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3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走进“和棋”深处

1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11/22 11:40:00

走进“和棋”深处……

——关于“和棋”的若干思考

        楔子:和棋之争的简略回顾

近年来,围绕象棋职业比赛中“和风劲吹”的现象,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激烈的争论。就笔者所知,“和风劲吹”第一次引大较大反响,当推199512月举办的第16届五羊杯象棋冠军赛。因为李来群(经商)、赵国荣(出国)、许银川(患病)的缺席,本届比赛仅有胡荣华、柳大华、吕钦、徐天红和陶汉明五位全国冠军参加。在总共10局棋中,只有一局(吕钦先胜陶汉明)分出了胜负,其余9局都是和棋!结果出现了罕见的现象:只胜一盘者,便得了冠军;仅输一盘者,名次垫底。就在这次比赛结束后,胡荣华率先提出了从积分上予以改进的方案。即:胜一局得1分,负一局得0分,和棋红得04分,黑得06分。赛前采取抓阄的办法,抓阄赢者有权选择先行或后行,以刺激执红先行一方采取攻势,积极进取。柳大华原则上赞同对和棋的记分方法作倾向于黑方的改革,但提出红方记045分、黑方记055分较为适宜。

与此同时,还有两种改进意见。一是拉大奖金差距,以激励棋手全力拼搏,使保守求稳者不能“旱涝保收”;二是建议多搞具有“视觉冲击”的擂台赛,或组织在观众中影响力较大的棋手进行多局对抗赛。

在奖金分配方面,银荔杯早就作了尝试。即:胜一盘得1500元,负得500元,和则各得800元。和一盘棋,比取胜要少700元,比输棋只多300元。

在第16届五羊杯赛后举办的“超霸”赛,吸取了这一教训,针对“一团和气”,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规定盘盘必须分出胜负,慢棋弈和,加赛10分钟快棋,再和再加赛,直到分出胜负为止;二是在用时上给黑方一定的补贴;三是在最后计算名次时,如有棋手积分相等的情况,则慢棋多胜者名次列前。

事实上,取消和棋的呼声,早在10年前就隐约出现了。记得当时柳大华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把精彩的和棋和消极的和棋区分开来。和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象棋艺术境界的体现,对弈双方着法严密,解拆精细,输攻墨守,功力悉敌,结果虽然是和了,但过程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历届“全国最佳一盘棋”,绝大多数都是和棋,就是一个明证。柳大华说,应该反对的,是“消极和棋”。不能一棍子把和棋打死。

我个人认为,柳大华的这个意见,十分中肯,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是至公之言,金石之论。

那么,如何看待比赛中“和风劲吹”的现象?尤其是这种“和平景象”已经“危及”象棋比赛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的时候,尤其是当“消极和棋”已经明显限制了象棋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的市场化经营的时候,尤其是此风已经损害了棋赛的严肃性和棋手的“职业道德”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棋坛上的不正之风(特指“消极和棋”)已经成为阻碍象棋艺术向更高境界发展的一重大山。——总要拿出个办法来吧,岂能听之任之?

应当指出,在这里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纵观象棋事业的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并存而忧大于喜。所谓喜,是指象棋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建国半个多世纪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和空前的繁荣。它的技战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它的理论研究也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大致构成体系并正向纵深推进,各类象棋的出版物也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所谓忧,是指象棋的发展比之于同宗同源的围棋大有不及,和国际象棋也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赞助象棋比赛的实业家、象棋顶级比赛的奖金以及学棋的孩子,和围棋相比,都少得可怜。基层(地区一级)办一个比赛,参加围棋者往往达数百人之众,而象棋却仅有数十人,最悬殊者,竟达到十比一的比例。象棋事业的发展为何远远不及围棋?个中有很多客观和主观因素,限于本文主题与篇幅,这里不做展开。但把象棋发展相对滞后于围棋的罪过,加到“和棋”头上,窃以为有失公允,稍欠考虑。

我认为,“和棋”不但是象棋艺术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它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中的一部分。古往今来,有多少和棋的经典之作!弈战双方,输攻墨守,各尽其妙,其间不乏惊心动魄的大砍大杀,悬崖搏斗,其过程往往一波三折,令人一咏三叹,而终因双方功力悉敌,最后打到盔甲全无,河清海晏,这才握手罢兵。尤其是那些在逆境下妙手媾和的战例,余韵悠长,内涵深刻,让人掩卷遐思,获益匪浅。可以说,精妙的和棋与精彩的杀局一样,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都可以留传后世,万古流芳。

我相信,无论是中国象棋协会、中国棋院,还是首先提出要向“和棋”开刀的一代宗师胡荣华,其出发点都是无可非议的,即:反对“消极和棋”,反对棋赛中“放水”的现象,反对部分棋手中客观存在的、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的弊端。但我认为一定要把“和棋”与“消极和棋”分开,切勿不由分说,像大闹江州、杀得性起的李逵那样,“抡起板斧,排头砍去”,更不能因此扼杀了“精彩的和棋”。

今年的全国个人赛第一阶段的比赛已经结束。本次比赛采用了贴时贴分制,应该说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我们看到,即使如此,比赛中仍出现了不少“策略和棋”。大家背和谱,几分钟便草草下完,双方心照不宣,两情相洽,携手晋级,皆大欢喜。这对于整个下午都守着电翘首期待精彩棋局的棋迷来说,失望和抱怨是殊难避免的。他们只能寄望于第二阶段的淘汰赛了。可作一叹。

改革允许失败,探索性的举措、不完善的新规,总比安于现状、听之任之要好很多。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静下心来,对象棋艺术中的“和棋”现象做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分析呢?这种分析和研究,是不是可能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这就是在下撰写本文的小小心愿。(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2 11:44:17编辑过]
2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11/22 11:46:00

思考一:策略和棋“古已有之”,为何“于今为烈”?

 “策略和棋”从有比赛以来,便应运而生了。按说它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为何直到今天才被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理由很简单,就是虽然“古已有之”,但“于今为烈”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笔者以为,此是“喜中之忧”。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职业棋手人数较少,对布局的研究深度和精度,远非近二十年可比。只有身处巅峰的极少数超一流国手,始终不渝地在布局领域推陈出新,潜心探索,并取得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象棋这门古老的艺术,也进入了信息时代。全国大赛也好,重量级的杯赛也罢,高手们的实战对局谱,任何有兴趣的棋友,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掌握。过去某国手苦心琢磨出一步新招,至少能“管”一两次比赛,甚至能“管”一两年。现在不同了。无论是全国个人赛还是象甲联赛,第一轮出现的新招,也许到第三轮、第四轮就有人研究出了对策。而且研究的手段也“现代化”起来,借助电脑软件分析,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都明显提高。如今带着手提电脑去参加比赛,并不鲜见。尽管赛中不能使用电脑,但赛前它却可以当高参。调出下轮对手的对局资料,分析他喜用的布局和很少用的布局,要么从他的胜局中找破绽,要么从他的败局中定战略,像这种针对性极强的赛前准备,在科技手段参与之后,全国赛的棋真的是越来越难下了。

而由于职业棋手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布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尤其是通过多次大赛的实践,人们又总结了若干“和棋定式”出来,临枰之际,出于种种考虑,祭出其中颇有心得的一种,常可不费劲地达成赛前制定的战略目标——全身而退,只求半分。

因此,从客观形势来分析,和棋“于今为烈”,是棋界整体水平提高这一好事派生出来的坏事。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如果从主观因素来分析,那就不能不令人担忧了。特别是动辄弈出“消极和棋”的棋手,明显缺乏求道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指导思想,不仅使棋赛中相当数量的对局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阻碍了当事人本身棋艺境界的提高。从这一点来看,如今的年轻棋手和五、六十年代的老棋手,在敬业方面存在差距。

应当指出,在职业比赛中采取“消极和棋”或“策略和棋”的棋手,也有他难言的苦衷。分析个中原由,无外乎三个方面——

一是出于团队整体利益的考虑,谁抢分,谁保本,赛前教练有安排,并不是自己说了算,想怎么下就怎么下;

二是基于个人积分和名次的考虑。即使是一些拿过全国冠军的特级大师,有时也不得不选择“策略和棋”。因他只要和了这一盘,就稳进前六、前三甚至稳捧金杯,人们没有理由苛求他一定要用最完美的胜利为将要到手的桂冠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毕竟谁也没有达到想赢谁就赢谁的地步,而职业高手的技术差距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三是自知不敌某一名手,或赛前对该名手的研究让他认为,没有找到对付该名手的良策,遂退而求其次,但求保本,于愿已足。

事实上,“消极和棋”与“策略和棋”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象棋的观赏性和比赛的严肃性,同时也未必有利于当事者本人。这是因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2 11:48:14编辑过]
3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11/22 11:50:00

思考二:存心求和,多半会导致战略上的保守与消极,对此,另一方可加以利用

 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吧。198112月第二届“五羊杯”赛,只有杨、胡、柳三名顶级国手参加。赛事共进行四个循环。三个循环过后,柳大华以一分之优领先于胡,杨排第三。最后一个循环,柳大华再胜杨官璘,领先第二位的胡荣华三分。这时胡荣华还有两盘棋,首战对杨,胡荣华采取“欲擒故纵”之计,明知胜年事已高的老杨比胜年富力强的大柳要容易一些,但却有意与杨弈和,意在衰减柳的斗志。这样,就造成了最后一战柳只需弈和即可蝉联王中王桂冠的局面。前不久刚刚蝉联全国冠军的柳大华,其时状态正佳,锐不可当。以他当时的棋艺修为和竞技状态,下盘和棋似乎并非难事。然而正是这种消极求和的思想,影响了大华的发挥。而胡荣华则抓住对方想和怕输的心理,先是祭出中炮盘头马的新招,中局阶段又巧运双车炮施展连环杀手,在背水一战的悬崖搏斗中智取柳大华,赢得了加赛快棋的机会。在次日上午的加赛中,胡显然已占据了心理优势,结果再胜柳大华,使柳与几乎到手的金杯失之交臂。

1987年全国象棋个人赛最后一轮开赛之前,河北李来群以战罢12轮积21分(当时胜一局记2分)的骄人战绩高居榜首。黑龙江赵国荣积19分位居次席,湖北柳大华积17分名列第三。显然,只有赵国荣能对李来群再度问鼎构成一定威胁。问题是,李来群在最后一轮只需弈和即可登顶,赵国荣即使胜了也是枉然。而李来群最后一轮的对手,是既没有大师称号、也从未交手过的上海“绿林好汉”邬正伟。邬正伟当时只积14分,最后一轮惟有取胜,方能进入前12名,从而获得大师荣衔。最后一轮的较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

从第7轮起,连胜六场、风头正劲的李来群,在最后一轮的表现令行家大跌眼镜。细心的人们发现,来群的神色十分凝重,平时不抽烟的他,此时一支接一支地抽着,很有几分如履薄冰的感觉。尤其是当邻台赵国荣胜了安徽蒋志梁后,来群意识到这盘棋更不能输了。因为大家都算过小分,小赵比来群略高一些。

事后人们不难从那张棋谱中发现,来群弈得过于保守,虽没有大的失着,局势也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但执黑的邬正伟多了一只小卒。在这决定命运的最后一战中,应当说邬正伟发挥了很高的水平,也体现出良好的心态。他一直不急不躁,慢慢和对方磨,一旦出现可乘之机,即抓住不放,在车马双卒士象全对车炮兵仕相全的残局战斗中,最终艰难胜出。

棋局结束后,来群很有风度地向对方表示祝贺。有意思的是,也许小赵时运未到,最终因他曾对过的棋手输了棋,导致小分仍比来群少半分,只得屈居亚军。稍感欣慰的是,他由于三次进入前三,由此获得了特级大师称号。

以来群的实力和他在此次大赛中的竞技状态,他都不该输掉对邬正伟的这局棋,何况还是执先。邬正伟后来在自战解说中也坦然表示,这局棋虽然取胜,却不无侥幸因素。

客观地分析,我认为来群是输给了他自己,输在了心理上,输在了战略的过于保守和过分的谨小慎微上。

在全国比赛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翻翻对局资料,有许多败局的铸成,要么是过于保守,战略消极;要么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可以说这两种心理,都是职业棋手的大敌,我们从中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2 11:52:40编辑过]
4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11/22 12:04:00

思考三:“和棋定式”并非保命仙丹,其中仍有探索余地和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在象棋繁多的布局定式中,至少有五种定式是被称作“和棋谱”的。一般来说,执红先行方,有意将布局纳入这五种定式,是达成策略和棋的一种战略手段。盖因这五种定式,经过多年实战的探索、发展、丰富和检验,红黑双方逐渐形成了一套输攻墨守、旗鼓相当的对弈套路,几乎每一着都近乎公认的“官着”,至少从某个阶段来看,情况确实是如此。这使拿后手又想取胜的一方颇为头疼。强变吧,往往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不变吧,就只能接受不甘心的结果。而且彼此都在背谱,毫无创新、求道之志,更乏搏杀、竞争之趣。在这种情况下,对“策略和棋”或“战略和棋”产生反思和质疑,是十分正常的。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象棋作为艺术中独树一帜、以智慧角逐为基本特征的特殊门类,它本质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不能采取简单拿刀一切的处置方法。在策略和棋的背后,到底蕴藏着些什么?单从技术的角度,以事实为依据,作一番研究分析,也许是件不无意义的工作。

        “和棋定式”在职业棋手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无论是在团体赛还是个人赛中,我们都常常可以从对局资料中和它们不期而遇。每当我得到一本大赛资料,总要先对全部对局做一个布局上的划分。对属于“和棋定式”的对局谱,只能报以一笑,匆匆翻过。但在学习高手对局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即使是公认的、和率最高的几种执红求和定式,也常有执黑一方取胜的情形。执红而负者,并非名不见经传的一般棋手。他们中有不少人近年均取得过相当优异的战绩。可喜的是,这样的战例绝非凤毛麟角,既不是碰巧,也不是红方走出大漏着。如果说要在红方这边找原因,那可能就是过于信赖这颗保命仙丹了,反倒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更切实地说明问题,笔者试以“和棋定式”中最副盛名的“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平炮兑车”(以下简称“中屏兑”)布局套路中的红方左马盘河变例为素材,结合近年来大赛中的实践,做一点粗浅的、探索性的分析。中屏兑红方左马盘河(马七进六)变例,是棋界公认的经典和棋定式。它的所谓“和棋谱”有如下图所示。

5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11/22 12:05:00

6楼
gdnews 发表于:2006/11/22 13:07:00

5楼棋谱要说明啥???

马戈班竹请详细说明呀

7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11/22 14:11:00
        5楼的棋盘内容我在4楼文末已经说明,是中屏兑红左马盘河这一和棋定式的基本谱。关于它的一些主要变化,下面还会谈到。刚才吃饭去了,现在接着发。
8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11/22 14:15:00

红方如果蓄意谋和,照谱行来,黑方真的一筹莫展吗?并非如此。就笔者所知,对红方这一经典和棋定式,黑方有多种应对之策。

    一是“分水岭变招法”。何谓分水岭?又如何变招?请看下图。

(因为担心图文一起发,会出现乱码,故将图单独发一帖,特此说明。)

9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11/22 14:21:00

10楼
棋痴马戈 发表于:2006/11/22 14:42:00
    二是“提前变招法”。其中最经典的战例要数2004年全国个人赛男子甲组最后一轮北京张申宏对广东许银川的实战了。在这次大赛中,张申宏表现不俗,虽负于赵国荣和吕钦,但接连胜了柳大华、王斌、林宏敏等特级大师,最终名列第六,进入国手行列。最后一轮开赛前,张积65分,许积6分,二人均处高分段。从高分段的排名看,张排第三位,居吕钦(8分)、刘殿中(7分)后,而高于许银川、潘振波、聂铁文(此三人均积6分)。如张能够以先行之利,顶和许银川,则很有希望进入前三名。张许之战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拉开了帷幕。请看下图。(棋图见下帖。)
共3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50 s, 2 queries.