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十诀:
一、不得贪胜
二、入界宜缓(“缓”又一作“援”)
三、攻彼顾我
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须弃
七、慎勿欲速(“欲”又一作“轻”)
八、动须相应
九、彼强自保
十、我弱取和(又作“势孤取和”)
棋如人生,那是武侠小说里的噱头.不过我认为棋盘如战场,那倒是真的。孙子兵法在这里特别有用。
始第一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制胜原因取决于五大方面:道义,天时,地利,人和,法规。象棋里不需要讲究如此多,只需着重分析“地形”!下象棋时,经常会出现走错一步而全盘皆输的状况,那是因为那一步为敌人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地形,或拥堵了我方。布局阶段,讲究先出强子,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所谓衢地要塞,兵家必争是也。
孙子兵法中把战地分为九种: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自己境内作战,叫做散地;进入敌国但入境不深,叫做轻地;我军占领有利,敌军占领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往,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与多国交界的地区,先到达就可以得到天下之众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国而却入境深,经过的城邑多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一切难于行走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口狭隘,退路迂曲,敌人能以少胜我多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作战则能生存,不迅速作战就会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散地不宜作战,轻地不宜停留,争地不宜进攻,交地行军不宜间断,衢地当四面交结诸侯,重地当掠取粮物,圮地当迅速通过,围地当设制计谋,死地则应当拼死一战。
象棋中的衢地当数巡河一线,4,6肋道了。布局阶段,车就应当迅速占据这里。俗话说:“三步不出车,必然要输棋”,话虽然有点重,却没说错。如果车迟迟不出,久居散地,则极易失势。布局基本理论说:尽快出动强子,抑制对方强子的出动,注意子力的协调性和联络性。
车是三军第一强子,行动快,威力大。在布局阶段,车有威胁对方马炮,横扫兵卒,兑兵活马,支持薄弱环节,掩护己方子力,威胁对方将帅等作用,尤其应当抢占衢地要塞,或争地交地等处。简言之,就是占据兵卒线,巡河骑河线,四六肋道,象眼要塞。
马是中距离作战强子,虽然残局时威风八面,布局时却委实难行。因此马路要活,一般先居五路七路护卫宫墙,又或者先锋急行至盘头要塞,除非想以马兑中炮或象,否则就到此为止,不可孤马深入圮地,要被对方围起来,则极有可能死的很难看。马应保持灵活的出击状态,等待时机,直到有其他子力配合掩护,方可一跃而上,攻城掠地。
炮是远距离作战子力,具有遥控和联络作用。因为它的攻击缺少不了炮架, 所以在布局阶段切记:炮勿轻发!否则其威力丧失,对全局地形影响很大。炮还可以和车配合,起到封锁对方强子出动的作用。
进入中局,便是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刻了。战场上血肉横飞,众强子或吃,或兑,或攻,不亦快哉。这个阶段是全局的关键期,我认为也是最难下的时刻。面对胶着复杂的局面,我第一感觉便是头皮发麻,不知所措。然而,下好中局也是有技巧理论的。孙子兵法云:未战先算,多算取胜。中局阶段,先要思考自己有哪些棋步可走,这里需要有一定的计算广度,多想点路子。然后想每一步敌人会用什么招数对付,这是计算深度问题。最后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行棋方案。敌军的每一步,有何意图,也要仔细思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谋被采纳执行,即可去造成一种态势,用以辅佐出兵以后的行动。所谓态势,就是利用优势,灵活机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兵这,诡道也。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去诱惑他;敌人混乱,就乘机去袭击他;敌人充实,就去防备他;敌人强大,就设法躲避他;敌人恼怒,就去骚扰他;敌人卑怯,就设法骄纵他;敌人安逸,就去困扰他;敌人和睦,就去离间他。在敌人没有防备之处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突然行动,这,就是兵家取胜的诀窍。
经过对攻激烈的中局,残局一般胜负已现。但也需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兵法去取胜。所谓将,杀,后,重,闷,捞,捣,挫,剜,捉,垫,阻,塞,献,闲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视情况而采用。注意排除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注意力集中的进行思考,自然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象棋俗语
河界线】
名词。棋盘中间未画直线的空白地带称为“河界”,构成河界的两条横线即为“河界线”。
【中线】
名词。棋盘中第五条直线。是有关将、帅安危的生命线,亦为双方必争的战略要点。对局时,须力争控制该线,使之不被对方棋子侵入或牵制。
【肋道】
也称“两肋线”,名词。棋盘中的第四、第六条直线。因在中线将位左右,形似人体的两肋,故名。均为对局双方攻守的要道线,控制肋道,应以对方上士的动向为进攻目标。
【兵线】
也称“卒林”。名词。棋盘中靠近河界线的第一条横线,供双方置兵、卒。兵、卒有巩固阵地、绊马阻子的作用,已方棋子如能占据对方的兵线,就能予对方以压力和威胁。
【九宫】
也称“九宫禁区”。名词,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 米”字形方格。是将、帅、士活动的地区。如被对方车、兵占据,就易发生危险。
【局面】
术语。指对局中某一阶段双方棋子颁的状态,通常包括“ 先手”、“优势”、“平稳”、“对攻”、“复杂”、“简化” 、“均势”等。
【对局评注】
在报刊或棋谱上,对比赛中一些著名棋手的实战对局,用复盘形式加以评述,分析双方战略战术中的优劣得失,与各种攻防着法的变化,以供爱好者欣赏、借鉴、参考,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技巧。
【复盘】
也称“复局”。术语。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一般用以自学,或请高手给予指导分析。如按照棋排演,类如复盘,称“打谱”或 “研阅棋谱”。
【棋谱】
用图和文字记述棋局的书籍。按所记述的棋局排演,可参考吸收其着法,或探讨研究名手的棋艺风格。
【先手】
术语。有二义:1、也称“先走”。开局时的先走者。2、也称“得先”。棋局形势中的主动者。
【后手】
术语。有二义:1、开局时后者。2、也称“失先”、“落后”。棋局形势中的被动者。
【均势】
也称“并先”。术语。指对局中双方局势均衡,兵力相等。
【着】
术语。对局中轮到走棋的一方,把某个棋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占领其交叉点,即为走了一着。
【回合】
术语。对局中,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闲着】
也称“停着”。术语。一种适宜于对局相持阶段的着法。走子不起进攻作用,目的在于等待时机。
【强子】
术语。指车、马、炮等战斗力较强的各类子。兵、卒须视形势而定,一般以过河界的为强,在自界的为弱。
【吃子】
术语。对局中,轮到走棋的一方,把某一棋子从棋盘的这一交叉点走到另一交叉点而吃掉对方棋子,并占领后一交叉点,称为“吃子”。
【弃子】
术语。对局中,舍弃某一子,称为“弃子”。常作为一种战术。主动而有计划的弃子,可得先而占优势或攻主局。
【胜势】
术语。对局中,局势大体已定,于胜利在望一方,称为“胜势”。
【绝杀】
术语。指对局,下一着要将死,而对方又无法解救。
【入局】
术语。一般指攻入对方阵地而能构成杀局的着法。常见于中局阶段,多数为“弃子入局”。
【例胜】
术语。实用残局结尾时,攻方可以必胜守方,称为“例胜”。
【例和】
术语。实用残局结尾时,守方对攻方可以弈成必和的棋势,称为“例和”。
【巧胜】
术语。指实用残局结尾时,由于守方未能及时弈成例和的棋势,被攻方乘机取胜,称为“巧胜”。
【巧和】
术语。实用残局结尾时,守方以巧着弈和攻方,称“巧和”。
【马】
棋子名称。每方有两。局中,每着走一直一斜,可进可退,俗称“马走‘日’字”。如果在一直处有其他棋子,即不能走过去。可越过河界,属攻子类,力较强。开局时宜利用兵为其开道;中局和残局阶段,随局势的变化而有多种着法。因走法较为灵巧,且活动范围较大,故有“八面威风”之称。
【马后炮】
术语。一方的马与对方的将处于同一直线或同一横线,中间隔一步,再用炮在马后将军,称为“马后炮”。是残避或中局阶段一种颇有力量的杀着。
【卧槽马】
指进到底象前一格位置的马。既可将军,又可以抽车,是常见的一种凶着。
【炮】
棋子名称。每方有两个。对局中,在不吃子时,每一着可以直进、直退、横走,不限步数;吃子必须隔一个棋子跳吃,俗称“炮打子”。属攻子类,为长兵器。常可联系各子,遥控对方,使已方前后左右呼应连贯,易成攻势。开局着法四大类中,以炮局类为多。如中炮、过宫炮、敛炮等。开局和中局阶段的进攻变化优于马。残局阶段,双方如无士、象,则炮不如马。炮借士、象的力量可以攻守兼备:一车可胜马、双士而难胜炮、双士。
【炮架】
也称“炮台”。术语。因炮必须一个棋子跳吃对方的棋子。利用已方或对方的棋子作为所隔的子,称为“炮架”。
【空头炮】
术语。一般指直线中炮,而对方有士碍将。针对中宫主将,辅以其他子力,构成多种多样的攻势,予对方以致命打击。亦叫空心炮。
【重炮】
也称“重叠炮”。术语。指一方双炮重叠相连呼应,在同一条线上开展攻势。如与单车联用,则称单车重炮。
【车】
谢谢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