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荣华:逍遥人间一散仙
(“胡司令”,他曾一手缔造个人在国内象棋“十连霸”的伟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到现在,他依然在棋坛上活跃,但凡是棋界的闲事没有他不管的,比如为最近的“买棋”事件,他破天荒地主动和另一象棋巨擘吕钦进行电话交流,以维护象棋事业的根本利益为己任,让羊城少帅也十分感慨。)
胡荣华:逍遥人间一散仙
有句俗话,叫“知足者常乐”,用来形容胡荣华再恰当不过了。15岁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即得到全国个人冠军,从此纵横棋坛四十余载,十四次夺得全国个人冠军,其中包括“十连霸”,58岁率领上海金外滩队夺得首届象甲联赛冠军……“旷世棋王”、“胡司令”的称号对他而言名副其实;但是在棋盘之外,这位独领一代风骚的棋王却安心过着平民化的生活,颐养天年自得其乐,可算是个人间散仙。
斗尽“地主”人不老
知道胡司令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干什么吗?上周六,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内人声鼎沸,原来正在举行“斗地主”队式赛,胡荣华出任总裁判长。“斗地主”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式扑克游戏,在上海流行的打法是四个人打两副牌,三家“农民”打一“地主”。结果当天有一支队伍比赛缺人,胡荣华马上召集上海棋院副院长单霞丽、院长助理欧阳琦琳上阵“充数”,结果小试牛刀,连过两关小组出线……
从小就性格外向的胡荣华,聪明好学就不用说了,其实爱好不多,空闲时也就看看电视,年轻一点时喜欢打麻将,棋友圈中搭子不少,但近年来惟有喜欢“斗地主”。经常去北京出差的他宁愿坐晚班火车而不愿坐飞机,因为只要凑齐四个人,晚上就可以“斗地主”。在他的影响下,上海棋院象棋队、国象队个个都是此中高手。首届上海金外滩队夺冠,“斗地主”还立下汗马功劳。在上海市体育局破天荒第一次专门为一位运动员召集所有运动队开的先进事迹表彰会上,受表彰的胡荣华就对所有运动队代表“打开天窗说亮话”:“技术的东西很难临时抱佛脚,对于年轻队员来说,比赛前的心态调节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有时斗斗地主,调节一下比赛心理。”可是去年上海象棋队年轻主力发挥不佳,成绩一落千丈,中国棋院象棋部主任刘晓放就提醒胡司令:“你的年轻队员是不是玩心太重,地主斗多了不务正业了?”胡荣华马上“拨乱反正”,从此禁止年轻棋手跟着一起斗,好在胡司令在上海队里绝对是一言九鼎的,就是以前允许大家“同乐”,那也是胡荣华先说好“玩到几点钟”,到时间不管战况如何,他一声令下,立马收摊。现在紧急叫停,胡荣华和几个“领导”在休息室乐此不疲,棋手全部在训练室加班加点,毫无贪恋。
最近一个阶段,在胡荣华积极支持下,队员们开始练身体,打羽毛球,“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样子!”可是胡荣华自己,继续“脑力运动”,他对此趣解:“从饮食上就可以解释:你们喜欢吃肉,是‘食肉动物’,要加强身体锻炼,我是‘食草动物’,就算了!斗斗‘地主’就行了,‘斗地主’可以防治老年痴呆症!”这恐怕是让神经内科专家听了都要晕倒的高见。
“斗地主”充斥着胡司令的玩心,有时的他甚至像个小孩那样来点胡搅蛮缠,从而也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不过他决不会把这个当作什么赌博赚钱的工具。胡荣华说过:“我打这个从不算牌,就是纯粹的消遣,如果没这种认识,那就一点趣味都没有了!有些棋手喜欢‘锄大地’、‘砸金花’,里面还有很多人情牌,我就不喜欢。‘斗地主’这个东西有时还有教育意义,你们看!好运气永远伴随着勇于拼搏、有追求的人。”常听人说他有不同凡人的境界,“斗地主”上居然也看得出来。
一两补酒尽余欢
玩乐吃喝,是人都“逃脱”不了的享受,今年六十周岁的胡荣华对吃什么没有太大的讲究,就是酒方面,比较“好一口”,而且白酒黄酒都接受,每次还都点到为止,醺醺微醉而已。
关于酒,有个茅台的故事在圈内广泛传颂,不过有不同版本,有说是拿个人冠军时喝掉的,有说是象甲战胜广东喝掉的,有说是夺得象甲冠军后分享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所幸的是,笔者当时有幸成为分享者之一,大有为之定论的必要:
胡荣华善饮美名远扬,这瓶外界关注的酒是一次在贵阳比赛时,一位酒厂领导亲自送给他的,是几十年的陈酒,胡荣华一直没舍得喝,就是2000年他第十四次获得全国冠军,创造不可替代的神话时,他还是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首届象甲,他率领上海金外滩队在主场力克广东王老吉,两个一手栽培的小弟子孙勇征和谢靖,一个战胜许银川,一个顶和吕钦,多少年被广东压着的上海象棋扬眉吐气,胡荣华提到过开这瓶酒,一则比赛当天酒没带,而且广东诸虎同席而坐,不方便过于宣扬;二则当时就是赢了广东队,在总分上还是落后,还没有“贪欲”。没想到后来几轮,广东队有些松懈,又遭败绩,而赛前以“争取前六”为目标的上海队一下跃居领头羊,随着联赛接近尾声,老司令心动了。
但是,这时年轻队员又有些紧张的现象出现,几盘该赢的棋都被对方顶住了,眼看最后一轮客场战北京,广东还有超越上海夺冠的机会,在去北京比赛前,胡荣华拿出这瓶镇山之宝,用它使了一条“激将计”。
“看见没有?这瓶茅台是珍藏几十年的老茅台,外面出钱也买不到,我什么样场合都经历过,都没开开来喝过一口!这轮比赛我们赢了,拿冠军,就喝茅台!”才十几岁的关门弟子谢靖一扬头,调皮地问了一句:“要是输了呢?”“输了?这瓶茅台我也没脸带回去,就在北京的大街上砸了算了!”不知是不是这招起了作用,结果上海队轻松战胜北京队,夺得首届象甲联赛冠军,其中胡荣华身先士卒,三十个回合战胜北京队小将靳玉研,为冠军奖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夺冠那天晚上,胡荣华果不食言,当场开了这瓶茅台,大伙倍感珍惜地分了大半瓶,最后居然还有一点,胡荣华小心地收起,怕酒漏洒,他还按多年前的老规矩,在瓶口卷了一层塑料薄膜。在象甲颁奖仪式举行的当晚,闭幕式的晚宴上,胡荣华把这小瓶余酒拿出来,当着天下群雄的面“最后分享”,有别队棋手笑称:“胡司令啊!这酒味道怎么这么怪啊?不是假的吧?”胡荣华嘴一撇:“这是人家厂长送的陈酒,当然不是那种普通茅台的味道。”没想到乐极生悲,他倒了一大杯准备分时,一不留神杯子倒了洒了一桌子,顿时芳香四溢,有人说:“本来只有几个人能喝到,现在满屋子人都‘享受’了。”刚才还有些遗憾的胡荣华听了,又开心起来:“到我房间里,把桌子上那瓶陈年花雕拿来!”敢情,他还有备货呐!
不过那个欢宴之后,胡荣华很少再喝那么好的酒了,象甲主场比赛,晚宴作东喝酒是免不了的,但是为节省经费,就喝些一般的酒。有难得一见的老朋友来,也是打招呼让工作人员到外面超市去买些稍微好一点的酒:“宾馆、饭店里酒价太贵了!没必要。”他自己平时不喝别的,只喝一种自己调的补酒,说来也很简单,就是拿一瓶“红星二锅头”,泡点药进去。至于泡什么药材,那就玄乎了,据胡司令自己解释:“我到中药店去,自己觉得要补什么,就挑什么买,不管三七二十一泡进去再说。”每天睡前他都喝一两,持之以恒,纵是比赛密集也照样精力充沛。
夕阳依旧在青山
关于胡荣华之于象棋,外界有一种堪称“美妙”的说法:“‘象棋’两个字笔划相加是24划,而‘胡荣华;三个字的笔划加起来也是24划,所以,胡荣华是上苍安排来下象棋的……”胡荣华本人对此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说:“作为一个棋手,天赋固然重要,但仅凭天赋还远远不够,必须下苦功。”但是他创造的纪录实在太多太惊人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一遍遍地咀嚼那种美妙说法,相反,大概现在很少能有人想:“他什么时候退出棋坛?”
今年年底,他就满60岁了,从行政的角度,也许他会告别现在担任的上海棋院院长的职务,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他非但不会放弃比赛,恐怕也难离开“院长”的实际职务,不信?咱们从成绩均很优秀的上海“三棋”各举一个例子:
首届象甲举行之前,胡荣华有意培养新人,所以只挂了个“总教练”的头衔,没把自己名字列入棋手名单,可消息走漏之后,已经谈妥的赞助商不干了:“司令不下比赛,那还有什么宣传效果?”胡荣华一看不行,只得再度披挂上阵,上海队终于没有因赞助不到位原因退出首届象甲,否则那个弥足珍贵的冠军也不知道要便宜谁了。
围棋世界冠军常昊被称为“上海深度”,可你知道他在应氏杯夺冠之前,承受了怎样一个低迷阶段?那时的常昊,一度变得人见人欺,都不知道怎么赢棋了。越是这样,他心里越急,后来大小报纸都来给他找病因,满城风雨之下,常昊还是一片茫然。关键时刻,胡荣华出来说话了,他以自己十连霸期间的心态起伏教育常昊,常昊心悦诚服:“你以前是全国第一,现在年轻棋手上来了,你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再把自己当作以前的常昊……其实我也经历过这样的转变,十连冠结束了,我也掉出过(甲)组,后来不照样拿冠军了!”
常昊的妻子张璇私下都说:“那时那么多替常昊出主意的,只有胡老师最说到点子上!”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加上常昊自己善于总结,很快结出了硕果,而常昊在评价胡荣华时感慨地说:“胡老师对于我们,是最好的资源!”
前年首届象棋甲级联赛,上海金外滩队夺得冠军;去年围甲联赛,上海移动队首度捧杯;今年首届国际象棋联赛又揭开帷幕,外界都在说:“该看国象队的了!”可有多少人知道,名将荟萃的上海国象队差点找不到赞助商。结果胡荣华出了个惊人的点子——上拍卖台。“冠名权拍卖,谁出的价高就由谁赞助,就算‘流拍’,至少也可以争取广告效应……”胡荣华不是随便说说,还真的联系了拍卖公司,差一点就付诸行动,结果此事经媒体披露之后,与棋院围棋部甚有渊源的建桥集团表示愿意出资“接盘”,为了报答建桥雪中送炭的举措,棋院几经商量和接触,谈定赞助款为20万元。
年纪大了是不争的事实,但凡是棋界的闲事没有他不管的,比如为最近的“买棋”事件,他破天荒地主动和另一象棋巨擘吕钦进行电话交流,以维护象棋事业的根本利益为己任,让羊城少帅也十分感慨。说到底,院长是行政职务,胡荣华的价值还是在棋盘上,人们一直在研究,他青山不老的秘诀在哪里?一次聊天中他的一段话似乎作了最好的注解:“现在我不是天下第一,天下都是人家的,但是天下第一要宰我?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地位高,不一定特别有钱
外人看来,以胡荣华在象棋界的地位,应该是收入很高的,其实他的工资绝对和一般外资企业的白领员工没法相比。实行象甲联赛制度之后,有赞助商支持,象棋棋手的日子好过了一些,每轮都有对局费,如果赢一盘棋,可以获得高至几千的奖金,但问题是联赛是季节性的,何况在高手如林的棋界,和棋又相当“盛行”,想拿赢棋奖金谈何容易。参加一些商业活动或者邀请赛,胡荣华也是本着宣传象棋运动的宗旨,从不以出场费为“参考指标”,这几年比赛拿冠军少了,也不再染指象棋界一些高奖金杯赛的冠军……所以整体上来看,胡荣华的收入在运动员里是很一般的,且不说跟足球运动员或者奥运会冠军不能比,就是“邻居”围棋界里年收入比胡荣华高的,恐怕也是一抓一大把吧。
尽管如此,当不久前一位象棋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一项比赛需要棋手自费参赛而表示不同意见时,胡荣华却表示对主办方的体谅:“现在这个时候是象棋发展的艰难时候,人家肯出钱办比赛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做点牺牲!”
他一生创造过无数传奇般的成绩,有没有得到过什么“传奇”般的奖励呢?印象深刻的不过是一次去抚顺推广象棋时,“煤都”人送给他一座用罕见的煤精制作的摆件,寓意是“煤精赠人精”,但那价值并非是在值钱程度上。其他的各种礼品都堆在他办公室的桌子上,好像有个镶绿宝石的金猴疑似珍贵,但那石头早就“脱离”,还没人去修它,可见也不是值钱的东西……
世纪之交胡荣华第十四次获得冠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棋王”,上海市体育局专门对他进行了表彰,奖金是一万元。有人说,以胡荣华的地位与功绩,这样的奖金少了,会影响棋王的竞技状态。但后来胡荣华亲口说了如下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了大家对我们象棋运动员的理解,就是没有奖金我也会继续下棋的。选择象棋是我人生棋局中下得最漂亮的一步棋,我对象棋事业无限热爱。只要我还能参加比赛,还能进入全国比赛的前六名,我就会坚持参赛……”
今日的胡司令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平时上班他既不打出租,也不坐公交,他采取了步行的方式,他说这是健身的方式。胡大师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别看他接受采访时嘻嘻哈哈、有问必答,但是涉及女儿的事情,对不起,一律免谈。作为这么多年公众关注的对象,外界从来没什么关于他女儿的“详细报道”,就是因为胡荣华非常保护女儿的生活环境,希望她自由成长,不想让她成为外界关注的对象。他的女儿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在美国纽约上学,和父母相隔万里。年初中国象棋代表团出访美国,胡荣华申请自费随行,就是想见见女儿。别人都是带几件衣服的简单行李,胡司令则提着一个特别大的箱子,足足有30多公斤重,还特别小心翼翼,不让别人替他拿,他的弟子笑问:“胡老师拿得动吗?”胡荣华傲气上来了:“当年我在港务局下放劳动,108斤的包随便扛来扛去。”不过很快就累得气喘吁吁了——据了解,那一大箱子都是带给宝贝女儿的好东西。女儿显然也很思念父亲,虽然他们的行程中有纽约,但思父心切的女儿还是赶到美国西部为父亲接机,一圈下来回到国内,胡荣华最高兴的还是见到了女儿,尽管,在美国的交通住宿还是花了他一笔钱。(特约记者倪无调)
(胡荣华简介:
1945年出生,上海人。1959年进入上海市队,受教于著名棋手何顺安、徐天利。1960年在杭州五省市邀请赛中获得冠军,至此跻身于全国一流棋手之行列。同年,代表上海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夺得全国团体、个人两项冠军,创造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棋坛传奇。1962年至1979年间,他九次蝉联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在二十年间缔造了“十连霸”的伟业。1983、1985、1997、2000年又先后四次夺得全国个人赛冠军。特别是在2000年,五十五岁“高龄”时,又一次夺得冠军后,被人誉为棋坛“常青树”,有棋坛“不死鸟”之美称。胡荣华是中国象棋界的一代宗师,当代象棋学派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最杰出的象棋棋手。曾著有《反宫马专集》、《胡荣华妙局精粹》等。1999年评称为“新中国棋坛十杰”之一,现任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上海棋院院长。)
二李来群——昨日象棋大师当今商界大佬
在中国象棋界廿三位男子特级大师里,李来群绝对是一个“个性人物”,无论是当年下棋时的剽悍棋风,还是今日下海,他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今日的李来群,已是河北置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河北,在中国,叫×总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被称得上大师的人却寥寥无几。)
李来群:昨日象棋大师,当今商界大佬
眼前这个人,可真不如照片上那么精神。
头发已经微微发白,在那硕大的办公室里,他随意地穿着一双拖鞋,身上穿的T恤和裤子虽然秘书说都是名牌,可他矢口否认,看起来真有点像地摊货,那厚厚的近视镜片后面藏着一双小眼睛——很精神。
该怎么称呼他呢,李大师还是李董事长?他的员工,朋友都叫他大师,这个称呼将陪伴他一辈子,即使他以后生意做得再大。在河北,在中国,叫×总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被称得上大师的人却寥寥无几。
此人名叫李来群,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现在是河北置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从1996年他下海开始,一个十年就快过去了。
一别棋坛入商场,江湖夜雨十年灯。
“我的钱永远不够”
北京的棋手都在盛传:“李来群的生意做得可大了,宝马车都有好几辆。”实际上有点夸大,准确地说,李大师现在有一辆宝马和一辆奔驰,于是他有两个专职司机。
李来群会开车,在以前,还很喜欢享受驾驶的乐趣。这种驾车的感觉就像控制着棋盘上的“车”在纵横。但是,现在他要把所有的时间都考虑他的生意,所以他要请司机,在每一次的出行过程中,如果他自己开车,则要全心全意盯着路面,什么事情都不能干,而且他说有时还会走神,有一次开着开着就把车开到了坑里,还好那坑还不太深,于是他可以全身而退;现在有了司机,这些时间他都能利用上,别人在开车,他要思考。“这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同样的时间要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所以,到现在,李来群只能在过节回邯郸老家的时候可以享受一把驾驶的乐趣,一年之中什么事情也不想的时候实在太少。他可动过“坏脑筋”,他想试试他的宝马车瞬间提速的能力,“嗖”的一声,宝马车的速度很快升到240公里,只开了一分钟,李来群的汗“刷”地就下来了。“这样危险的事情以后再也不敢了。”李来群摇摇头。
从拥有的“坐骑”和公司的规模来说,李来群就个人来说,肯定是个有钱人。但是李来群说自己的钱永远不够,因为如果按照一盘棋来看,他现在的公司不过是处于中盘前期,要做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对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来说,钱永远是不够的。”这句企业界的名言,李来群现在已经了然于胸。
他的公司现在在石家庄的开发区,说河北置业,石家庄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是提起苹果城,每个出租车司机都不用犹豫——这个苹果城是李来群的公司开发得比较成功的楼盘。当年开盘的时候,正值秋季,是石家庄的好时节,苹果城附近还有很多的烧烤摊,于是有一部分石家庄人就在苹果城开盘的前夜在烧烤摊上吃烧烤、喝啤酒等了一夜,然后在天明成为购买苹果城的第一批人。“至少前十个人是这样买的房子。”一个苹果城的员工如此说。开盘的第一天卖完了一幢半,苹果城首战告捷。
现在苹果城是成功了,但是当初李来群的公司在此生根的时候,开发区还是一片田地,入夜以后能听到阵阵蛙鸣,李来群的公司甚至成为了第一家在石家庄开发区落户的企业。而现在,开发区到处都是新建的楼盘。李来群现在的一个项目是登峰国际花园,一个占地五十多万平方米的小区,这在石家庄是一个相当大的楼盘。
登峰国际花园的环境不错,不过李来群不敢卖太贵,均价在两千多元一平方米。李来群说这样的房子他完全可以卖3000元以上一平方米,但是他不能等太久,所以能赚一点就把他卖出去,他很需要流动资金去干下一件事情。
因为他的公司还在“中盘前期”,而李来群以前下棋的棋风,别人的评价是“绵里藏针,积小胜而成大胜”。这商场之道,不也暗合棋盘之道吗?
富豪难忘5元钱
现在,李来群下的棋已经不多,最近参加的一次“比赛”是去年十二月的一次业余挑战赛。李来群在颁奖仪式上与获得优异成绩的12名棋手进行了一场历时近3个小时的“车轮大战”表演,最终李来群以6胜4和2负收兵。这个比赛是在李来群的公司进行的,也是李来群为他的新楼盘造势的一个活动——很多棋手后来获得了一个李来群亲笔签名的棋盘。
现在,李来群在利用自己当初下棋的名气为自己的楼盘造势可以心安理得一点,但是,当初刚下海的时候,他还不想让他的棋迷知道,这些项目是他搞的。李来群当初搞的第一个楼盘,规模很小,在三四万平方米左右。在销售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位销售主管兴致勃勃地向他建议:“大师,我们是不是告诉我们的消费者,这是李来群大师建的房子?”李来群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你千万不能这么说。”
“我那时候还放不下面子呢!而且那个时候的楼盘也太小了。”当然到了今天,李来群可以很大方地告诉别人,哪些是他李来群建的房子,大师当然也可以经商,而且经营得是理直气壮。
所以,李来群很得意地叫他的司机,一定要拉着记者在他的新楼盘上转一圈,看着那一幢幢的新房子,李来群得意地像个孩子一样笑,那份满足感亲切而自然,但是有一种满足感,现在永远也重温不了。1982年他第一次拿到全国冠军的时候,当时的奖金是120元,他的队友们怂恿着他吃了一顿饭,花了几十块钱,那一个全国冠军,最年轻的特级大师称号成为李来群一生中也抹去不了的记忆。
对于钱的态度,总是艰苦年代时候比较深刻。1976年,李来群在启蒙老师秦连元的指引下,准备拜河北名将刘殿中为师。这事很快在棋友中传扬开来。棋界颇还有些讲究,拜师要举行仪式,又要包桌请有关人员吃一顿,这可让李来群为了难。那时的李来群不能挣钱,一家六口人全凭当搬运工人的父亲挣50元工资维持生活,家境比较困难。李来群经常处于囊中无钞的羞涩状况。那次到省城参加比赛,父亲给了他5元钱,还分文没舍得花。5元钱又怎能包桌请人吃饭呢?秦连元最了解来群,也猜测到了来群此时的心思。他拍了一下来群的肩膀,说:“是不是腰里没钱为难了? 钱不会让你出的,一切我都安排好了。”石家庄红星饭店的一个包间里,人们围坐在一起,虽然不是上好的美酒佳肴,大家说说笑笑却也十分开心。酒席间,中间人孙勇生拿出一张早已写好的字据,念道:“邯郸棋手李来群,原系秦连元多年培养之高徒,现在秦连元自认水平有限,愿其改换门庭。为把李来群培养成棋苑高手,愿让其拜刘殿中为师,特立此字据为证。”立据人秦连元、刘殿中和见证人孙勇生, 皆在上面按了手印。 最后,李来群走到殿中面前,恭恭敬敬向老师鞠了一躬,殿中忙站起身来,说:“不用 了,时下已经不兴这老一套了。” 有人插话说:“老一套比这复杂得多。按说,来群应当向老师行大礼,就免了吧。”
那个场面,现在李来群记得很清楚,不过当年那个为五块钱犯难的穷小子现在已经成了老板,请人吃饭一千八百的根本不成问题。不过李来群还是喜欢在自己公司的食堂里请人吃饭。
第一桶金是卖布得来的
如果不当房地产的老板,李来群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个不错的销售人员。
还在1993年,李来群经常跟石家庄当地的一些棉纺企业的厂长们聊天,当时这些厂长们都为自己积压在仓库里的染布而发愁。李来群问:“你们不能便宜一点把产品卖出去吗?”一个厂长回答:“我价值十块钱的染布,你五块钱卖出去,当然可以要回点钱,但是我如果把它放在仓库里,那么它永远都是十块钱。”
这个道理在今天看起来当然很可笑,不过当时形势如此,也很难责怪这些厂长们。但李来群却觉得里面大有商机,于是凭借自己的私人关系,他给厂长们立下一个期限:“如果我在期限内卖不出去,我再把它们运回来。”也多亏李来群是大师,于是他弄到了很多染布。
后来在石家庄的市场上,这些染布相当畅销,李来群回忆说,其中有一天,他就卖出去了十卡车的布。他甚至鼓动他的亲戚朋友一起到河北的农村去卖布。当然,农村的老太太们不知道这个卖染布的人居然是个象棋特级大师。李来群说:“我已经打定主意,如果他们认出了我,那我就打死都不认。我那时候比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脸皮还薄呢!”这应该是李来群挖下的第一桶金。数目多少,现在李来群打死都不肯说,不过他透露的一个粗略数字是,一卡车的布,当时能卖十万块。
这个成功的例子陡然让李来群的信心强了起来。他从十七岁开始接受象棋的专业训练,这二十年中,占据他生活的全部时间都是那小小的一方棋盘。这一直都是他的事业,他对棋的专注程度让人吃惊,甚至连一把没有奖金的普通邀请赛也要下六七个小时——一定要战胜对方,这甚至连他的队友都吃不消:“一盘邀请赛,你至于吗?”
但是,一旦对生意产生了兴趣,这棋的专注程度便慢慢下降。到了1996年,李来群终于痛下决心,开始下海,当然还要下棋,他彻底退出棋坛还是在2003年,不过,花在棋上的时间,那是越来越少了。
这不像他客串销售卖染布那么简单。李来群刚开始没有太多资金的时候,硬着头皮向一个朋友借钱。第一次去,没敢开口说,到了别人家,坐了一会,然后回去了;第二次,再到朋友家,还是不好意思开口,下了一盘棋回去了;第三次,终于忍不住了:“那个,我想借点钱。”
当然,这三次登门没算白费,朋友把钱借给了他。所以,李来群一直很感激他的朋友们,他做的是房地产生意,所需要的都不是小数目,这么多年如果没有这么多人在帮助他,他早已经撑不下去了。当然,那个特级大师的衔头这时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别人还信不过这个河北响当当的象棋特级大师吗?不过,应当佩服的是李来群的勇气,撇下大师之名,去干风险极高的房地产行业,没有点破釜沉舟的勇气,怎么能行?
破釜沉舟,那是两千多年前,楚霸王在巨鹿上演的故事,而巨鹿,正是河北地头。
卖股票来发工资
“从商近十年,是否碰到过让你差点快撑不下去的时候?”这个问题抛给李来群,李来群想了一会,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
虽然没有弹尽粮绝的时候,但是每个人的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李来群的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他自己还不太懂,于是用重金请了几个核心人员,他们的工资要比石家庄一般的工作人员高五到十倍,月薪都在万元以上。
李来群开始的时候对于资金如何运用并没有清楚的计划,而且公司刚成立,处处需要钱,于是有一次便把该发工资的钱先用出去,他自己还不知道那是一笔应该用来发工资的钱。该发工资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他的手下终于忍不住了,他们的代表找到李来群:“大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发工资了?”李来群大吃一惊:“你们还没领到工资吗?”
回到家以后,他开始找现金,没有,找存折,也没有。于是和夫人商量:“你是不是把你的股票卖了,先给我的员工发工资?”当时,李夫人买的那只股票可是绩优股,于是,两人忍痛卖了那只股票,给员工们发了工资——这是李来群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虽然有困难,不过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砸锅卖铁的地步。
从此以后,李来群公司的工资发放每次都很准时,现在公司的员工在150人左右,比当初已经大了不少, 不过他现在应付起来已经不像当初的手足无措,有专门的人员来处理专门的人员。而李来群现在的角色真正像个董事长了,他要考虑的是全局。
不过他的生意到底要做多大,他现在心里也没有数,他现在下的这盘棋是一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的棋。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他要面对的对手有很多——市场、政策、资金等等。
这正是商场吸引李来群的地方,原来小小的一方棋盘,对于他来说,也许是太小了吧。
后记
在商海浮沉的李大师从2003年开始,已经不参加全国比赛,但是对于象棋,李来群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只不过现在,生意已经有所成就的李来群,可以运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去帮助象棋事业的发展。2002年,他的公司出资赞助河北省象棋队,2003年,为了河北队出征首届全国象棋联赛,他再次出资20万元赞助,于是在首届象棋联赛中,河北象棋队以“河北置业房产象棋队”的名称出战。而在2004年 ,他又资助接待了越南象棋队访华团。
而河北棋院的一些棋手,冲着李来群的名头,在他的楼盘里买房子,只要是河北棋院的,李来群都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后来,广东队的许银川要在广州买房子还向李来群征求意见。不过李来群没有敢给他意见:“广东的房子我不懂。不过他要在石家庄买房子的话,什么楼盘什么价位比较合适我都一清二楚。”(记者白国华)
(李来群简介:1959年出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77年开始从事专业训练,1982年首次登上全国个人冠军宝座,是解放以来男子象棋冠军第一次过黄河,结束了南方棋手独霸的局面。1984年、1987年、1991年又三次获得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是1983年、1985年、1997年、1998年全国团体赛冠军河北队主力队员,也是第二、三、五、七届亚洲杯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1984年获“五羊杯”冠军,1989年获“少林可乐杯”冠军,获得象棋棋圣称号。同年的棋王挑战赛成功,又获得棋王称号,1990年棋王赛卫冕成功,蝉联棋王。1991年第二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之一,获个人亚军。1999年获“沈阳日报杯”世界象棋赛亚军。1996年下海经商,创建河北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多次出资赞助河北队参加象甲。2003年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李来群参加了5场主场比赛。2004年联赛,李来群列入名单但未参赛。)
三事业伙伴 枰上情侣
——黑龙江棋手赵国荣、牛力力的爱情故事
特约撰稿 张晓霞
在棋界有几对跨棋种夫妻:比较有名的有象棋赵国荣与围棋牛力力,围棋刘晓光和国际象棋辛佳,围棋张文东与象棋黎德玲,国际象棋林卫国与围棋叶桂……在这里我讲的是相携二十年、在事业和爱情上获得“双赢”的象棋特级大师赵国荣和他的妻子围棋五段牛力力的故事。
别开生面的婚礼
1987年的除夕之夜,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的黑龙江棋院大厅里灯火辉煌,宾客盈门,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庆祥和的神色,大厅内摆设着若干个象棋、围棋盘,这是摆设车轮战的阵势,与来宾交战的擂主是何人?一位是西装革履、沉稳帅气的象棋名手赵国荣,另一位是身穿洁白羊毛衫、黑呢裙子、颈系着艳红纱巾、苗条秀美的围棋女将牛力力。二人的脸上没有一贯严肃的比赛表情,而是笑意萦绕、喜气洋洋,分别与各自的“对手”在枰上施展拳脚,令“对手”们抓耳挠腮、愁眉苦脸,而后推枰认负,并向二人拱手称臣,并祝二人棋缘长存、爱情永存、白头携老!
原来,这不是一场常见的象棋、围棋车轮战场面,而是两位著名棋手的婚礼进行曲!
在棋盘边上相知相恋
牛力力,1961年9月生于哈尔滨市。14岁学棋,15岁进体校并进集训队。获1982年全国个人赛女子第四名。1983年定为三段,并进入国家队,与马晓春一起成为聂卫平当时的首批弟子,和芮乃伟、张璇以及杨晖、丰云等都是同期队友,1985年升为五段。八十年代赴日本留学,现为围棋泰斗吴清源的助手,著名围棋活动家、围棋棋谱和专栏作家。
牛力力苗条秀美,性格开朗热情,为人谦和有礼,她才华横溢,擅长写作、书法,锦心绣口的牛力力是中国围棋界有名的女秀才,这位面容俊美的女棋手,平日给人谦和有礼的温和印象,而坐于棋盘前,却有超然的气度,慧目炯炯、气势咄咄逼人。她的妹妹牛娴娴也是一位围棋女将,才貌双全,两人并称围棋姊妹花,为黑龙江围棋事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赵国荣,生于1961年12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自幼习棋,1974年13岁时即首次参加全国赛,同年进入黑龙江省棋队,拜“东北虎”王嘉良为师,以后棋艺稳步提高,代表黑龙江队南征北战,至80年代,开始成为一流高手。自1982年至1989年期间曾获得了两次全国亚军、3次第3名,第5名、第6名各一次。曾经于1990、1993、1995年三次夺得全国象棋个人赛桂冠,带领黑龙江棋队夺得1990年全国团体冠军,他是第3、4、5届亚洲杯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之一,1989年获第4届亚洲城市名手赛冠军;多次获得各种杯赛冠军。1987年国家体委授予他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1988年被亚洲象棋联合会授予特级国际大师称号。现为黑龙江棋院院长、象棋队教练兼队员、中国象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出任世界象棋联合会推广委员会主任。在棋界人称“东北虎”,是活跃在中国象棋棋坛上的超一流高手,自从2003年象棋甲级联赛开赛起,赵国荣率领黑龙江队冲杀“象甲”,获得2003、2005年第六名、2004年第三名的佳绩。
在黑龙江省棋队,同样属牛的赵国荣和牛力力都有着勤奋向上,坚忍不拔的劲头,在各自的棋盘上都有出色表现,在棋队的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内向稳重的赵国荣与漂亮活泼的牛力力之间萌生了爱的种子,共同的志趣将两个年轻人的心联系在一起。牛力力进入国家围棋队训练时,两人鱼雁传书,互相勉励,共同奋进,在事业上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至1987年两人结婚时,牛力力已是围棋五段高手,赵国荣则成为象棋大师、全国冠军的有力竞争者,他们在省体工队院内的家属楼筑就了爱巢,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两人互敬互爱,比翼齐飞,是为人称羡的模范夫妻。
穿梭在中日之间的爱侣
结婚后不久,喜欢挑战的牛力力只身一人前往日本留学,她当时已经拿到了黑龙江大学(日语系)的学士学位,在黑龙江省围棋队担任女队教练兼运动员,作为运动员来说,已经有了令人满意的前景,但牛力力没有局限于此,裹足不前,而是选择了东渡扶桑,在棋艺和学业上继续深造。赵国荣非常理解和支持爱妻的选择,从此两人开始了天各一方、聚少离多的生活。牛力力到日本后不久,在学习围棋的过程中结识了日本围棋国手吴清源老先生,成为吴老先生围棋研究会的成员,亲耳聆听一代围棋巨匠谈黑论白。牛力力在日本一边教授围棋,一边著书。吴清源出的围棋死活题目,牛力力执笔解述,出版的日语著作有《寿石不老》、《自强不息》等。
自2001年起,她开始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为吴清源整理毕生的围棋思想,成书《21世纪布局》,至今已出版了数十本,深受读者喜爱,吴老师在日本著名综合杂志《文艺春秋》上的死活专栏,这些年都是由她编辑、整理。另外,在日本的围棋月刊里,也时常能看到她写的观战记或棋评。吴清源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东西都是牛力力写的,她也算是我的弟子”。成为“围棋之神”的弟子,是任何一个围棋棋手所梦寐以求的事,牛力力可谓夙愿得偿。因为常年在日本,牛力力很少有回国的机会,所以赵国荣每年会在比赛的间歇去一两次日本,在日本陪夫人待上一段日子,牛力力也会在参加国内的围棋活动时回国与爱人团聚。赵国荣在日本“将棋联盟”学会了将棋,并很快达到了业余5段水平(业余最高是6段)。
同时他又在日本教授象棋,日本的象棋水平由于他的到来有了飞跃,赵国荣为推广中国象棋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尽管相聚的日子不多、相隔路途遥远,却挡不住心与心的相连,大概是棋缘的红线将他们系得太紧的缘故。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夫妇俩,没有淡漠情感,而是将感情不断升华:在日本、体格健壮的赵国荣挥动木槌自制打糕、牛力力精心烧制美味佳肴犒劳夫婿(牛力力的好朋友芮乃伟称牛力力烧菜的味道好于餐馆)。夫妻俩在各自的棋盘上绘制出了绚烂的前景,瑟瑟调和,感情的纽带联结紧密。牛力力的妹妹牛娴娴在姐姐赴日不久也来到日本留学,姐妹俩互相扶助,事业上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牛娴娴后来与著名围棋手美国的麦克?雷蒙九段结婚,生活得非常幸福。
2005年3月,电影《吴清源》完成了在日本的拍摄部分,我们期待着能早日看到银幕上著名导演田壮壮所演绎的吴清源老师,在这部电影中有关围棋的技术层面,剧组请吴老师的助手牛力力五段作围棋指导。在当时拍摄的几十张照片中,牛力力正在认真地往棋盘上摆着吴老师实战对局中的各个不同局面。例如,当剧情进入到镰仓十番棋,木谷实出鼻血的那一幕、剧中的吴老师(张震饰)正对着棋盘长考时,牛力力也就在棋盘上摆出当时那瞬间的局面,只是可惜不能在影片中见到她本人的倩影!
女儿乐乐
一直到1999年,两人爱情的结晶女儿赵晔(乳名“乐乐”)才姗姗来迟,五岁之前她一直和母亲生活在日本,并学了一年多的围棋。乐乐长相像爸爸,性格像妈妈,是个聪明活泼、胆大乐群的可爱女孩儿。生在日本的中国家庭,自小乐乐就会用中、日两种语言讲话,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她先回中国读书。去年9月,乐乐在哈尔滨市读一年级,开始和同宗同氏的小朋友们朝夕相处,并且参加黑龙江省的少儿围棋比赛,她下棋特别干净利落,输赢都快,而且不受胜负影响,总是开心乐天的样子,问她为什么不在乎胜负结果,她回答道:“爸爸说,下棋不用想输赢,只要尽力下就行”。
赵国荣、牛力力这对棋手伴侣,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大部分精力献给了象棋、围棋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衷心地祝愿他们一家人幸福常在,也期待他们为棋界留下更多精彩的篇章……
图片说明:赵国荣弈姿。赵国荣、牛力力夫妇。
四骑摩托车的“吕温侯”--走近岭南特级大师吕钦
(吕钦似乎不像别的天才那样,他没那么多刻骨铭心的故事,遇到些小蟊贼,似乎是他人生的最大挫折。十八岁的时候,他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去参加全国比赛,而正是这次比赛,他走上了成为象棋大师的路。懂得取胜,不患得患失是除了天才之外,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
吕钦:骑摩托车的“吕温侯”
从广州文德路到二沙岛,早7点和晚7点,总有一个清秀的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疾驰穿梭,他就是传说中的象棋特级大师,号称“吕温侯”、“小吕飞刀”的吕钦。
43岁的吕钦工作和生活规律而惬意。在楚河汉界中号令群雄的他,对妻女照顾得无微不至,对朋友以诚相待,身边人说起吕钦,少有不翘大拇指的:真好男人!
吕大款的财富故事
吕钦在象棋界算个富人,其实不用他露富,近年来大大小小的冠军头衔,奖金颇为丰厚,胡荣华就曾开玩笑说,吕钦是象棋界的“大款”。
作为省棋牌中心副主任,广东省象棋队主教练,吕钦还有一份不错的岗位工资。但是支撑起“大款”名号的,却是他依靠非凡棋力赢得的赛事奖金。
不过,吕钦依靠下棋致富,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他回忆起自己拿过的第一个奖励是在1973年,他刚刚11岁——惠阳地区少年冠军,“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奖金,连全国冠军都没有呢。就一张奖状,另外,好像还有一个笔记本。”
吕钦得到的第一笔赛事奖金还是在1983年,他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奖金是80块钱。1985年的兰州大师赛上,他获得了冠军,这次的奖金达到了120块钱。“那时候的奖金跟现在当然没法比,不过象棋比赛逐渐跟商业结合起来,也促进了这项运动的发展。”
近年来吕钦在各种商业赛事上赚得金银满钵,尤其是去年的银荔杯。这是目前国内奖金最高的赛事,冠军奖金高达15万元。“我拿冠军,扣完个人所得税,拿回家12万元。这也是我拿过的奖金最高的一次比赛。”今年银荔杯,卫冕冠军吕钦将稳坐钓鱼台,然后等杀到跟前的挑战者跟他下四番棋,只要吕钦两胜一和,又能得到12万元。
银荔杯并不是吕钦参加的奖金最高的比赛,有一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挑战赛上,他获得了冠军,奖金是3万美金。尽管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但是按规定,他要上交国家棋类管理中心65%的奖金,“最后到手的也就1万美金左右,所以还是银荔杯拿到的最多。”不过他也坦言,中国象棋跟围棋或者国际象棋比起来,奖金还是毛毛雨。“但是在中国,据调查有3亿人会下中国象棋,这可能比会打篮球的人还多。所以我还是很看好中国象棋的商业前景。”
“大款”是胡司令给吕钦的玩笑封号,其实据说他的年收入在20、30万左右,在围棋界只能算普通,可在象棋界这可是首富。1999年,他顷其所有在东山区文德路买了一套商品房,总价70多万,面积101平米,他已经非常满足了。夫人上班的地方和他工作的二沙岛,离家都只有3公里左右,非常方便。吕钦早就有了驾照,但一直没有买车,他每天还是骑摩托车上下班,从家到棋院也就10分钟,他觉得还没有买车的必要性。不过从2007年起,广州将禁止摩托车上路,“把摩托车骑报废了,可能就该买车了。”对于买什么样的车,吕家还没有定,只是确定了价位空间——20万上下。
家经营得井井有条,但吕钦破财的事情都够写本书了。在广东棋院,他是被小偷光顾最多的人。吕钦也常常自嘲“破财免灾”。有一次在西安比赛,同屋忘了晚上上插销,结果小偷半夜进来把吕钦的钱包偷走了。还有一次坐火车去漳州比赛,半车厢都是棋队的人,结果小偷光顾后,偏偏就把吕钦的皮包给顺走了,吕钦到达漳州的时候分文不剩,“我真是一无所有,只能靠比赛挣点钱了!”结果他在那次赛事上还真成了胜率最高的棋手。在国内破财还不够,有一次跟胡荣华一起出访美国,洋小偷的手段很高明,老江湖胡荣华没有上当,也算走南闯北的吕钦依然没有走出破财的怪圈,楞是让洋小偷得手了。
吕钦最大一次破财的纪录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家刚装修房子,1万多元的装修款还没来得及给装修队,就被小偷顺走了,那个时候一万多可是不得了,吕家也元气大伤。
可是破财之后。他通常在比赛中却是越战越勇,真应了他“破财消灾”的自嘲。
甜蜜的三口之家
吕钦的夫人许妙玲曾经是他的队友。从1991年结婚到现在,小两口恩恩爱爱,羡煞了旁人。吕夫人现在在广州棋艺社担任教练,教小孩子下象棋,丈夫是省队的,夫人却是归广州队管,虽然他们无法象当年在广东省象棋队的时候那样工作和生活都形影不离,不过,每天19时下班后,夫妻俩回到文德路的小家,日子过得同样有滋有味。
1983年,14岁的汕头姑娘许妙玲进入广东省象棋队, 当时队里有杨官璘、蔡福如两位著名教练,更有弱冠之年的名将吕钦。一个惠东人,一个汕头人,都不会说广州话,到了星期天,家在广州的棋手都回去度周日,而从外地来的棋手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吕钦和妙玲就是这样日久生情。
1988年,许妙玲退役了,按照家里的要求,她回到汕头找工作。分隔两地让吕钦无法忍受,他的情书雪片般飞往汕头,但往往四五封信才换了姑娘的一封回信。他想起了打电话,许家旁边的公用电话成天响,四邻都烦了,妙玲的母亲起初很反感,但吕钦的执着感动了妙玲,也感动了她的家人,她最后确定回广州。
妙玲对吕钦的了解,应该说从她第一次到吕钦老家后,有了质的变化。1990年吕钦夺得了首届世锦赛的冠军, 他希望妙玲陪他回家看看,小许起初不太愿意,但经不起吕钦的花言巧语。 在人们看来,吕钦虽然已是两届全国冠军和世界棋王,人长得又黑又瘦,又比妙玲大了7岁,他配不上漂亮的妙玲。 在埝山乡长排村吕钦的家门口,妙玲这个城里姑娘被震撼了。棋王就是从这简陋破败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的!那一刻,她坚定了自己终身伴侣的人选。
如今,两人爱情的结晶——女儿颖颖都已经12岁了。
颖颖没有女承父业,只下过一段国际象棋,也拿过东山区少年比赛的名次,但是她对棋并没有父亲的痴迷,吕钦也认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过颖颖在音乐方面的收获让夫妇俩格外骄傲。她是学校管乐队的成员,圆号吹得特别好,这个月,广州实验中学作为特长生,已经给颖颖发了录取通知。“要知道进实验中学多难呀,颖颖很争气,一下子给我们省了好几万。而这个学校你就是交钱,还不一定有名额呢。”吕钦得意地说。孩子学音乐的花费也很高,每个学期要给学校交一千多元,孩子曾随队到韩国比赛,6000多元的费用都是家长出的。最近还准备去欧洲表演,吕钦咬咬牙给孩子报了名。上中学以后,家里准备给孩子换换装备,“给她买一个新的圆号,大约要一万多呢,学艺术一般家庭都负担不起,我们还算幸运。”
用瓦块当棋子的岁月
吕钦的传奇人生,不单单由他众多的冠军奖杯承载,他在偏僻山村初识象棋的故事,同样为棋迷津津乐道。
他无法找到自己的启蒙老师。因为,他完全是靠看人下棋看会的。广东省惠东县稔山区长排村,是一代象棋大师出发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的广东农村,孩子们哪有什么课余活动?村里的老人们常年聚集在一个空屋子里下棋,那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老人之家。这个地方也是最吸引吕钦的地方,每天一放学,他放下书包就往那里跑。“看了一个礼拜,我就完全会了,”吕钦回忆说。
他开始跟小伙伴们较量。孩子们是买不起象棋的,吕钦的父母是盐民,他小时候,父母一直在5公里外的盐场干活,常年都不在家。他是由祖母带大的。7个兄弟姐妹中,吕钦排行老二,祖母给每个人的零花钱是两天1分钱。“那时候雪条(冰棍)要三分钱,我们要攒一个礼拜,才能买到一根。”而一副最便宜的象棋也要一毛多,孩子们想了办法,他们从教室里偷来粉笔,找到一块地方,划上楚河汉界,棋子呢?就是用瓦块,然后在上面写上军马炮的字样。没过多久,小吕钦已经打败了所有的伙伴,“下100盘,他们都赢不了一盘,和都不行,这样他们都不愿跟我下了,我只好去找村里的老人。”
那些无意中成了吕钦师傅的老人们,很快发现了孩子的天赋。“一开始我还觉得老人们水平很高,没过多久,发现他们怎么不行了,村里的老人没有一个能下过我了。”
1978年,吕钦高中毕业,他准备参加高考。他成绩很好,很有希望考上大学。但这个时候公社的领导找到他,希望他按省里的要求参加全国少年比赛。公社对吕钦寄予了厚望,在最困难的年代里,革委会每个月特批给他家三四斤猪肉。“你先参加比赛,高考可以推迟一年。”公社承诺。
结果吕钦一举拿到了全国少年冠军,也就在这一年,他进入二沙岛的省队,从此,他在这个地方一呆就是27年。
党风正,棋风也正的大师
别人成功的背后,有父母,有恩师。而吕钦最多的感谢,只能给自己。自己没有老师,但是他的手下目前已经有了12名全有大师头衔的弟子。作为广东象棋队的主教练,省棋牌中心的副主任,吕钦已经把大半的精力给了别人。
他说自己作为棋手,最多坚持到50岁。因为如果不能保持最佳状态,不能拿冠军,他为棋手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尽管做棋手,收入会比做教练高得多,但是吕钦并不愿被拔高成“为集体利益牺牲自己”,他明白自己无法兼顾两份工作,“我做不过来。大部分的棋手是天才加勤奋的。胡荣华大师那样不怎么训练也能保持最高水平的人太少见了,还是棋力惊人,他是我见过最有天分的人,没有系统训练,我无法保证自己做棋手的质量。”
吕钦把大部分心血都花在了教学上。但是他坚持,要成为职业棋手,必须要有天分。“有些棋手看到我们打比赛挣钱,但是这样的全国才不到10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很平庸的。所以我也在观察孩子们,光勤奋,有理想不够,如果我他们没有天分,就劝他们尽早放弃,下棋可以锻炼智力,但要以此为生,非天才不可。”
作为教练,他把广东省队建设成了全国最规范、也最具实力的一支队伍。作为朋友,他在圈儿内口碑极好,不少典故都反映出这位特级大师的人格魅力。
吕钦不吸烟,喝茶也不讲究,但是他喝酒的名气却很大。吕钦有个自评,“党风正,酒风也正。”他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党的十五大代表,党风正是他的信念,酒风正,就是个性了。同朋友喝酒,他豪爽实在。前年武汉的个人赛上,他开局不利,连输几盘。他邀约朋友到黄鹤楼喝酒,“我要化悲痛为酒量!”一句调侃,众人叫好。结果第二天的比赛,他居然连赢三盘!
当年因为身材干瘦,差点失了妙玲的芳心,但现在的吕温侯,却时时为自己发胖的体型担忧。在棋队里,他被同事笑称为“肚腩王”,所以他开始爱好跑步。
13日的下午5点多,吕钦跟平时一样,从办公室来到了二沙岛基地的田径场上。“5点开始是我们棋队的体能训练时间,别人可以打球,练器械,我们这些老家伙就跑跑步算了!”
43岁的特级大师吕钦当然不老。胡荣华60多了,还保持着顶尖的状态。按吕钦自己的时间表,50岁后他不再做棋手,但他走过的这43年,已经是一出不老的传说。(记者文涛)
(吕钦简介: 1962年出生,广东惠东县稔山镇人。7岁学弈,1978年入广东象棋队,1986年首次问鼎全国个人冠军。11次全国象棋团体赛冠军广东队的主力队员,2次全国体育大会象棋团体赛冠军队主力队员,3次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6次亚洲象棋团体锦标赛冠军队主力队员,1次亚洲象棋名手赛冠军,4次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和团体冠军,9次夺得“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冠军,4次“银荔杯”全国象棋争霸赛冠军,以及多次获得各项杯赛冠军。1991年当选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4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2次获得广东省十佳运动员称号和新中国50周年棋坛十大杰出人物。)
五爱发短信的“东方电脑”--柳大华的下棋生活
赢谢业枧,胜邱东,在当今象棋界被形容成“赢棋像过年”(等级分第一人许银川语)的时代里,年近55岁的湖北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在这个初夏季节里,一不留神,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在象甲赛场中过了两个痛快“年”。
1对19,闭目棋最高纪录
1980年,而立之年的柳大华一举夺得全国个人赛冠军,让胡荣华的十连冠就此划上了句号。随后他又在1981年的个人赛中成功卫冕,同时还得夺得首届“五羊杯”赛的冠军,但这成绩对于二三十岁的象棋爱好者而言,那只是一些资料而已。大家真正认识柳大华,是他那有些玄乎其神的闭目棋。
说起闭目棋,也是古已有之的技艺。据唐朝《集异记》记载,安史之乱时,围棋国手王积薪随唐玄宗逃往四川,夜宿一处地方,却无意中碰见婆媳两人在下闭目棋,大为惊叹,并虚心求教。这是我国关于闭目棋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但这个故事神话色彩太浓,可信程度不大。
不过,象棋下闭目棋,但凡有些实力的业余好手都能够完成一盘,但要想以一敌十几的,目前棋坛也就只有棋坛“二华”——胡荣华和柳大华。说来也巧,柳大华在个人赛中终结了胡荣华的冠军连胜纪录,在闭目棋上,他又打破了胡荣华以1敌12的纪录。
1975年,绝代棋王上海胡荣华在桂林创下了1对12人的纪录,而且这一纪录保持了10多年。随着柳大华棋力的日渐增长,他的闭目棋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1988年,柳大华在天津人民体育馆,以1对15人的成功表演,打破了上海胡荣华1975年在桂林创下的1对12人的闭目棋纪录。
曾两次“移爱”国际象棋
从1974年首次参加全国比赛以来,柳大华在楚河汉界中已经打拼了30多年,在1980年登上顶峰后,柳大华如今依然在一线中找拼,并不时取得不俗的战绩。柳大华表示:“看来,我这一辈子是离不开楚河汉界了。”
柳大华的象棋之路走得颇为顺畅,不过其中出现了两个小插曲,他险些成为一名国际象棋棋手。一次是他被当时湖北省国际象棋队教练刘成万看上,让他去学国际象棋,1964年的大年三十,他还真的去找刘教练下国际象棋;还有一次就是文革结束后,1974年全国恢复棋类比赛,是因为考虑到这个项目在国内是冷门,从事的人少,容易出成绩,于是柳大华又再一次选择国际象棋。可喜的是,那年的全国赛只设象棋和围棋两个项目,不然的话,如今的楚河汉界也就不会有这位享誉世界的“东方电脑”。
职业棋手有棋下就不错了
谈及这次象棋界的“买棋事件”,柳大华说:“如果这是真的话,其实当事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特大只是一个称号而已,根本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相反你还少了参赛机会,因为现在专门为特级大师办的比赛很少。”
柳大华从小就因为历史原因吃了不少苦,对于现在的生活,他说:“没法比。”小时侯过的苦日子让柳大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无论是外出比赛还是应邀请参加活动,柳大华都不愿给主办方增添任何麻烦,“以前只能吃白米饭,现在满满一桌子的菜;以前坐火车是人挤人,现在有张床还可以睡上一觉;以前的住宿条件艰苦,现在都是星级标准。”虽然已是全国冠军、特级大师,但柳大华在生活上却是知足者常乐。
这两年,柳大华参加象甲比赛经常要与记者打交道,于是短信就成了他的主要联络工具,他还专门买了一款手写的手机方便发短信。于是,每轮比赛,记者的手机上准能收到他的短信,即使是记者偶尔忘了,美妙的短信玲声足以提醒。柳大华说:“发短信一是方便,二是效率高,你想同样的内容如果对几个人说不是资源浪费,再者说还可以节约电话费啊。”(特约记者寒旭)
(柳大华简介:1950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74年开始参加全国比赛,1978年获全国第三名,1979年获全国亚军,1980年获全国冠军,1981年蝉联全国冠军,两次获“五羊杯”冠军,1988年获“七星杯”国际邀请赛冠军,是第一、二、五、八、九届亚洲杯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获得1991年、1993年、1997年三届“银荔杯”冠军。1995年在北京创下了1对19人的蒙目棋最高纪录,享有“东方电脑”之美誉。
六许银川金身被破 谢大师一战成名
忆昔当年易水寒,
壮士拔剑何凛然。
今日弈林出英雄,
擒王犹奏凯歌还。
列位看官,上面这首诗是由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出一段棋坛佳话。想那荆轲,固然勇敢悲壮,无奈最后功败垂成,空留千古遗恨。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棋坛少侠,却于不动声色之间,擒王而归,弈林为之轰动一时。诸位如有兴趣,听我慢慢讲来。
话说当今体坛,各有王者统治一时。如当年AC米兰,曾在意甲创下58场不败纪录,阿森纳也在英超49场无人能胜。在当年棋坛,谁可堪比当年意甲之AC米兰,英超之阿森纳?此人非许银川莫属!许银川多年来稳居全国棋手等级分首位,在2003年11月3日之前更是保持连续82场不败的纪录,即使AC米兰、阿森纳亦无法相比。然阿森纳金身终被曼联打破,阿斯普里拉则成为AC米兰的终结者,弈林王者许银川也终究要有一败。那谁是弈林的阿斯普里拉?此人就是咱们济南棋手,姓谢名岿。
话说这谢岿,十岁开始学棋,一年之后即夺得济南市象棋比赛小学组冠军。此后十来年棋艺渐长,纵横齐鲁棋坛罕遇敌手。不过谢岿尽管曾多次参加全国比赛,也曾有过不俗战绩,却始终未能晋升大师行列。转眼已步入而立之年,你说他怎能不心中暗急!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谢岿多年来潜心棋艺研究,水平已是今非昔比,时机一到,晋升大师自是水到渠成。
这时机说来就来。2003年10月,全国象棋个人赛甲组比赛在武汉进行。这谢岿不但心想事成,而且一举战胜棋坛第一人!各位听我慢慢讲述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话说这谢岿尽管在齐鲁棋坛威名显赫,但是在棋坛第一人眼中却是无名小卒。当比赛至第六轮时两人相遇,那许银川又是执红先行,自是势在必得。许银川刻意避开过河车的流行套路,两人以中炮巡河炮对屏风马开局,求胜之心昭然若揭。走棋不到十步,谢岿心中暗喜:这布局全在自己意料之中,2002年全国团体赛时,队友侯昭忠使用该布局不幸落败之后,两人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然而未等谢岿高兴多久,“许特大”在长考40分钟后,第11回合率先变招,走出了一招炮八退一!
犹如石破天惊!在此之前,谢岿对如何应对了然于胸,而这之后,却需要自己临场应变了!此时的谢岿既惊且喜。惊的是,对于对方的变招并无成熟应对之策;喜的是,对方创新变招也给考验自己棋力创造了机会。好个谢岿,此时并不慌乱,经过一番思考,毅然冲出七路卒与许银川针锋相对。此后的对局,犹如两大武林高手决战于悬崖边上,谁都容不得半点闪失。
高手过招,除较量功力之外,心态亦是至关重要。许银川与谢岿交手,自觉必须拿下,战局胶着之时不免心浮气躁,走出一些过分之招;谢岿面对强手,只想发挥出自己水平即可,走棋路数则是堂堂正正。一反一正之间,棋盘上局面大变。许银川先是在21回合仓促进炮叫将,又在26回合进兵失误。诸位,业余棋手之间,出现一两个漏着也许无关全局,可这是高手之间的较量呀!一着失误即可满盘皆输,何况出现两个漏洞。那谢岿见状立刻抓住战机,全线反击,此后许银川再无半点机会。战至第41回合,许银川长叹一声:“太勉强了。”遂含笑认负,不失高手风度。
谢岿拿下许银川,一时满场皆惊!此后谢岿越战越勇,一举夺得当年个人赛第九名,晋级大师行列。正是:
枪挑棋坛第一人,
谢岿威名天下闻。
从此跻身大师列,
仗剑独行闯弈林。
七 功夫在棋外——许银川父亲谈儿子
功夫在棋外——许银川父亲谈儿子
年仅二十多岁的许银川却为何如此强大?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探讨的话题。笔者就此专门采访了小许的父亲许侯。
职业为普通中学语文老师的许侯,是当地有名的一位象棋业余高手。正是他发现儿子的过人棋才,才使许银川走上了桔枰争霸之路。许老师对儿子多年来能稳占等级分第一,显然感到十分的高兴,他不止一次地向笔者夸赞道:“银川的确了不起,也很不容易啊!”
许老师表示,许银川之所以能赢得胜利,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赢在智慧。所谓功夫在棋外,银川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和他的文化修养分不开的。这孩子从小就爱读书,看了不少的古文书,也读了很多的历史故事。不断的读书学习,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使他的棋提高了境界;第二是有平常心,把名利看得比较淡。银川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反映在他的棋里,便是以稳健平和为上,该和就和,不会牵强,首先保证的是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银川从小性格就很稳健,无论是读书、写字、思考问题,包括做人,就像他的性格。当然有优势时,他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拼,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三是有坚韧的作风。这种作风银川从小就有,他从来就不会随便把一盘棋丢掉,只要尚有一线希望,他就不会轻易放弃。
众说周知,技术全面、基本功扎实是许银川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大“法宝”,那么他的这些“法宝”又是如何炼成的呢?许老师告诉笔者:“小时侯银川学棋受我的影响比较大。我的棋风也是属于缜密型的。那时我教银川下棋,就要求他行棋要想要得广一点、深一点和稳一点。现在不少人都以为,银川的棋主要得益于他的入门教练汕头体校的章汉强老师,其实小银川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当时他除了在汕头学棋外,还经常被我带着在陆丰、潮州等地找当地的高手下棋,从中吸取了他们很多的优点和长处。此外,银川小时侯就熟背了不少古谱和今谱,这些都为他今天所学成的思路深、变化多、技术全面的棋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许老师继续回忆道:“银川的弈棋天赋十分突出,十一二岁时无车棋已经下得很好,残局技术很细腻。章汉强当时就夸赞他,这么小的年纪,棋下得这么聪明,全国罕见。”说到这里,老许的语气里掩饰不住一种自豪,他还情不自禁地向笔者透露了许银川一个“秘密”:“你别看银川的棋现在下得很工整,棋风很细腻,但小时侯他最欣赏的却是王嘉良、孟立国、于幼华这些大刀阔斧攻杀凌厉的棋,为此,他没少花功夫打他们的谱。当然,他最佩服的还是胡荣华,他认为胡大师的棋很深奥,已经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颇有大文学家苏东坡笔下所描写的那种令对手‘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神采。”
当谈到儿子现时棋艺的长处及不足时,许老师这样认为:“银川的功夫和风格比较接近胡荣华,也吸取了杨官璘、吕钦的优点。稳健是他的最大优点,在比赛时他的作战方案总是考虑得比较周密,总会选择比较稳健的道路,所以看他下棋令人放心。但过于稳健也是他的缺点,以致和棋较多,影响了胜率。我曾经问他,为什么总是和棋?他说,现在大家的水平都很高,想赢一盘棋不容易啊,象棋这碗饭其实并不好吃啊!”
正当青年的许银川,尽管现在已是棋坛“世界第一人”,但没有人怀疑他的棋艺仍处于上升阶段。对此老许也认为,儿子应该还有潜能可挖。不过,许老师对儿子今后的事业发展却别有一番见地,他认为,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应该呈马鞍型曲线比较好,老站在高处不好,高处不胜寒啊。许老师曾劝他不要参加一些无关重要的比赛,借此空闲好好总结一下,休息一下,不要太露锋芒了。但银川却说,我不参赛不行啊,不然人家会说我骄傲,只重金钱,看不起低奖金的比赛啊!
许银川很强大,这是棋届同仁公认的事实。的确,每一个与他交手的人,无不感到他泰山压顶般的力量。棋届行家们都认为,许银川的强大,在于我们目前无法预知他还会有多强大,因为他依然在发展,在前进,谁都看不到他棋艺的终点线。
八徐天利心折杨官璘
徐天利心折杨官璘
一九八五年十月下旬,上海市体委为祝贺谢侠逊诞辰,特举办“百岁杯”象棋大师邀请赛,有十二位棋坛精英,分组成三个队,列阵对抗。在开赛前的茶话会上,双枪将徐天利对我说:“杨官璘虽已封刀息影,但他功力深厚,这次我与他同队并肩作战,深感欣慰(徐、杨与胡荣华、王嘉良为五、六十年代队,柳大华、李来群与蒋志梁、钱洪发为七十年代队,吕软、越国荣与陈孝堃、林宏敏为八十年代队)。他认为杨技术全面,尤其是旧地重游,上海是老杨的发祥地,预期战绩不会令人失望。接着徐又叙述了杨在五十年代的一段往事。
一九五四年七、八月间,徐乘暑假期间(徐年方弱冠,就读于外语学院),与杨官璘对阵于大新游乐场八楼层顶棋坛。那时杨官璘在上海历战各地名手,战绩依然辉煌,岂料碰到小徐这头初生之犊,竟在残局中失手。这局残棋,杨剩车兵士象全,守的形势很好;徐有车马兵士象全(兵在三路,被象守住、不能渡河),应法无错,可以不败。但杨掉以轻心,结果被徐挥兵过河,直捣黄龙。后来,杨经过研究(众所周知,他是一个吃一次亏学一次乖的人),在一九五八年全国个人决赛中,历史重演。杨胸有成竹地以车兵士象全守和了东北虎王喜嘉良的车马兵士象全(当时杨车炮兵对王车马三兵,杨巧妙地以炮换双兵),终于力挽狂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百岁杯”剧战结束,锦标虽为八十年代队夺去,但个人成绩,杨官璘得第四,仅次于柳大华、吕软与胡荣华。真是黄叫虽老,宝刀犹利,雄风如昔,令人软佩不已!
诗曰:
百岁杯为谢老寿
徐公话旧忆官璘
高山仰止两相惜
一局残局结友缘
十 李义庭江干听训
前辈棋人方绍钦于一九五六年盛夏离开上海回到故乡武汉去了。
四十弗代后期,方绍钦从香港归来,一直住在上海。一虽 则在江飒大本营的“邑庙春风得意接”棋坛茶座上时常可以 见到他的踪迹,但在大规模的公开比赛中,他却很少出场。 这次离沪是因罗天扬从汉口多次来信,约他回去协助棋语史 料的整理工作。罗天扬是他平生所最佩服的人,编写棋书又 是他以前在香港充当周德格助手时所惯做的事,当然他是乐 于遵命的了。
方绍钦离开上海的时候,他的同乡后辈,有棋坛“小神 童”之称的李义庭把他送到船上去。
他对李义庭说:“秋凉后我们在武汉再见吧。在过去一 个月中,你的成绩特别好,除何顺安外,同体交过手的人都 挡不住你了(按:一个月来,李对何十局,三胜三负四和。 对朱剑秋八局,五胜负二和;对徐大庆、;谢文俊与龚一苇 等都是非胜即和)。因此作的骄气已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 来,这原是人之常情,我也不打算过分地责备你。不过,骄傲自满,究是前进的绊足百,万万要不得的。不要忘记华南 方面还有个杨官璘啊(这一年杨因主编《象棋》月刊,未来 上海):他的棋艺也是在最近几年才突飞猛进起来的。记得 一九四九年他在香港登台,还有点怯场的样子,你却是初生 之犊不畏虎似的。不过杨官璘的研究精神实在好,这是值得 取法的。还有,你的涵养功夫还不够,尤其在输了第一局的 时候,就沉不住气(这年冬,在第一届全国赛中,李连负于 侯玉山两局,显示了方老的预见性)。例如最近你在上海青 年会跟窦国柱对垒,第二局——开首你就急图翻本,中局兑 子后,你的确是稳操胜券的,可是求胜之心切了,就不惜 行险以侥悻,结果被窦老反将一军,倒弄及自己发发可危起 来。倘若他先冲一步兵,那你还来得及挽救么?终于由你稳 胜之局变为后手求和,还算是幸运的呢!把这个教训牢记在 心里吧。总之,长处应该尽量发挥,缺点要及时补救。”
正是:
江干一别意沉吟
细语叮咛寄寓深
岭表江东多劲旅
须知涵养益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