11. 车二进四 马7进6
12. 马九退七 …………

增加了局面的姿趣和变化。如车二平七,炮8平7、车七平四,炮7进5、车四进一,炮7平1、相七进九,象7退5,不仅局面枯燥乏味,并且以兵种相较,胡反便宜。

12. ………… 卒3进1 13. 车二平七 象7进5
14. 炮七退三 炮2平5 15. 炮五进四 马3进5
16. 车八进九 炮8平7 17. 车八退七 炮7进5
18. 车八平三 马5进4

这一段进入了中局的白刃战,胡炮轰闪车,杨顺手反轰闪车。胡着眼在取势,毅然弃车踏炮,继以平炮射马,组成烟硝弥漫的强大火网,杨不为所动,得车之后调车返防稳住阵地(实则车八退三捉马更较有力)。

此时,胡既已弃车,箭在弦上,势无反顾,又断然以炮换马使中炮位置不受影响,然后跨江跃马,结成连环,配合中炮,依然保持了强大的中线攻势。双方狭路相逢,各出手段,以牙还牙,走得乱花迷眼,精采动人。

19. 车三平六 …………

杨虽多车,迫于形势只能全力以守;胡虽得势,但子力不足已成强弩之末。局势发展已至中局尾段。由于“双方都按正常着法进行”,“虽然经过一段厮杀,仍然旗鼓相当”;“纵使一方略占优势,并非决定性的可据此判定胜负。受子力的限制,势难速战速决”,已是“决定残局战略的时刻”了。

杨平车盯住马,为残局作打算的战略是准备一子换二子,消除攻势后,仍然多子占优。至于所多的一子自然是以保住为最好,否则也准备作适当牺牲,以此换取有利于残局的其它条件。

胡的战略应当是利用中线上的攻势夺回子力,争取对等兵力的均势;实现例和的定式--以“单车、全士象对单车、炮,或单车、马”;“全士象对单车”等局面--谋和。

在中局的尾段,预先对即将到来的残局作“优则图胜,劣则谋和”的方针决定,我们称为“残局中的布局,战术中的战略”。

19. ………… 炮5退3 20. 车七平六 马6进4
21. 车六进二 车8进6 22. 炮七进一 车8平5
23. 士六进五 车5平3 24. 帅五平六 车3进2
25. 车六进五 将5进1 26. 车六退一 将5退1
27. 车六进一 将5进1 28. 相七进五 车3退2

双方依据如上分析的各自战略运思行子。杨利用多子弃子,偏吃掉胡的一士,取得微弱的优势;胡利用空心炮的镇慑,抽还一子,达到子力几近于对等均衡的局面。双方一段“较紧张的搏斗各自转入了从容调整的局面”,依然“攻守交错,长短互见”,须要“进行最后决定胜负的尾盘战斗”。中局结束,残局开始。

从中局进入残局,首先重要的是审形。审形是根据双方子力的数量、质量、占据的位置决定宜于取胜或谋和的总方针之下,估计哪一些“形”将会出现。

原则是有利于己方的“形”应昼促其实现,不利于己方的“形”应尽量予以避免;反之,利于“敌方”的随时要给以限制使其不能顺利成“形”,称之为“限形”;或消灭拼兑其主要子力,抢占重要点线,使其不能成“形”,称之为“破形”或“捣形”。当然,从设想组成有利于己方的“形”,以至于对“敌方”随时给以“限形”、“破形”或“捣形”的压力,未必能如愿以偿成为现实,但必须有 这样一个大体的轮廓作为调动子力进行“组形”的悬鹄。

很明显,杨所要求的是对准胡缺士的弱点运用车、炮、兵来取胜,而车、炮、兵的取胜条件是要组成一定的“形”即在一定的形的条件下对攻防上起到一定联合行动才能取胜的。但要获得这样取胜的“形”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经过一段努力的过程即“组形”的过程的,“组形”的开端“要善于选点”。根据设想的“形”组织车、炮、兵联合进攻,--和当前的具体形势,如何想办法偏吃到两个顶头边兵的其一即所选的点。

胡因缺了一士,总的方针只能是谋和。要想求胜,惟有寄希望于利用杨的仗有优势而必然倾向于图胜的心理,也许因过分用强出现误差。要实现这样的方针,毫无问题,消息调停纵夺利诱,仍然在两只顶头兵上。如果尽快地把这两只顶头兵交换拼掉,当然就和定了,而对自己来讲也就绝了胜望;另外,积极的方针是去一留一,故意给杨一个想头,稳定局面,边走边看,从战斗过程中扑捉万一来到的胜利机会。胡是采取了后一种走法的。

必须知道,利用这种仗优图胜的心理,应当看作对局所依据的物质基础之一。因为对方虽明知这种心理要被利用,但绝不能因此而放弃眼前可能取得胜利的机会。而这种心理就自然成为在客观根据的事物了。

杨当然也知道胡要利用他这种心理的心理。但既不能因此而放弃图胜的机会,相反,也正好利用胡尚有求胜的心理将计就计发展自己的优势。问题就在于随时掌握攻守的分寸,勿使太过或不及。
到残局里,“兵(卒)的比重升级。几乎成为一时的天之骄子”。就现前这一对顶头兵的动静去留,步步涉及到通盘结局的成败利钝,战略战术的关键无不在此,并请注意此后士、相依次而来的重要作用。

29. 车六退三 炮5进2 30. 兵一进一 卒1进1

明白了前边对双方战略和心理的分析,才能对胡的这一着棋有如实的了解。照常理讲,应当车3平1扫兵,以下炮七进二 车1平9 32. 炮七平一(如车六平一,则车9平4,继以将5平6,对杨不利) 车9退1基本上已成和局。

但这只是就棋论棋,对临局者的种种运筹没有计划在内,把它简单化起来去看的。殊不知双方的用心苦处都是从图胜的角度出发,加上这种心理因素在内,进退攻守,自然难免不尽合常规的措施,这是需要更深的工力和忍力,才能时歧不乱,处理得当的。而这种不苟且求和的积极态度,正是象棋锻炼人们精神的旨趣所在。棋艺水平越较高的越多有这种倾向于求胜的自发趋势,此仅仅其一例而已。

胡如照上边提法,不先进而先扫卒,诚然,杨的胜机很快就可能消失,但胡的胜机也即随之而不存在。因此,先进了一步边兵,好像卖个破绽,为杨留出一线取胜余地,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成为以车、炮、兵对车、炮、卒的残局局面。胡虽然缺了一士,而杨的边兵较远,车又不能轻离肋道,胡的卒反而距杨的帅位较近,不是没有条件抢先的。照这样发展下去,纵然无机可乘,估计到也不失为以对等子力达成毫不屈就的硬和局。

这就应当是如上战略方针落实到盘面上的合理推断,而为胡让出这一手的用意所在。否则那样简单谋和的方式,胡不会熟视无睹;恰恰是想用这样若明若昧的走法,企图对意在必胜的杨,兼带起一点掩盖战略真相的作用。这种微妙和临局心理,影响到“组形”的机关转捩处,习残局者是应该知道的。

31. 炮七进二 车3平1 32. 炮七平一 将5平6

稳重老练。否则,杨车六进二,继走炮一平五,胡的士、象即陷于瘫痪状态。杨如车六平四打将,又车四平六进行干扰,胡仍然出将,双方不变作和。在已经取得一路边兵渡河的助战的优势下,料定杨更无意成和,所以也落得及时作这样必要的调整。


33. 车六退一 士6进5 34. 兵一进一 将6退1

帅、士都从容不迫地摆好了适于防卫免掉危险的位置。这就是
“首先要把由于通过中局战斗尚未能决定胜负,而必然要产生的一些不利于最后决战的偏向缺点,分别轻重缓急予以调整。此如(例如)子力暌隔的使之通连,散漫的使之集中,僻背的使之开扬,重滞的使之疏畅”和“局部战斗中也有在所必争适于局部运用的《形》”。

35. 炮一进三 …………

杨的坠底炮,为兵让路,兼带挟制将、士、象的活动为车、兵进攻准备条件。车、炮、兵的联合越来越紧凑了,有力的“攻形”渐趋组成。


35. ………… 卒1进1 36. 车六退一 炮5退1
37. 兵一进一 炮5平3

胡的情况则是车、卒互相顶撞,僻处在边线上,并且受杨车紧随,一时难以动转。如果不知变通,仍然一味要按原来渡兵的设想追求幸胜,结果必然不利。胡似乎也察觉到这一点,所以
走了炮5平3准备抽回相口邀兑杨的底炮,借此限制杨形的发展,组成己方更巩固的“守形”,但是嫌弱了。

应当先走车1进3打将,帅六进一,然后卒一平2,既靠近了帅一步又亮车出头。杨如车六平八则和定;如不吃卒而兵一平二则卒2进1便摆开了与胡的希望造成的对攻阵形。这对优势逐渐扩大,胜利在望的杨何去何从,将是极伤脑筋的一幕,炮5平3的走法,对杨即将组成的形予以限制是有作用的,予以破坏或对攻则嫌不足。杨的优势并不因此而受到影响。


38. 兵一平二 炮3退4 39. 炮一退五 车1进3

应当车1平8交换一手,兵二平三、卒1进1既保持对等兵力,并且占定上二路要道子力开扬,杨虽占优而不无后顾之忌。沉车打将,锐意进兵,未免过分用强,自塞变化。


40. 帅六进一 卒1进1 41. 车六平四 将6平5
42. 车四平九 …………

杨利用机会,先照将再尾随兵,尽管只是简单的几着,断净了胡的腾挪,多了炮置当头牵制孤士的余韵,其中有“缠”有“扰”、有“攻”有“补”,充分体现了残局应有的步调。

42. ………… 炮3平4 43. 炮一平五 将5平6
44. 士五进四 …………

如炮五进四去士,则车1平3,有退8捉炮,退6捉兵,借助炮抽将的运用,杨的胜望,即成泡影。现在预先支士,杜绝了胡的种种运筹,虽说在残局的重要关头赔了双士换取一兵,使炮的运用变得相对虚弱;但由此少了后顾之忧,车、炮、兵组形的条件依然存在,大可以放手经营,徐图胜利。我们说“对全局有利的虽轻必取;反之对全局有损虽重必舍”,“要从通盘着眼决定去取”,权衡轻重,所得还是多于所失的。

44. ………… 车1平6 45. 车九退一 车6退1
46. 帅六退一 车6进1 47. 帅六进一 车6退1
48. 帅六退一 士5进4 49. 帅六平五 车6退1

胡的兵被消灭,只有全力谋和了。但扫去双士,摧毁了炮架,在此之前,已组成了很好的“守形”,由此更添了以炮换卒谋和的条件;杨想要避开胡的有的邀兑车、炮和以炮邀兑卒的的三兑来图胜,并非易事。适于攻击的“选点”,惟有对准这只残士,进行缠扰,开拓战局。


50. 车九进六 车6进2 51. 帅五进一 车6退1
52. 帅五退一 炮4平3 53. 兵二平三 车6退4

连打几手闲将,仍然占定肋线、退守通路;若有事若无事,是一步不明显的停着。意在诱杨下兵,拆散车、炮、兵在上二线威胁性较大的联合行动,然后再车退下二路定定,和意就更浓了。


54. 兵三进一 …………

杨果然受诱,轻率地下了这步兵。实际上全局仍处于"组形"的过程中,车、炮、兵的配合还需要继续调整,下兵的时机并未成熟。由此导致子力分散,"组形"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是胡此后也出现了不应有的疏忽,这一步兵的轻进,很可能断送了已到手的胜利果实。

这一着应当改走车九平八紧收一步。理由是:1、胡有炮3平5的运用,借邀兑头炮,伏有"将军脱袍"划送士象的变化,杨不得不委屈应付,便造成更多谋和机会。为了限制胡组成这样的好形,因此杨的车绝不宜轻易地放松底线的牵制;2、为了炮在必要时进行开边袭击,预先免掉和车在同一条线上的顶撞;3、不受胡的引诱,也起着以停着对停着,使其自出破绽的作用。让我们把杨走车九平八以后的胡的应着试演如下:

(1)车6进5 55. 帅五进一 车6退1 56. 帅五退一 车6退4静以观变,则 57. 车八退二 …………扰士 57. ………… 车6平5 58. 炮五平九 车5平1 59. 炮九平五 车1平4 60. 车八退一 …………禁炮不能平中邀兑 60. ………… 车4平5 61. 炮五平九 车5平1 62. 炮九平五 …………(为避免长捉可以平二)62. ………… 车1平6 63. 车八平六 …………扰士 63. ………… 车6平5 64. 炮五平九 车5平1 65. 炮九平八 车1平2 66. 炮八平九 士4退5把黑车调离要道,长驱直入,和车炮取得配合,左右夹攻,胡难以两顾。

(2)车6平5 55. 炮五平四 禁制胡炮的平中和车的守肋, 55. ………… 士4退5(炮3平5则车八退三) 56. 兵三进一 炮3平4 57. 车八退一 将6平5 58. 兵三进一 象5退3 59. 兵三平四 车5退2 60. 车八平七 象3进1 61. 炮四平八 炮4平2 62. 炮八进四 士5退4 63. 炮八退七 炮2进6 64. 车七退五 车5平6 65. 炮八平五 象7退5 66. 相五进三 胜。

(3)车6退3 55. 车八退二 …………扰士。 55. ………… 士4退5 56. 车八退一 将6平5 57. 兵三平四 优势扩大。

此外,胡可能还有其他应法,而各项走法中的变化也不尽如上述。不过,只要掌握了对准残士进行缠绕, 借此争取适当的下兵机会和车、炮更紧密的联合这条原则,总不难组成理想的进攻的好形。

54. ………… 车6进5 55. 帅五进一 车6退1
56. 帅五退一 车6进1 57. 帅五进一 车6退8
58. 车九平八 士4退5 59. 车八退四 炮3进2
60. 车八进四 炮3退2 61. 炮五平二 炮3平5

这一着胡是依靠“单(车)士、象可以和单车、兵”的定式作为蓝图,准备邀兑了炮谋和的,杨则认为胡的子力位置不尽符合于这一形的要求而据此图胜的。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胡谋和的可能性要杨获胜的可能性低,因为胡落实在子上,杨是落实在“形”上的。而胡匆忙地邀兑炮是疏忽了自己处于劣形地位致败的。

较好的走法,仍当以整形为主,走车6进2,杨炮二进五,则车6平3、兵三进一,炮3平5,以下有两种走法:(1)兵三进一、将6进1,无论炮二平五或车八平五,均应以车3退3邀兑成和。(2)炮二平五、象5退3,车八退一、将6平5,兵三平四、士5进4和。

62. 炮二进五 象5退3 63. 车八平七 士5退4
64. 炮二平五 将6平5

至此,杨以炮换炮并多得了象,胡的守形被摧毁了。杨所要求的决定全局胜负的“形”组织成功。应当指出:自第27回合由中局进入残局,到目前为止,双方交战七十余着之多,都属于“组形”阶段。

以下展形:

65. 车七退四 象7退9 66. 车七平五 …………

随手,险些功败垂成。正着应走车七平六。胡如士4进5则相五进三,同以下实战着法胜。如车6平3则兵三平四,又有两种着法。

(1)士4进568. 兵四进一 士5进4 69. 车六平八 车3退1 70. 车八平五 将5平4 71. 车五平六 将4进1 72. 帅五平六 车3进2 73. 车六平五 胜。

(2)车3进7 68. 帅五退一 车3平6 69. 车六平五 将5平6 70. 兵四平三 车6退7 71. 车五平六 将6平5 72. 帅五平六 士4进5 73. 相五进三 车6进8 74. 帅六进一 车6平7 75. 车六平八 胜。


66. ………… 士4进5

同样随手。应走车6平5邀兑。走法有三:

(1)67. 车五平二 车5进1 68. 兵三进一 …………(如车二进四,则象9退7、车二平三、将5进1,兵三进一、将5平4 和) 68. ………… 士4进5 69. 兵三平四 将5平4 70. 车二平七 将4平5和。

(2)67. 车五平六 车5进1 68. 兵三进一 士4进5 69. 兵三平四 象9退7和。(3)67. 车五平四 车5进2 68. 兵三平四 士4进5 69. 兵四进一 车5退1和。

同一回合,以杨、胡的高水平,对习见的“单车、士、象对单车、兵”的残局,在决定胜负的时刻竟然无独有偶地都走了似是而非的随手棋,(可知)活用定式,穷究定式有关的各种变形是有一定困难的。--走好象棋残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67. 相五进三 …………

飞相亮帅,与车、兵合拍构成好形,对胡的残士,起了绝大的控制作用。此后,胡要谋和可就困难了。


67. ………… 象9退7 68. 相三进一 将5平4
69. 车五平六 将4平5 70. 车六平八 将5平4
71. 相三退五 将4平5 72. 相五退三 将5平4
73. 帅五退一 象7进9 74. 相一进三 …………

杨的回环飞相和退帅归位,不可当作 闲着看。一面是作为停着,期待胡的自出漏洞;一面是为了免掉胡此后利用打将起缓冲作用。这正是巩固胜利,攻不忘补,不使对方有机可乘的老手作略。


74. ………… 象9退7 75. 车八平六 将4平5
76. 车六平九 将5平4 77. 车九平八 …………

“刚健含婀娜”,是为了配合兵向中线移动,是等待胡的底相起飞,离开防地,才便于下手的。


77. ………… 象7进9 78. 车八平六 将4平5
79. 车六进二 象9退7

改走将5平6,杨要更费周折,但仍是红胜。以下80. 车六平八 士5退4 81. 兵三平四 车6平5 82. 兵四平五 车5退1 83. 相三退五 象9退7 84. 兵五平六 车5进1 85. 车八退一 车5平6 86. 车八平三 象7进9 87. 车三进一 车6平9 88. 兵六平五 将6平5 89. 车三退一 车9平6 90. 车三平五 将5平6
91. 车五平六 士4进5(将6平5则帅五平六。) 92. 车六进二 车6进8 93. 帅五进一 士5进6 94. 车六平三 再退车吃双胜。


80. 兵三平四 车6平9 81. 车六进一 车9平8
82. 车六退三 车8进1 83. 兵四进一 车8平5
84. 帅五平六 象7进9 85. 车六平八 车5平4
86. 帅六平五 车4平5 87. 帅五平六 车5平4
88. 帅六平五 车4平5 89. 帅五平六 车5平4
90. 帅六平五 车4平5 91. 帅五平六 士5退4
92. 相三进五 …………

胡的车、士都失去了行动自由。杨的帅、车、兵配合纳入了必胜的定式、定形。


92. ………… 车5平4 93. 帅六平五 车4平5
94. 车八平二 象9退7 95. 车二进四 车5平7
96. 车二退一 车7平5 97. 车二平三 象7进9
98. 车三平二 …………

红胜。


98. ………… 车5平7 99. 车二退二

“展形”终结,全局也告终结。

“展形”中所用手法以及其他应注意的各点,基本上和“组形”并无两样。所不同处是由于临近胜负最后的决定,在行子的次序先后上要求更较严格;精妙的杀着、解着、隐着、冷着的出现率较“组形”中为高。--着着紧扣,步步成形,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而“形”的掌握和运用就更见明确而切要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5:43

“形”的学习的运用

根据以上对“形”的分析,可知从“基形”到“复形”都是攻守互相制约的形态决定一局棋的胜或和所必不可不知道的战术基础。其中有一些属于“基形”的形固然不难一望而知,而多数“复形”如不经研究是不易于透澈了解的。这些“形”各有其规律和一定的准确性,是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棋手们的经验所得的成果,并非轻易地成于一人一时之手的。

胜负的标准,强弱的衡量,攻防的决定,方向的选择,都不能离开这些“形”的知识和运用;乃至算路的精粗深浅几乎都要以所迂(遇)的形是否熟悉以为断,具有水平的棋手对于习见的“形”往往第一感即可决定入手和结尾再加以适当考虑,算路远至数十着以外并非难事。反之,对于不熟知的“形”,虽在高手也难免开着便错,计算上就更容易出现误差了。所以必须把这些“形”牢记在心里活用在手里。如果说残局是学习象棋的基础,那么学习这些“形”就是学习残局的基础,而是基础的基础了。

对象棋战术没有深刻体会的人,学习上每每倾向于孤立地把各种子力的性能如马如何用,车如何走等等自发地置于优待考虑的地位,这自然不无理由。但更须知道,各种子力性能的表现绝对离不开子力的配合和双方彼此制约的关系,即离不开一定的“形”。例如,“双马饮泉”的“双马”,如果易作双炮、或双马没有摆在如图1<<的位置上,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局面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种“形”只适用于马,属于马的“形”。而马是这种“形”的条件下才具有如谱着指出的一系列杀势的。

从这些“形”里,熟谙其“组形”、“展形”的过程,对个别子力所具有的性能、特色,应当如何利用、调剂、搭配,以至占据点线的选择,比重大小的衡量,拼兑或保留的决定,才能如实了解、跃然心目。

关于“形”的学习,首先要从习见的便于使用的开始。不但对每个形的子力对比,胜或和的结果以及步伐的先后次序应予熟记,更重要的是要从正形与变形的比较上明确形的基本规律,从形的整体组成和开展中体会掌握各种子力的性能和优缺点、如何截长补短互相配合,由浅及深,由简至繁,由“基形”至“复形”,扩及与实战中习见的规模更较大的“形”,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学到手与否,以能否在临局中活用正形与变形,尤其是能否在必要时创制新“形”为考验,因为象棋是“敌”我相对的文娱活动,对“敌”不能使用就是没有学懂;而已有的定“形”绝不足以应付千变万化的局面,要在于依规矩而又不囿于规矩,随时从全局出发,运用旧“形”,进而创制新“形”。

残局中每一个“形”,几乎没有不关系到士、相、兵(卒)的残全有无和将(帅)的摆动频率的。而它们所应该占据的位置和行动的先后次序,对全局所起的微妙作用,往往若明若昧,若断若续,若相干若不相干,最足以体现残局特有的为布局中局少有的意味深长处,又绝不能轻易放过。大体上说,技术水平仅止于能使用车、马、炮的,只算入了象棋的粗境,不一定能走好残局;进而会使用兵(卒)了,即进入象棋的细境,始入残局之堂;再进而会使用将(帅)、士、相,神会象棋的谈趣,方许入残局之室。这一点在学习各种“形”时--以“基形”、“复形”到临局中习见的“形”--必须悉心体会。

还有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形”是由双方子力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形成的。“形”的形成也应当包括“敌”方的子力在内的。为了“形”的组成和展开,对己方的子力虽以保持为原则,但在必要时须不惜牺牲;对“敌”方的子力虽以消灭为原则,但在必要时须予保留。当然,总的战略方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不变的。但为了完成这一最终目的,在特殊情况下,战术上却须以牺牲自己保存自己,以保留“敌人”消灭“敌人”。希望在研究“形”,特别是较复杂的“形”里从整体出发注意这一点,从而认识和掌握真正的“先手”,不仅指挥自己,而且同时也要会指挥“敌人”利用“敌人”,纳入自己所要求的“形”。

要想穹(穷)“形”之变,极“形”之妙,进一步研究“排局”是十分必要的一课。

大凡用意较深的尤其是属于正和的排局,经过开场几度回合的交换,落实到担任中心任务的主要子力展开活动时,阵形和着法大多依次显示平正通达的景色,较之对局中所出现的残局,风格韵味并无两样。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排局的阵形经过一番拼杀交换之后,好像已不成形了,子力更形残缺了,有些子力的位置距离好像失掉了联系,进退攻守转移调动的选择更难确定了,临局中遇到这种情况,口头上称其为“烂棋”,是比较难下的。但是,恰恰在这一种情况之下,排局作了有力的证明,它依然有内在的关联,有“形”的存在。而这种看去似乎不成“形”的“形”,往往是建立在对“敌方”子力不明显的控制和借用上,一点一线,或进或退,联合攻守的次序先后要求更较严格,不可稍有颠倒和错乱,才能达到恰如其分的取胜或成和。越是成为正和的大型排局,越多呈现“烂棋”似的残局,越是把“形”建立在不是表面的图案而在攻守交错内在的关联上和控制局面的主动权上。

至于“排局”中的胜局,虽更多惊涛骇浪巉岩绝壁的布置,但唯在于以之衬托杀着,而杀着的构成总不外由简单的连照杀和隔照杀组成“复形”,如果能在排演的局势中不为假象所眩惑,掌握要领,见头知尾,临局中杀着现前时,自然胸有成竹,眼无遁形,更是残局里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和方法去学习。

从中局进入残局,首先重要的是“审形”。“审形”是根据双方子力的数量、质量、占据的位置,决定宜于取胜或谋和的总方针之下,估计那(哪)一些形将会出现。例如,设想有可能形成“三子归边”的攻势或落实到马、炮、双兵对付双马、兵的局面以及其它例胜、例和的定式等等。原则是有利于己方的“形”应昼促其实现,不利于己方的“形”应尽量予以避免;反之,利于“敌方”的随时要给以限制使其不能顺利成“形”,称之为“限形”;或消灭拼兑其主要子力,抢占重要点线,使其不能成“形”,称之为“破形”或“捣形”。

当然,从设想组成有利于己方的“形”,以至于对“敌方”随时给以“限形”、“破形”或“捣形”的压力,未必能如愿以偿成为现实,但必须有 这样一个大体的轮廓作为调动子力进行“组形”的悬鹄。实际上要求能够实现近似的“形”取得相对的控制权就算初步成功。甚至由于遭到干扰完全没有实现,而对方为此付出了相当代价,以致影响其它方面暴露了弱点,造成有隙可乘之机,产生了另一种有利之“形”,等同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残局中最吃紧,也是最吃力的一段工夫,也就是“组形”的过程。

在审度形势着手进攻或防卫时,要善于“选点”,即须分别轻重缓急选择攻守上的要点所在。例如,就攻的一面来说,对准残缺士、相进行打击,对准避背重滞的子力进行封锁,对准来不及掩护的兵(卒)及时消灭;而就守的一面说,如何调整残缺士、相免受打击,如何疏通避背重滞的子力免受封锁,如何对来不及掩护的兵(卒)预为之计相机交换,乃至一点一线凡关系全局的局势的消长胜负攸关的就是在所必争。因为总的方针上认为宜攻,不等于随处都可以进攻,而是攻其所必救;认为宜守,不等于随处都需要守,而是守其所当急。如果选点不当,轻重倒置,不仅徒劳无功,甚至要招致形势的逆转。

“审形”和“选点”是残局开始时必须具备的指导思想。虽然有些较复杂较不习见或过于平淡疏松的局面,理想的“形”和“点”一时难以作出决定,但总得有个近似的设想才便于行子运思进行战斗。必不得已,有时可就不碍于大局的子力作一些无关胜负的探手,走一些“游着”、“停着”等看对方如何应对再作定夺,这也是必须知道的。

经过“审形”“选点”,作大体上的规划,“组形”由此开始。“组形”是“形”还没有形成,须要通过各种手段和一定的步骤,达成所要求的对全局胜负具有决定意义的“形”的。这首先要把由于通过中局战斗尚未能决定胜负,而必然要产生的一些不利于最后决战的偏向缺点,分别轻重缓急予以调整。此如(例如)子力暌隔的使之通连,散漫的使之集中,僻背的使之开扬,重滞的使之疏畅,在进退配合上尽量减少顶撞,避免重复,每一个子力的开动取舍,绝不要孤立起来作决定,而是要看对全局的关系亦即对于整体配合的影响如何作为衡量。如果对全局有利,虽轻必取;反之,如果对全局有损,虽重必舍。务使全部子力取得协调,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一波才动万波随”,无论如何进退攻守都要成为整体的统一行动。

又必须知道,所谓调整是在战斗中进行的,一方所要摆脱的恰是另一方所要实现的。针对新的有情况,必须随时作新的“审形”和新的“选点”,万不可 “胶柱鼓瑟”,执一不变。所谓有待于组成的“形”虽特指具有决定全局胜负的“形”而言,但在调整的同时,局部战斗中也有在所必争的适于局部运用的“形”,由此自“形”生“形”,以便于自小“形”发展为大“形”。而在“形”的考虑上,必须把对方陷于重复、顶撞、僻背的子力作为“形”的组成部分计算在内,尽量加以利用。这样,“审形”“选点”的承接变换,大“形”小“形”的连接转化,敌“形”我“形”的正反使用,以至最后所要求的具有决定全局胜负意义的“形”的完成,无不是辩证法的体现和运用了。

调整是为了进行战斗的,虽然离不开战斗,但重点在于调整;当敌方当敌方暴露了如子力顶撞、重复、分散、僻背等等情况时,那怕是较小的缺点就应该看作是战斗开始,虽然仍有调整,但重点在战斗了。在边调整边战斗,进至边战斗边调整的过程中,最要注意次要子力――将(帅)、士、相、兵(卒)的运用。因为如前指出,由于残局中的子力减少了,枰场上可以活动的幅度加宽了,它们有可能而且有必要积极参与战斗;但另一方面,将(帅)、士不出九宫,相不能渡河,兵(卒)的矩行短步,拘限于自身的规定又最易于遭受凌逼和伤亡。因而主要子力――车、马、炮等和次要子力的关系是既要配合适当又要掩护及时。而车的冲杀,炮的轰击,马的腾跃,不得不受次要子力的影响,随之相对地变质变量,刚健之中保持柔韧,急进之际时见舒徐,这在己方是属于调整的中心环节,而敌方则是注视攻击的对象。

基于这一特征,表现在残局战术上,有所谓“缠着”,软硬兼施,使之不易脱身;“扰着”,东敲西击,使之顾此失彼;急攻中“补”一手,不忘照顾弱点,使其无隙可乘;匆忙中“停一着”,为了蓄力待发,使其自出破绽。车、马、炮的近逼遥控,旁出侧击,明纵暗夺,种种作略,随时都有关于将(帅)的密密运筹,兵(卒)的步步推移,翩翩士行,款款相飞。由于这一点关系于残局的修养至为重要,本文不止一次提出,至于如何作到刚柔相济,紧缓合拍,乘除较量,措置得当,运用微妙处须自实践中心领神会,有非言语所能尽的了。残局中习用的手法,当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缠、扰、补、停”等,只是几种手法较为突出,有所区别于中局、布局。

由调整而进入战斗,随着战斗情况的变化不断地移步换形,从局部的形逐渐扩大成为全局的形,每一个形都应看作整个战斗过程中的一个临时假设的凝点,作为以下战斗的先行条件。到全部子力都辐辏于所要求的总换攻防目标之下,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对全局胜负具有了控制或反控制的决定作用时,“组形”活动即告一段落。“展形”开始。

“展形”是依据所组成的条件已具备的形,展开决定性的战斗。或发动总攻,擒拿将帅;或围歼剿绝,消灭有生力量;或根绝对方取胜的可能,稳定和局。关于这些问题,“排局”可以说是最好的范例。因为每一种“排局”等同于已组成的形,而排局的着法即属于展形。展形中所用的战术,基本上同于如前组形中所述。所不同处是,选择取舍上不似组形阶段多余地,行子的次序先后要求更较严格。

应当注意的几点是:

(一)展形的第一枪必须具有带动全局的领先作用。如果条件尚未成熟,轻于发动,或条件虽已成熟但选点不当,往往招致相反的结果。

(二)展形虽是接近结束的尾盘决战,由于将(帅)、士、相、兵(卒)的配合关系,仍然要掌握好残局所特有的紧缓相间的行子节奏,

(三)随着形的展开,当然子力的位置有所变动,形的格样时有更改,但子力的配合应当是越来越趋于协调一致,制约关系越来越紧凑,对敌方的压力越来越大,就证明所组成的形的正确并获得合理使用。反之,如整体子力在目的尚未达到之前,中间发生了重复、顶撞、散漫、重滞、甚至发生相反的倾向,那么,不是展形的程序发生错误,便是原来组成的形未必理想。这要察觉得早,挽回得快,在展形中又须重新选点组形,争取在均势中取胜,劣势中求和。

(四)例胜例和定式越接近出现了,有利的定式应当促其实现,使局势越趋于简化更有利于巩固成果;不利的定式应当尽量避免,使局面保持多变以免落入对方意图,这在前面也曾累经提及,不烦多赘。

(五)运用杀着必须实事求是,要求稳、准、狠。纵然有可能出现妙杀绝杀之类的精采场面,也是“桃李不言,自成蹊径”,行乎不得不行而已。万不可逞奇弄巧,故弄玄虚,以至发生意外的变化。

中局中的残局

一般讲来,残局是出现在中局阶段之后的。但在进入中局,有时由于形势所迫,双方很快就把冲杀猛悍的双车兑掉,因而产生了难以速战速决的局面,而将(帅)、士、相、兵(卒)在战斗中立即上升到重要地位,必须倍加注意地运用,也是屡见不鲜的事。这样,尽管从着法的数量尚少和紧接着布局的关系仍应属于中局,但大体上已呈现了残局景色,如前所指出的有关残局战略战术的理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曾说到残局中有布局,而这种情况则是中局中有残局了。顺便指出,对临局是有裨益的。

 


战术在残局中的地位

残局所着重的应当在战术。残局中的战略位置应当次于战术的。

残局的核心概念――“形”

历来有关残局的资料和著作多以属于片段性的经验记录,尚少通体一贯的论著。作为初步提法,我们试图用“形”这一深入浅出的概念,对残局战术问题作一较有系统的说明。“九曲穿珠”,“掘井逢源”,千变万化的战术不难以“形”的意义作导线,执简驭繁地把它贯穿起来的。

“形” ――整体原则的体现

决定一局的胜负,不能单靠个别子力的随意行动而主要在于所有子力能否在攻防需要上配合得适当。

子力通过组织,配合得恰到好处,必然呈为一定的“形”。“形”是有格局规律的,可以识别作为构思行子的依据的。随着战斗的推移,由较小的局部的形,逐渐发展成较大的关系全局的形。它的形成是由整体原则出发,调动各种子力辐辏于一定的攻防目标之下,达到相互配合,各起作用,统一行动的战斗组合,具备了这样条件的“形”,对全局胜负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先后手――整体原则--“形”

争“先手”就是要取得局面的主动权。

衡量“先后手”的价值标准,主要看所开动子力是否符合于“整体原则”以为断。

如何明确全局的局部的关系呢?如何体现整体原则呢?必然要落脚到一定的“形”,才有格局可指,规律可寻,得失可言。撇开了具体的“形”作为依据,就失去了战术中的物质基础,所谓“先后手”,所谓“整体原则”只能空泛的不起实际作用的抽象概念而已。

通过对形的积累和学会对“形”的灵活运用,由之而懂得在临局中怎样适应攻防的需要而“组形”、“展形”,结合具体的“形”掌握“整体原则”,进而辨别先后手争取主动,便易于抓住战术的中心,深刻体会“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的高级战术的意义。

“形” 在残局阶段更应受到重视

不难了解,我们提出的“形”作为战术中心概念的理论,说明有关象棋战斗中的战术问题,它的适用范围并不限于残局。

由于残局阶段所具有不同于布局、中局的特点,更有对于“形”的问题特加强调的必要。

从习见于说明残局中双方形势的口头语上看,大多以枚举子力的名称数量作强弱对比的,“车、炮、兵对车、马、卒,差不多”;或“或双车兵对车、炮全士象,可能和”,等等。大不同于布局、中局中的局有定名,名有定形,以“形”表示全局结构的重点所在。这种自发性的重视各别子力的倾向,也证明了由于残局中子力的流动多态,“形”不像在布局、中局中那样易于形成易于把握。

完整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只能是让个体子力的进退去留,服从于整体子力的组织行动,即必须以有利于“形”的组成和展开为依旧(据)。这一原则贯通于象棋每局棋的从头到尾的全部战斗,绝不因为进入残局有丝毫动摇,反而更应该重视。所不同于布局、中局的唯在于个体服从整体的原则如何结合残局的特征实现“组形”、“展形”而已。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6:39

“形”的分析


--------------------------------------------------------------------------------

  残局中的“形”,一般说来是以双方或一方的作战子力――车、马、炮、兵,包括帅(将)在内,围绕着以士、相的残全有无为中心,所形成的对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形态。

为方便起见,我们的说明将以“例胜例和的定式”为基本内容。虽然中局的“形”绝不限于此,必须从这里说起。依此分类,约如下表:


 
基形
 复形
 
胜形
 和形
 胜形
 和形
 
正形
 变形
 正形
 变形
 正形
 变形
 正形
 变形
 

“基形”是最基本的“形”,也是最简单的“形”。“复形”是以“基形”为基础的复制,作战子力在两种心上的“形”。“胜形”是“形”可胜,“和形”是“形”可和,勿庸赘言。“正形”是子力可以胜或和而组成的“胜形”、“和形”。“变形”是子力不当胜或和,而以 “形”的优劣成为胜或和。

“基形”的情况有二:

一、每个作战子力――车、马、炮、兵等单独对将(帅)的胜、和关系:

车――将(帅)――胜――“形”是帅(将)占中线照杀(另有其它的“形”,困杀)。

马――将(帅)――胜――“形”是帅(将)占中线马据禁点,困杀(另有其它的“形”)。

炮――将(帅)――和(无士,不能成形)。

兵――将(帅)――胜――“形”是帅(将)占中线,兵占中宫,困杀(另有其它的“形”)。

二、每个作战子力――车、马、炮、兵等单独对士、象残全的胜、和关系(就正形而论):

车――将(帅)士、象全――和;士相缺一,胜。

马――将(帅)单士――胜;余和。

炮(配士)――单双士、单象――胜;余和。

兵――均和。

这是一些常识。但须指出的是纵然最简单的一些胜、和关系,而有关子力都须占据一定的点和线,都须经过配合成为适当的有规律可指的“形”。而理论上的说明又必须以此为起点,正有似于其它科学必须以不待推证的一些简明的概念作为说明的起点一样。又应指出,从“基形”中不难看出,凡成为“形”的都参加有作战子力――车、马、炮、兵等的活动,也就是说没有作战子力等参加便无所谓“形”。又作战子力中的炮必须配备士,引伸的说也就是炮必须配备其它子力才能形成“形”,这些是例外并且只有这些例外。除此,就都是“形”所笼罩的战场了。

现在以车对士、象全的关系为例作具体说明。仅就子力而言,只能说当和,不能说必和。必须如图1>>>(图形采用XQF棋谱文件形式,请下载后用XQStudio打开--摘录者注;下同)所组成的等同类形,士、象圆活既能适于保卫将(帅),将(帅)活动又不影响士、象,回互支援使车对士、象、将(帅)绝难实现全面控制,才能成为真正的“和形”--“基形”中的“和形”的“正形”之一。反之,等同的子力,由于配合的“形”不符合于如上的条件,可和变为可胜,即成为变形的胜,胜的变形了。如图2>>又如图3>>。

应当注意的几点是:(一)图2、图3所共同的是帅、士、相的位置不正常;(二)最后都被逼成“菱角士形”受到将的牵制;(三)车的进退转移,旁敲侧击,以及将的配合行动都是围绕着以促成这个“菱角士形”的出现为其目标。此形既成,全部士、相和将(帅)的回互作用即陷于瘫痪,难免要被各个击破。单车破全士相的变形尚有种种,但基本规律都是这样的,举一反三,即小见大,“形”的精神和其在战术上重要性,应当是“呼之欲出”了。

“复形”是以“基形”为基础所引生的较复杂的“形”。情况也有二:

(一)一方仅有士、相、将(帅),另一方具有两个以上的作战子力(车、马、炮、兵等);(二)双方各具有一个以上的作战子力。同样有胜、和、正、变各“形”。对于“形”的体现更较明显,所要求的统一性和规律性更较严肃,所需要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技术水平较高,就不是如“基形”那样简单而易于掌握了。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一、一方仅有士、相、将(帅),另一方具有两个以上的作战子力的“复形”。

例如炮、兵没有士相是不能胜士、相全的,正和无疑。但“变形”中有可以胜的,如图4>>其间运筹和另外一个“形”如图5>>所示,没有士相配伍的炮、低卒难胜单相、帅处底处的定式有关。所要掌握的规律是在用卒吃掉一相一士后,炮的后退,卒的前进,炮、卒联合取士,都要来得及阻止右相的左移出现和形。

以炮、兵、士、相对士象全为例,如图6>>是可以胜的。应注意的几点是:(一)因为炮士胜双士是定式,黑不得不避开红兵的换取双象,使双象的联络和拱卫作用逐渐失灵;(二)帅和兵须分左右,各控一面,帅位须对准扬士的一线上;(三)炮主要控制中线,然后针对情况,进退敲击,逼令对方形成不利的“菱角士形”或士、象的的损失。炮、卒对全士相的关系,变化甚多。陈廉庸著有《炮卒专集》一书,取材丰富,论列周详。而如上规律,实即其统驭群局的纲领所在,希勿等闲读过。

二、双方各具有一个以上的作战子力的“复形”。

在双方没有士相,以单车对车、炮的局面,单车方面如占定中线,一般属于正和形。但如图7<<,仅仅由于将的位置一线之差,成为变形,红先胜。

子力配合成为“形”,必有规律可寻。不同的“形”就是不同规律的体现。规律和“形”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所谓熟悉了某种“形”,实际上等于说熟悉了某种规律。“复形”是比“基形”较为复杂的“形”,所具有的规律自然较复杂而更须要用心去掌握。否则临局时“形”虽然(出)现(在面)前了,只会当面错过。为了更明确这一点,再举单车对马、双士为例,发如图8<<

胜局的结束必是杀着的出现。杀着有“困杀”和“照杀”。“照杀”中的“连照杀”和“隔照杀”所表现的“形”的规律性更较明显。如图9<<属于“连照杀”。如图10<<属于“隔照杀”。以上两图都属于就子力黑占优;红是以“形”优占胜的。属于“胜形”中的“变形”。

等同的作战子力--车、马、炮、兵等--由于子力的位置不同和士、相残全有无所产生的胜、和、正变各形往往不限于一种,多样反而是习见的。以单车、士对车兵为例,如图11<<是正和形。但如果把红车摆在另外位置如图12<<,则成为“变形”的“胜形”。又如图13<<只就上图添了一士便成为正胜形。又试变换卒的位置如图14<<则成另一正胜形。以上两图,黑的获胜都在于邀兑了车,以将牵住了帅、士,和卒起了配合作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为民避免兑车的恶手,应当采取的和形最好如图15<<。任其兑车,士不受牵帅可自由上下。再如图16<<,也是单车、士对单车、卒习见的“形”,只是各添了一只象(相)。如果把前形的黑士布置在右角上如图17<<则成为和局。由上一段着法可以看出,红方最主要的是车要守定中线,打将跟卒极有分寸,绝不贪士,利用作障碍物使黑方的将有气无力难以露面。和局。单车、士对单车、卒的正形变形,详为论列,尚不止此。但读者不要为此感到惶惑。如前指出,“形”是有规律的,是可以掌握的。尽管有多样变化,但中心环节唯在于卒、将所占的位置是否对帅、士具有控制力。双方子力的行动,胜、和、攻、防的机制,全以此点为依旧。明确了这一点,自然智珠有握,对已见或未见的形态就能自具炉锤,临机处理,不致迷失方向。

从例胜、例和定式中的“复形”再向前展望,到了残局阶段的战野,同样有许多习见的必须知道的适用于攻防的“形”。错综复杂的情况更可以想见。例如具有士、相的马、炮、双兵,对马、炮、士、象全是可以胜的;但必须彼此子力互相制约在一定的“形”上。而这样的“形”更是多样化,息息相关于一些“例胜例和的定式”,山上水,水上山,形外有形,形内套形,更需要熟练的技巧,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书着眼于残局理论的建立,不同于历来大多是偏向于技巧性的残局著作,目的在于从理论上能起到提高临局水平的作用。对于残局有关问题,都从理论结合实际出发,以新的观点作了较有系统的说明。

残局不同于布局、中局的是子数减少了,而每一个子力的活动幅度则随之增大;在布局、中局的战斗中居于次要地位的帅(将)、士、相、兵(卒)等,由于主要子力拼兑伤亡,进入残局依次上升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因而无论战略战术残局都具有异乎布局、中局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因为残局所要完成的是最后的战斗任务,必须结合逼迫结束的特定形势,重视各子力相互间的配合和由此产生的对于敌方的制约关系即所谓“形”的问题――包括有审形、组形、展形、捣形、限形,一系列有关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7:33

残局的含义及其特征


--------------------------------------------------------------------------------

以微弱不全的子力,进行将近结束的尾盘决战,这是“残局”命名的所由来。

其特征是:

――双方形式,依然攻守交错互有短长,取胜守和彼此都有可能。(压倒优势的局面,其实质属于中局,不能算作残局。)

――子力减少,枰场相对加宽,子力的性能更多充分发挥的机会。

――子力位置和配合,必须或多或少地加以调整。

――残局的进程是比较舒缓曲折的。

――各种子力起了不同的变化:“马”少了绊脚,进攻性增强了;“炮”少了架子,进攻性削弱了;不宜轻动的“帅(将)、士、相(象)”逐渐在战场上活跃起来了,“兵(卒)”的比重升级,几乎成为一时的“天之骄子”,“车”的勇猛迅速,为了和较弱的子力取得协调,有时不得不表现为柔劲潜运,“刚健含婀娜”的姿态,一般的例胜例和的定式频繁出现。

以上这些特征是残局的战略战术所依据的客观基础。

 

残局的战略


--------------------------------------------------------------------------------

决定战略的时刻

关于残局的战略决定和应有的准备工作,绝不能等待残局已经开始――那已经太迟了――而应当在中局及时部署;特别在中残局交界由中局快要进入残局的时刻,必须预为之计,对即将到来的残局局面要有个大体的估计和规划。

胎息于中局为残局作准备的工夫,可以说是残局中的布局,战术中的战略,是对一个棋手关于棋艺火候深浅的考验之一,不懂这一点,不但走不好残局,也绝走不好中局。

总的战略方针

总的战略方针为:(1)优则图胜;(2);(3)均势则应立足于不败之地,创造战机。

战略方针是依据实际形势而决定的。

形势变,方针也要变,这叫做战略转换。

方针上决定了“优则图胜”需要攻不忘守,戒骄戒躁,稳步巩固优势;决定“劣则谋和”,又应不屈不怯,奋力争取上游;均势中创造战机,切记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因势利用、谨慎从事。这是在掌握战略上必须有警觉和修养。

关于局面优劣的衡量

中局进入残局的开始,一时所呈现的优劣是相对的,乘除抵销的结果,差距绝不很大,甚至是不明显的。如果一方以利于绝对优势,而另一方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那应当属于中局的结束,不属于残局了。而如何掌握残局具有的特征,从不明显的微细差距处辨别强弱优劣,确定“图胜”或“谋和”的方针,运用相应的手法扩大优势,脱卸劣势,正是残局的任务,也是想下好残局所必须具备的本领。绝非仅仅熟悉一些例胜例和的定式――如“一马擒孤士”、“单炮破双士”之类――虽说是必须知道的东西――就说得上会走残局。

“例胜例和定式”与战略决定

例胜例和的定式是临局应有起码的知识。

必须熟悉这些定式的正着、变着以及定式的相互关系,对结局的胜负或成和的估计才不至茫然无所依据。

进攻是主要的

残局具有不同于中局的特征。它的进攻,不是紧锣密鼓烟硝弥漫如中局中的猛冲猛打,而是迂回曲折,柔劲潜运,寸积铢累,涓滴不遗地争取胜利。过分用强,冒失进攻,同样会使优劣逆转的。

 


本篇以象棋为吾先民示吾人以战斗精神训练的娱乐。战斗必有主体,故先之以《战员的分析》,以明棋子之使用;战斗必有阵地,故次之以《视察战场》,以明棋盘之险阻;据战场以为战斗,必有其适应之方式,故次之以《阵形研究》,以明局势之要略;局势贵争主动,故次之以《象棋点睛》,以明先后手之大意;为使读者于前诸例得一整体之观念,故又次之以《和盘托出》,示全局之例证;对局不能无规则,胜负不可无标准,故又次之以《战时公约》示争必由其道;而以《象棋之阶段及其进修方法》终焉。凡可言者,略尽于此。

言者可尽,不言者不可尽;言者可传,不言者不可传也。桓公读书堂上,?轮(人名)谓为古人糟粕;越女午剑,谓忽有所得,无所从受;施定施(清代围棋国手)从梁魏今学弈,顿悟于山行泉水之间。凡此皆神契默会,不拘形迹者也。

余(贾题韬)年十四肄业于太原中学,即嗜象棋,遇有山东赵德先生为论通盘大意,约半载尽其蕴,暑期告别,谓之(贾题韬)曰:“子于艺虽得其大要,然仍囿于规矩,而未能游神于外也。子其置子之棋,放子之心,忘子之所得,以旷逸其胸襟,将必有自得者”。

家故近山,归而日与牧者游,悠悠林泉,时经月余,比返校与赵先生对局,自觉有行云流水之致,而较前竟猛进二先。乃笑谓予曰:“金蝉脱壳矣,此后向上境界,好自为之,年事日长,学问日进,涵养日纯,由绚烂而平淡,退尽火气,国工可期也”。

余每举此以告学者,夫大匠能与人与规矩,不能与人以巧,斯篇之作亦规矩耳,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8:38

            ----贾题韬 一九四一年著《象棋指归》

 

统前所言,其所以制胜者非止一端,而精要不外乎争“先手”与“后手”而已。局势者,象棋之中心。先后手者,局势之灵魂也。

先手为主动的,制人而不制于人;后手为被动的,制于人而不能制人。先手关联之点多,其得益为全局之总较,后手关联之点少,其得益为局部之所得。先手为活句,攻守兼施,一着不作一着用;后手为死句,攻守偏至,一着只作一着用。

先手有二:一、先中先,先手之中藏先手。后手亦有二:一、先中后,先手之中藏后手。二、后中后,后手之中藏后手。兹举一例说明之:

1. 炮二平五  炮8平5  2.  马二进三  马8进7

3. 车一进一  车9平8  4.  车一平六  车8进6 

5. 车六进七  马2进1  6.  车九进一   炮2进7

7. 炮八进五  车8退4  8.  车六平三   车1平2

9. 炮八平三  象7进9  10. 炮五进四   士6进5

11. 炮三平一 车8退2  12. 车九平二   车8平6

13. 车三平二。

(1)着炮二平五,为先中先,控制中路,主动既操之我手,此后车马辐辏,无不借此发挥其威力。

(1)着炮8平5为后中先,对方如打当头兵,则士6进5后,车马均可先出,转后手为先手,否则同一布置,针锋相对,亦令无隙可乘。

(4)着车8进6为先中后,意在吃兵、压马,然左翼已受控制,全局中心在彼而不在此,攻非其时,反落后手。

(5)着车六进七,为先中先,逼马跃边,封其侧翼,塞断咽喉,占定要道,试与前着(即车8进6)比较观之,先后之义自明。

(6)着炮2进7,为先中后,虽偏得一子,此后全成被动,临局得子得先固好,如不可兼,则宁舍子不失先。失先即败,失子未必败也。

(9)着炮八进五,为先中先,此后全成主动,胜算定矣。

(10)着士6进5,为后中后,应当头炮打将,既属后手,而又生出让对方打相、闷车之紧着,任其宰割,又藏有后手也。

先中先与后中后易知,后中先与先中后较为难辨,以其似是而非,在嫌介疑惑之间,苟能权衡无失,即可谓得象棋“三昧”。

战员之驱使,战场之选择,阵形之运用,无论其为动、为静、为进、为退、为取、为去、为攻、为守,均必以争先手争主动为原则,取得主动者胜,居于被动者败,必然之数也。前为画龙点睛之喻,战员犹龙之细胞,战场犹龙之骨骼,阵形犹龙之躯干,先后手者,龙之睛也,得之即云行雨施,变化自如,非复笔端上物矣。

如画龙未成,或成而不肖,便欲点睛,希图腾达者,其?(“焰”之右,加上“欠”字)然于羽毛尚未丰满,恐不免于颠覆之患,勿怪术之不灵,谓尚另有不传之秘也。抚怀沧桑,长安棋局,心之忧矣,不觉惘然。

 

           

                    阵形研究--局势 

金戈铁马,布置枰间,因地理之便,审敌我之情,为联合的行动而以决胜负者:曰局势。局势者,阵形也。至此,个别之战员化而为全体,分段之点线化而为全面,各泯香色,同入洪炉,一经熔裁,莫不呈化学新奇之态而异其性质。车之至重,可轻如鸿毛;兵之至微,可重如泰山;一相之飞,可撑半壁;一将之闲,可定全局。点线交错,远近推移,轻重取舍,因势而异。举各部门之装置配备,悉奔凑于整个机括之下,而决定其退焉、进焉、攻焉、守焉,此实象棋中心之所在,而不可不明其大凡者也。

局势之研究应分三部:一、布局--为战争之预备阶段,重在阴阳向背。二、中局--为战争之接触阶段,重在进退移换。三、残局--为战争之结束阶段,重在调度杀和。阴阳向背者,分强弱于机先;进退移换者,决攻守于已形;调度杀和者,定胜负于最后。不知布局,不足语战略;不知中局,不足语战术;不知残局,不足语战斗;三者缺一焉,不能善其事也。今先言布局,其基本方式如下:

(一)、当头炮局、屏风马局。  

着法:炮二平五 马8进7 马二进三 卒3进1 马八进七 马2进3 (先手为当头炮局,后手为屏风马局,以下仿此。)

优点:当头炮局,集全体战员于主力线上,以雷霆万钧之力,为中央突破之计,先发制人,莫过于此。屏风马局,配备允当,全局各子均在可攻可守之间,无或轻或重之弊。前卫线为其火网,诱敌深入最富磁性,每使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

缺点:当头炮局,相失联络,兵易伤亡,前局受挫,残局鲜有不败者。屏风马局,炮为马所间隔,主力线上之活动,有嫌迟滞。

(二)、先锋马局、单提马局

着法:兵三进一 卒3进1 马二进三 马2进3 马三进四 马8进9

优点:先锋马局,抢先跃马,临河观变,或静以碍其前哨线之布置,或动以为车、炮之先导。单提马局,全部机构重在保兵,前局蓄其全力,示以不胜,而图残局之可胜。

缺点:二局均属主力线脆弱,忌当头炮之中央突破。

(三)、偏锋炮局、担子炮局。

着法:炮二平六 象3进5 马二进三 卒9进1 车一平二 卒9进1 兵一进一 车9进5 马八进九 马8进9 相七进五 马2进1 士六进五 士4进5 (首着有炮二平七者、第九着有马八进七者,性质相同,无另为一类之必要。)

优点:偏锋炮局,以侧翼线为其主力线,深蓄炮力,密布火网,偏功之师,最称猛烈。担子炮局,以静制动,以炮为守,以马为攻,以迂回线为其主力线,侧击之用,别具逸致。

(四)、巡河炮局、缠角马局。

着法:炮二进二 象7进5 马二进三 马8进6 兵七进一 马2进4

优点:巡河炮局,借闪击以抢先布置,巩固前哨,遥应主力。缠角马局,以相口为马之据点,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妙用甚多。

缺点:巡河炮局,缺乏正面的攻击精神,布置线虚弱,相、马易受牵制。缠角马局,在未达到据点之前,最碍布置。

上列各局,惟当头炮局、屏风马、单提马三者得局势之正,其余均系一偏之用。然长短互见,彼此相济,皆须识其大意,庶可临机应变。总之,凡布局运子,能发挥其优点者,即为阳、为向;反之为阴、为背;为前者胜,为后者败,毫厘千里,知机其神。执笔至此,忽忆及乾嘉间,象棋国手周廷梅 ,因入蜀采木,游鱼腹浦,观武侯八阵图遗迹,顿悟弈理故事。今之所言,非出有意,而汇类基本方式之数,竟恰符八阵,且撰稿亦在蜀中,虽出偶然,亦云巧合,我思古人,能无永怀。虽然,即武侯之八阵而悟象棋之理,周子之独也,即象棋之八阵而追踪周子之艺,今人之所易也,读者其细玩之。继言中局:

中局为紧接布局而入于战争进行的阶段,其要略有三:

(一)、须审彼此局势之强弱优劣,决定进攻与退守。例如,占先当头炮局,对方应以单提马、担子炮局,则宜由主力线进攻,以其中路虚弱也。如应以屏风马、巡河炮局,则宜主力线现侧翼线同时进攻,以其中路之布置较强也。又如屏风马之火网在前卫线,偏锋炮之火网在侧翼线,此等地带,当敌人布置未峻之前,固不妨探杆小试,借草占风。若其行势已成,即应退守要点以观其变,不得轻撄其锋。

(二)、须视攻守之情势,随时转换阵形。例如当头炮局由主力线进攻而致胜者无论矣;如或遇阻,或移为偏锋炮由侧翼进攻,可移为担子炮易攻为守,可移为屏风马以图腾挪。又如先锋马局,敌方主力线虚弱者,可移作当头炮局;侧翼线虚弱者,可移作偏锋炮局。此局势错综之用也。

(三)、须参酌实力大小及局势关系而换子。兑换价值之合算与否,此固以实力大小为前提,例如以炮易马、以车易炮者失,以炮易炮、以车易车、推而凡以类易者可相抵。然不可不知局势之关系者,例如单提马局,以边马方面之炮为重要;屏风马局,以兵进于相口方面之炮为重要(输入者按:贾题韬写此书时,尚于黑先红后时期,相口为屏风马之相口也,必要说明。其余仿此。);缠角马局以进于相口之马及无马方之炮为重要;担子炮局,以车为重要;若轻与兑换必致影响全局,不得以个别单位之实力为比较也。以轻易重,斯为得之。

中局要略,皆自前论基本局势者引伸而来,使于前者会其要旨,举一反三,此不难迎刃而解。继言残局:

中局会战,胜负已判然者,战事即告结束。若杀伤相当,强弱甚微,三五凋零,平分战场,势须另行部署,再一决之,是谓残局,其要略有二:

(一)须知杀、和定法。残局为最后之决斗,故杀须定杀,和须定和。例如,单车破士相全,破双相、马,破双士马等;单炮制孤士,制孤象等,何者可杀,何者可和,皆有一定之例,虽有作者,莫能或易。必析其理而明其故。庶几成竹在胸,前乎残局之攻杀,有所准绳;终乎残局之决赛,不至功成垂败也。

(二)须得调度之宜。残局之易在子少,残局之难在路多。路多,则每子之活动范围加大,筹算不易准确,而强弱势微,稍纵即逝,倘有失着,每难挽回。故一点一线,必较尽辎铢,一先一后,必析入微茫;彼此相持也,以闲着待之,无懈可击也,以扰着乱之;攻不忘其所守,守不忘其所攻,动静以时,轻重勿失。凡此者,皆调度之宜,非仅残局为然,而以残局为尤要。

相传僧繇画龙,人有点其睛者,破壁飞去。自《战员的分析》至此画龙告终,鳞爪毕现矣,继此更一言点睛之术。

 

                                    视察战场--棋盘
既为战员分析矣,继此应一视察战场。棋盘者,战场也,俯视江山,方寸万里。纵路九、横路十者,战员所由以进退之线;纵横交错,位凡九十者,乃所据以攻守之点也。棋子既各异其性能,点线复不同其方所,是其布局运子进退取舍必有配置之宜,或有不当,非贲事即失效,虽有悍将练卒,犹走骐骥于墙茨之上,斗猛虎于泥淖之中,不惟不能施其技,且见其自困而毙矣。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必胜,不知此而用战必败。”又曰:“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也。”夫棋亦然。关于此点,历来棋谱向未道及,惟操子较久,技术较高者,乃心知其意,观其各子布置之地位,即可知其艺术之高下。

今将棋盘点线利害之要,分别列表说明,试闭目以思,点识其形,临枰观局。将有庖丁解牛之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0楼
心悦诚服 发表于:2009/3/16 13:39:23

表一

纵线 线目 名称 要略
四、五、六 路
 主力线 咽喉要道,直接威胁将帅,宜先手占定,妥为戒备。
二、三、七、八路
 侧翼线 调遣要道,应使通畅无阻,以便进退与布置。
一、九 路
 迂回线 侧击要道,迂回包围,使主力与侧翼受微妙之牵掣。
横线 线目 名称 要略
一 路 后卫线 蓄势之地,宜于深藏诸子,留为后用,忌敌车、炮联合袭击。
二 路 生命线 腹心之地,险奥杀着多伏于此,宜谨防护。
三 路 布置线 布置之地,宜令诸子取得联络,彼此相倚成势。
四 路 前卫线 防护要地,敌弱我强时,应据以待变。
五 路 前哨线 巡察界地,阻敌前进以窥动静。
说明 1、此表系依棋盘之半面(己方)而言,以彼例此,理无二致。
2、线目数号,横线系底线依次及于河界,纵线则由右依次及左。
 


表二

界内据点 点位 要略
三·一;七·一;一·三;九·三
三·五;七·五;四·一;六·一
 车、马、炮均宜据之,除“四·一;六·一”两点外,其余尤宜马之占据。
二·四;八·四 车、炮宜据之,为守护要点。
四·三;六·三 马、炮宜据之,守之用多,攻之用少。
五·三;五·五 炮宜据之,遥制中线。
二·五;八·五 车宜据之,以窥动静。
界外据点 点位 要略
二·七;八·七;二·九;四·九;六·九;八·九 车、马、炮均宜据之,尤以“四·九;六·九”乃咽喉之地,为主力线上攻守所必争。
四·七;六·七; 车、马宜据之,控制士、相,威胁将帅。
四·六;六·六; 马宜据之,破相,踏马,并伏卧槽挂角之用。
五·六;五·七;二·八;八·八;二·十;八·十、一·十、九·十 炮宜据之,“二·八;八·八”为牵掣敌方布置线之要点,其余为高镇、底坠之用,易于明瞭。
说明 1、此表系以一方面为标准。
2、点线系纵横相交之数表示之。例如“三·一”,前数“三”,为纵线之数,后数“一”,乃横线之数。

 
据前二表,按图索骥,关于象棋战场之形势,抑可得其慨略已。虽然,此特一种静态的区划,使临局便于为布置运用之射影,非尽可胶柱于此。

对手相逢,各出机杼,“主力线”不能决者,决之于“侧翼”、“迂回”各线,而“侧翼”、“迂回”有时变而为“主力”焉,“前哨”各线,因势之强弱时为推移,攻守各点,因势之向背时有转换,而前者后、后者前、重者轻、轻者重焉,凡此者,乃战员于战场上机动的配合之结果,而阵形之研究,有不可缓者已。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2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140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